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茶禮,作為人們共同遵守的傳統習俗,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茶俗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日關係的快速穩步提升,文化交流也日益頻繁,日本的茶道文化以其深刻的影響力也開始在中國傳播。諸多日本茶人紛紛來到中國進行茶文化上的交流。與此同時,根據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現在的日本茶道對其複雜的形勢進行了簡化,在茶葉衝泡的方法上以及插花藝術還是很不錯的。提到日本茶道不單是飲茶,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享受,並把主客、茶藝、茶具等和諧地聯繫到了一起。
韓國興德王三年(即公元828年,唐文宗太和二年)已經從中國引進茶種,而且因種茶而盛行飲茶。
可以通過這四個時期來體現茶在韓國的流行:孕育了韓國茶道文化的三國時期:迎接飲茶文化鼎盛時期的高麗時代;茶道在朝鮮時代的衰微和再興起時期,以及韓國茶道在日治時期、南北韓時代自主與發展的時期。三國時代(包括新羅、高句麗和百濟)飲茶習俗首先流行於僧侶、貴族中間,茶道思想也開始孕育。高麗時代則繼承了新羅的文物制度,由於茶樹種植面積的增加,各地開始設置茶所以便徵茶。與此同時,高麗時代極大的發展了茶園、茶藝以及青瓷等文化。高麗青瓷繼承的是宋朝越州秘色窖的傳統,仁宗時期,出現了製作精巧的青瓷:毅宗時代,高麗青瓷獨特的技術「象嵌青瓷」的出現,用白土和黑土鑲嵌在水色清澈的瓷上,顯露出蒲柳、水禽、流雲、飛鶴等細緻的花紋。
高麗的茶禮堪稱完備,宮廷設有茶房掌理宮中有關茶湯、藥湯的供應,並且設有行爐軍士和茶擔軍士,行爐軍士帶著香爐、茶風爐、提爐等,茶擔軍士則擔著國王御用的茶,國王去哪他們就跟在哪。高麗全國性的兩大祝祭日,春之燃燈會和冬之關會,會進行以茶為主的茶禮。進入朝鮮時代,佛教的影響力日益式微,政策上強調倫理世界,提倡朱子治學,佛教、神仙思想及相關的東西被認為是違反倫理而遭到排斥,甚至毀滅。茶也被當做是玩物喪志的東西而被丟棄,人們不再管理茶園,任其自生自滅。瀕危的茶道在以草衣禪師和丁若鋪等人的極力倡導下再次蓬勃發展。
1910年,日本入侵朝鮮後,從此進入了日本佔領朝鮮開始殖民統治的時代。從事茶樹栽培、制茶的茶藝、茶商幾乎全是日本人,他們獨佔了朝鮮的茶葉業,並且實施女權同化教育,為了在日本普及茶道,在全國範圍內的四十七所高等女子學校中設立了茶道課。1945年韓國獨立後,日式茶道作為生活化應用的形式基本消失,日本式的茶室幾乎都改成了韓國式。韓國現代茶道的發展積極從三國以來的茶道故事中尋求茶道根源,扮演古代的茶禮,這是韓國在國際茶道交涉上的重要特色,也是韓國民族性的具體表現。同時期,出版了《韓國茶道》,並創辦了雜誌《茶的世界》,以及各種各樣的茶文化團體,是韓國茶文化正在創造的現代特徵。
只有理解了韓國新羅時期的花郎道精神才能韓國的茶道。其深刻的內涵就是把飲茶與身心相結合,從而使自己深刻體會並傳承其精神。追求「寂之寂」的精神內涵,而「靜」就是其根源。
韓國茶禮作為人們共同遵守的傳統習俗起源於中國古代的茶俗,但它不是簡單的複製和移植,是把禪宗、儒家和道家以某種方式整合成具有韓國傳統的倫理道德。一千多年前的新羅時代,茶禮就已經在太廟及佛教儀式中得到了應用。
韓國茶禮的基本精神是「和」、「敬」、「儉」、「真」。「和」是要人們淳樸善良,互幫、互助、互愛。「敬」是要有規範的禮儀作為尊重他人的標準。「儉」即儉樸廉正,倡導儉樸的生活。「真」是真心實意,為人正義耿直。韓國茶禮側重於茶的親和力、歡樂,其貫徹於社會的各個階層,作為團結廣大群眾的一種力量。
1840年左右,印度成立了第一家茶葉公司,除了查不瓦茶園(是一個中國人購買經營的),英屬東印度公司把其他所有茶園都出售給了這家公司。1852年,該公司第一次售茶獲利,並召開股東大會向股東分紅,消息一經傳開,引起了強烈地反響,私人資本家躍躍欲試。1857年英國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後,改組印度政府,把印度置於英王的直接管轄之下,英國資本大規模進入印度,有相當一部分用於投資茶葉,茶葉企業應運而生,並成立了加爾各答印度茶葉協會。成立之初,聯合會的成員就擁有10.3萬英畝茶園。其茶葉的種植、加工與運輸各方面相互協調,交流信息,技術,共同採取措施,搶佔國際市場,對中國茶也產生了強大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