11月20日,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上,延安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賀冬梅被授予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多年來,賀冬梅始終奮戰在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第一線,負責「延安精神小小講解團」運行,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做新時代延安紅色精神的傳承者。她共引導6000餘名學生參與講解,其中1680名聘任為小小講解員,他們中,先後湧現出全國少代會代表、全國優秀少先隊員、新時代好少年等未成年人先進典型。
「她是延安講解員中的一面旗幟」
延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共有革命舊址445處,在各處舊址有著為數眾多的講解員從事講解工作。而在大家心中,賀冬梅是延安講解員中的「一面旗幟」。
出生於1980年的賀冬梅,自1998年10月份進入單位投身講解員行業以來,十幾年的愛崗敬業、勤奮奉獻讓賀冬梅成了講解員裡面的專家。賀冬梅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她自己帶出來的講解員大概有幾百人,而這些人現在大多都成了延安各個革命舊址講解員中的頂梁柱。
「很多人都說講解員工作很好幹,只要普通話講得好、形象好就能把工作幹好,這樣的認識其實是錯誤的。」賀冬梅說,要想幹好講解員工作,一定要加強業務學習,要業務為王。
賀冬梅告訴記者,在她剛開始從事講解員工作的時候,由於革命舊址開發保護不夠,再加上當時各種條件不便利,很多資料收集不健全,講解員要想把業務搞好,精通業務,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到處借書,書借下以後,他們要把書上的資料抄寫在筆記本上,收集匯總好,以便自己講解的時候可以隨時翻閱使用。
「要想成為一個知無不盡的講解員,很多東西都得學,並且還需要時間去慢慢積澱。」這是賀冬梅多年來對講解員工作的最根本的認識,「很多講解員可能是在三五年後才能突然悟到講解的真諦,意識到原來這個人物還有這麼多的事跡,這個事件的背後還有這麼多的故事需要挖掘。」說到這裡,賀冬梅笑了起來,她說,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人,可以學到這麼多的知識。
「隨時隨地準備為延安形象加分」
「在棗園革命舊址的工作人員,無論是領導還是普通講解員,大家一直有一個共識,我們是延安的宣傳員,延安的接待也有我們的一部分,我們是別人看延安、了解延安的一個窗口,所以我們一定要隨時隨地準備為延安形象加分。」說起這些的時候,賀冬梅滿臉神聖。
賀冬梅分享了她自己遇到的一個故事,那是在1999年的一個傍晚,一位中央領導來棗園革命舊址參觀,走到幸福渠的時候,領導問:「今年延安的降雨量和老百姓的收入是多少?」這是一個與講解完全無關的話題,在場的人都為賀冬梅捏了一把汗,害怕她答不上來,但是賀冬梅沒有任何猶豫,準確地說出了那年的數據,得到了領導的表揚。這個細節賀冬梅至今記憶猶新,她說,這個問題能回答上來,全靠她平時的學習積累。
賀冬梅說,「對很多人來說,這個問題即使沒回答上來也可以,因為這畢竟是和從事的講解工作無關的話題,但是對我來說不行,因為講解員這個職業不是一個隨隨便便的工作,這是神聖而光榮的工作,很多人看延安就是通過我們點點滴滴的做法上去看的,我們一旦回答上來了,那就是給延安的形象加分了。」這是賀冬梅的一種情懷,也是棗園革命舊址每個講解員的情懷。
2005年,賀冬梅被聘為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第一批兼職教師後,她就開始跟著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的老師學習怎樣更好地把棗園故事講好。
「聽了中研院的教授關於黨史方面的講解和點評後,我才發現自己知道的僅僅是皮毛,還需要好好努力,然後越學越感覺到知識的恐慌,越學發現的問題越多。」當時賀冬梅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儘快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經過多年的努力,賀冬梅先後閱讀了《黨史十三年》《中共黨員》《毛澤東選集》等大量黨史書籍,並完成20餘萬字的讀書筆記。在此基礎上撰寫了宣講稿《就讓他在臺灣吧——蕭明華》《搖籃曲》《永不消逝的電波——李白》等。
「讓紅色故事感動更多的人」
現在全國各地的革命舊址都在開發,都在發展,如何讓遊客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這對任何紅色旅遊場所都是一個難點。
作為棗園革命舊址管理處主任,賀冬梅心中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延安不能僅僅成為一個旅遊的地方,更應該成為全國黨員幹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地方。賀冬梅說,棗園的一草一木都是文物,都是中國革命的見證,都孕育著「紅色故事」。
多年來,賀冬梅組織團隊深挖每件文物背後的故事,改編成青少年喜歡的連環畫、小人書、歌曲等,把《為人民服務》講話臺、「書記處小禮堂」作為中小學紅色研學地,讓文物「開口說話」。同時,她每年都精心策劃組織「歲月回音壁——延安精神永相傳」「書記處的故事」「我的紅色足跡——聖地行」「紅色小長徵」等不同主題的演講競賽、情景體驗活動,生動鮮活的故事,代入感、時代感很強的形式,讓參加棗園革命舊址活動成為青少年的熱切期盼,來了還想來。
活動多了,人手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講解員,如何更好地為群眾服務,賀冬梅也有自己的想法。她告訴記者,從當時講解員學習不足這個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帶動大家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講解員的業務水平,並制定各項管理制度、考核機制以及獎勵制度,方便規範管理講解員隊伍。同時還在每年的重要節日開展各項活動,講解員到中小學校,給學生講革命故事、表演節目等,通過潛移默化、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學生感受革命文化的教育。
「我們和附小合作培養『小小講解員』,規定在三年級以上的學生中選取一些優秀的學生進行小小講解員的培訓,經考試合格後,每年的寒暑假就可以到我們棗園革命舊址來當小小講解員進行講解,通過這種方式弘揚延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賀冬梅說。
「我們棗園革命舊址以『繼承和弘揚延安精神』為主題,開展講好紅色故事、情景音畫劇表演、現場體驗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將紅色火種播進人們心中。」賀冬梅說,一個紅色故事,既是一扇窗戶,讓人走進歷史、了解歷史,也是一粒種子,讓人產生情感共鳴、紅色認同。把人民的利益時刻放在心上,這就是鮮活的延安精神。(記者 幹雄焱 喬建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