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不是雄獅的專利,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選擇流浪生活

2020-12-15 獅虎豹三兄弟

獅子這種動物在貓科裡面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不僅僅是表現在雌雄兩態上面,還有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絕大多數的貓科動物都不一樣,即獅子是唯一群居的貓科動物。

這裡面需要注意的是嚴格意義上的群居,像獵豹、美洲獅、猞猁等有時多個體暫時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短暫集群現象」,並不是我們常說的群居生活。在獅子的生活方式裡面,「流浪」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現象,多數雄獅都要經歷這個階段之後,才能入主獅群,成為一代獅王。

雄獅

雄獅離開獅群去流浪,是獅子這一物種避免近親繁殖的重要方式,其實雄性離開,不單單只發生在獅子的身上,在許多動物的身上同樣適用,只不過獅子的名氣較大而已。

比如斑鬣狗,雄性具有較大的流動性,經常轉換鬣狗群,所以地位相對較低;又比如老虎,雖然它們是獨居者,雌性也需要離開出生地,但往往是雄虎離開得更遠。

因為大多數流浪的都是雄獅,所以給了人們一種錯覺,在獅子裡面,似乎流浪是雄獅的專利,但是你知道嗎?在某些情況下,雌獅也會主動選擇流浪生活,而且出現這些情況的概率還不小。

雌獅

雄獅為什麼要流浪?

雄獅的流浪,似乎是剛出生就註定了的,但我們也需要知道的是,不一定所有的雄獅都需要經歷流浪這個階段,如果足夠幸運,它們能夠在同一個獅群過完大半生。

可能很多人會不解,獅王不會趕它們走嗎?如果雄獅不離開的話,不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嗎?這就要從獅子的生活方式說起了。

雄獅入主獅群多數情況下是靠團隊力量的,比如在非洲蓋倫蓋蒂大草原上,單獨行動的雄獅很少,它們必須依靠「兄弟」的力量一起爭霸。

如果小雄獅所處的獅王足夠強悍,一直沒有被打敗,或者足夠幸運,沒有其他的雄獅前來挑戰,那麼它只要對自己的父親表現出足夠的順從,就不會被趕走,而是會讓它加入守護獅群的「雄獅團」。

雄獅聯盟

這樣會不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呢?說不會是騙人的,但是凡事講究一個度,無論是獅子還是其他動物,即便基數很大,也會出現近親繁殖現象,但該現象很少,或在合理範圍內,不會對整個物種的發展產生影響。

另外,在獅群裡面,交配權並不是公平分配的,即便是同一個雄獅團裡面,也只有老大有大量的交配權,其他的雄獅成員沒有或者很少,這種制度,就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即便是留下來的雄獅,也不會與自己的血親產生後代。

雄獅為什麼要流浪?多數情況下是現實所迫,在現實中,極少雄獅能夠一直守住自己的「王者之位」,即便是非常強悍的獅王,也必須面對衰老的問題,而在大草原上,一旦獅王呈現疲態,其他的雄獅就會向其發起挑戰,這種現象在現實中屢見不鮮。

一旦有新的雄獅聯盟接管了獅群,那麼小獅子就有危險了,它們要麼被新的雄獅殺死,要麼先逃走,聰明的小獅子們往往會選擇後者,於是它們便進入了流浪生涯。

母獅與小獅子

不過有時候危險是小雄獅們自找的,不管是獅子還是老虎,雄性個體的性格都要兇猛許多,這點在它們的成長過程中就能夠看得出來,比如在一窩老虎裡面,「優勢個體」往往以小雄虎居多,而且在日後的過程中,最先走出巢穴,探索離巢穴更遠地方的,也是小雄虎。

小雄獅隨著身體的成長,會逐漸表現出叛逆的一面,它們變得兇猛好鬥,尤其是進入青壯年的階段,會變得更有個性,甚至對獅王都表現出一定的不服。

一旦獅王感覺到小雄獅有「不臣之心」,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其趕走,即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例外。

獅群

雄獅殺死幼崽以刺激雌獅快速進入發情期

新的雄獅聯盟接管了獅群,就要對原有的小獅子們痛下殺手,很多人不解其中的道理,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交配。

雄獅的輝煌可謂是十分短暫,隨著年紀的增加,它們會逐漸被更年輕更強壯的雄獅所代替,所以對於雄獅來說,入主獅群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交配,然後留下自己的後代。

但是雌獅還在育幼階段是不會發情的,於是為了使雌獅們儘快進入發情期,雄獅們就會無情地將獅群裡面的所有小獅子趕走或者咬死。

雄獅咬死小獅子

有這種現象的不止獅子,老虎這一物種的身上也存在,母虎的幼崽夭折之後它也會快速進入發情期。可能從人的角度來看,這似乎很殘酷,但在動物世界裡面,這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在獅子裡面,正是有這種現象的存在,所以在同一獅群裡面,我們觀察到所有的雌獅們幾乎都在同一時間段裡面發情,也都在同一時間段內生產,這種機制,為超級雄獅聯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不少人覺得,新入主的雄獅只會殺死那些小雄獅,而不會對小雌獅動手,雄獅會等著它們長大以壯大獅群,這其實是錯誤的看法。

實際上只要是獅王之位發生了更替,不管是小雄獅還是小雌獅,都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因為雄獅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刺激母獅儘快進入發情期,而當母獅有小獅子存在的時候,它們是不會進入發情期的。

母獅的抉擇:流浪還是隱忍

對於母獅來說,不管是老獅王的後代還是新獅王的後代,都是自己的骨肉,所以它們也不會允許小獅子被殺死的現象發生,那麼怎麼做呢?有兩種方法:

一是奮起抵抗,聯合所有雌獅一起對抗入侵的雄獅聯盟;二是選擇流浪,母獅帶著小獅子離開獅群。在《非洲貓科》這一紀錄片裡面,就講述了一起當新的雄獅聯盟趕走了老獅王之後,沒想到遭到雌獅的拼死抵抗,雄獅聯盟只能選擇暫時放棄,被趕走的老獅王之後又重回獅群的故事。

母獅的抉擇非常重要,如果它們選擇抵抗,那麼有時候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獅子的雌雄兩態很明顯,雄獅無論是體型和力量都遠超雌獅,所以如果獅群裡面的雌獅數量較少,而雄獅聯盟較大,這樣的實力差距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此時的雌獅依然選擇抵抗的話,那麼也會被雄獅咬死。

不過如果在抵抗的初期母獅的小獅子就被咬死了,那麼這些母獅就會選擇放棄抵抗,從而開始新的生活。

帶仔雌獅鬥雄獅

當然,有不少母獅會選擇帶走孩子,進入流浪生活,那麼究竟要流浪多久呢?沒有詳細的定論,一般來說是等到小雌獅性成熟之後,它們就組成新的獅群或者加入其它獅群,更多的情況下,它們會選擇回到原來的獅群,當然前提就是原獅群裡面的雌獅要接納它們,畢竟它們離開過一段時間。

如果有原來的母獅帶著,那麼情況可能還好一點,其他的雌獅很快就能認出來,如果是流浪的小雌獅長大之後回到原來的獅群,不是那麼容易的了。

重回獅群

重回獅群不是簡單的一件事情,一個獅群裡面,主要由雄獅、雌獅及幼崽組成,而佔主導地位的則是雌獅,它們數量最多,確定領地邊界等等。

獅群裡面的成員,99%都是具有血緣關係的雌獅,它們是獅群裡面的核心,所以它們很團結,但形成的群體也比較封閉牢固,外來的獅子想要加入,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這種現象相對比較容易理解,就如同我們人類一樣,當你想要融入一個圈子,有時候會發現怎麼也融入不進去。

獅群

雌獅是貓科動物裡面最具社交性的,它們天生群居,在非洲大草原上,單獨行動的雌獅是沒有辦法長時間生存下去的。

非洲的環境不像森林裡面,缺乏有效的遮蔽物,而且獅子的獵物多數體型較大奔跑速度快,靠單一雌獅的力量無法完成捕獵,它們必須依靠群體力量,所以流浪的雌獅會比流浪的雄獅更積極尋找獅群融入進去。

另外,相較於雄獅要加入獅群來說,雌獅加入獅群會顯得容易許多。

母獅瑪拉重回獅群

多數情況下,流浪的雌獅會選擇過一段時間後加入原來的獅群。比如母獅為了防止新獅王咬死小獅子,就帶著它們流浪了,等到小雌獅長大之後,雌獅們又重新進入發情期,這個時候回到原來的獅群,雄獅是很歡迎的,唯一的問題就是能否得到獅群裡面其他雌獅的接納,有母獅在的時候還好說,因為同姐妹、母女之間很容易就認出來。

但若只有一個小雌獅的話,就要困難許多了,畢竟「少小離家老大回」嘛,不認識也是正常的,但多數情況下,花多一點時間,獅群裡面的雌獅們,還是能夠認出自己外甥女的。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的野生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如何區分草原上的流浪雄獅與獅群裡的獅王?
    獅子是一種社會化程度比較高的動物,無論是亞洲獅還是非洲獅,都是過著群居生活的,而且大部分雄獅在長大的過程中,都要經歷流浪這一環節。一個標準的獅群由最少一頭雄獅與若干頭雌獅、幼崽構成,雄獅的數量要遠遠低於雌獅,這個數量不會超過10頭,通常在1-2頭左右,而目前的非洲獅群,規模普遍偏小,大多數獅群所包含的成年雌獅數量約在6、7頭。
  • 非洲大草原上獨居的流浪雄獅,實力會不會超過野生老虎?
    獅子的生存習性有一個規律,那就是一個獅群裡面,大部分的成員都是雌獅,只有一到兩頭雄獅領導,如果獅群裡面後代有雄獅,要麼還沒長大之前就被老雄獅咬死,要麼就是成年之後就脫離獅群獨自流浪。所以在非洲大草原上面,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流浪的雄獅,有時候是兩三頭,有時候是單獨行動的。
  • 流浪雄獅長大後,如果再遇到自己的母親,還能認得出來嗎?
    當幼獅長到2歲之後,小雄獅就會被成年雄獅驅逐出獅群,而小雌獅則會保留下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獅子們為了維持獅群發展的可持續性所做出的自然選擇,一方面是為了避免獅群的近親繁殖,另一方面是為了在嚴酷的自然競爭中鍛鍊小雄獅的生存能力,經受住考驗的小雄獅在長大以後,會擁有更加強壯的體魄、更強大的團結協作能力以及更有利的遺傳基因。
  • 怎麼判斷一頭落單的雄獅是流浪雄獅,還是正在巡視領地的獅王?
    獅子是一種貓科動物,但是它身上有很多地方都與我們常見的貓科大不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群居,一般來說,貓科動物都是孤獨的獵手,但是獅子不是,它們是草原上最強的群體之一,少則幾頭獅子在一起,多則數十頭,就連象群都不敢招惹它們。雄獅的外表與雌獅有很大的不一樣,它們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住逐漸長出長長的鬃毛,隨著年紀的變大,身上的鬃毛顏色也會加深。
  • 雌獅也好「色」?遇上英俊帥氣的雄獅,有時還會幫著打架
    獅子是唯一群居的現代貓科動物,一個獅群,往往由1-5隻雄獅、較多數量的雌獅,及若干幼崽組成。雄獅是獅群的首領,負責領導和保護獅群,在獅群裡面具有絕對的權威,日常生活中基本不用狩獵,而雌獅們捕獲獵物之後,雄獅往往能夠率先進食,吃飽喝足之後,才能輪到雌獅們吃。
  • 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我們先看看為什麼雄獅要流浪。 獅子是群居動物,一個獅子群一般會有十多個成員,其中就包括多隻雌獅、獅子幼崽,還有至少一頭成年雄獅。一般情況下,雌獅很少離開出生地,也就是說它們會一直待在領地範圍,而雄獅作為獅子群的頭領,需要保護這個領地,畢竟雄獅更強大,在面對雄獅時,斑鬣狗這些動物是不敢造次的。
  • 被獅群驅逐的流浪雄獅,長大後還認知自己的母親嗎?
    公平對待,優勝劣汰獅子是貓科動物中少有的群居動物,在獅群中,至少有1頭雄性掌握著獅群的控制權,並且有著與獅群中其他雌獅交配的權利。成年的雌獅的妊娠期在3-4個月,之後會產下2-4隻幼崽。在族群中,照顧獅子幼崽並不是幼崽的母親的專屬職責,而是整個獅群中所有成年雌獅的共同職責。
  • 為什麼流浪是雄獅的必經過程?如果不流浪,雄獅永遠長不大
    為什麼流浪是雄獅的必經過程?如果不流浪,雄獅永遠長不大獅子是生活在非洲的最大貓科動物,和生活在亞洲最大的貓科動物老虎不同,我們常常會聽到「流浪雄獅」的說法,卻沒有聽過「流浪老虎」的叫法。這是因為每頭老虎都是獨行俠,一生都在流浪,「流浪」就不需要特別強調了;而獅子雖是群居動物,但雄獅則會過上幾年脫離獅群的生活,這段時期就會比較特殊。對於雄獅而言,流浪是它們生命中的必修課——如果雄獅不流浪,它們將很難成長,最終會給所處的獅群帶來很不利的影響。
  • 長鬃毛是雄獅的專利?極少數雌獅也能長出濃密的鬃毛
    導讀:長鬃毛是雄獅的專利?它是唯一一種具備雌雄兩態,並且群居的貓科,雄獅在成年之後會長出鬃毛,而雌獅則沒有這一明顯的特徵。那麼長鬃毛是不是雄獅的專利呢?雌獅會不會長出鬃毛呢?實際上是有可能的,這或許會顛覆很多人的認知,在某種特定的情形下,雌獅也能長出濃密的鬃毛,所以這一情況並不是絕對的。
  • 雄獅爭奪王位的時候,雌獅為什麼不幫忙?
    只有強大的雄獅才享有交配權,而且可以和多隻雌獅交配,留下更多子嗣,這就是性選擇,符合自然規律。雌獅也希望和更強的雄獅交配,這樣可以使自己的後代更強大,使自己的基因更好地延續。因此,雌獅沒有義務幫雄獅,通過雄獅之間的爭鬥正好可以選出更強的個體。
  • 非洲雄獅為什麼會苛責甚至咬死小獅子?
    非洲獅可能是貓科動物中唯一群居的動物了,在非洲大草原上一個獅群一般是由十隻左右的雌獅和1-2頭雄獅組成。雌獅會一直待在獅群中從一而終,但是雄獅就沒有這個「資格」了,要想一直待在一個獅群中就要面對其他雄獅的挑戰。
  • 流浪雄獅準備上位,老獅王奮起反擊,這是力量與經驗的對決
    在獅子王國中,雄獅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它們通過打鬥的方式來爭奪有限的交配權。一個獅群中的雌獅的數量往往是雄獅的數倍,而那些沒有獅群的雄獅,只能在草原上不停的流浪。這些流浪雄獅找到合適時機,就會通過打鬥的方式來奪取一個獅群的控制權,成功上位。
  • 動物交配六親不認,那流浪雄獅長大以後,還認識自己的母親嗎?
    它們長大以後從外面流浪幾年,有一天無意中遇見了自己的母親,他還會認出自己的母親嗎?我們先說雄性獅子為何會流浪?雖然獅子在我們的印象中非常的威風霸氣,在草原上沒有任何一種動物敢在它們面前造次,不過有時不知深淺的鬣狗會騷擾雌獅,但雄獅一登場,基本上鬣狗就會連滾帶爬的拋開。
  • 雄獅如何能分辨出自己的孩子?
    當流浪雄獅自認為羽翼豐滿,就會找到附近的獅群,向獅王發起挑戰,成王敗寇,失敗了有極大機率死亡,成功了就會成為獅群新首領,抓緊時間與雌獅交配繁衍自己的後代,在為期僅2-3年的獅王巔峰期內,儘可能繁育更多的後代,同時時刻準備著其它流浪雄獅的挑戰。
  • 未成年的流浪雄獅闖入獅王領地會被怎麼對待?網友:簡直不忍直視
    獅子是非洲大草原上的王者,它們以群為單位生活,一個獅群通常由一頭雄獅來統治,雄獅並不參與捕獵,它的任務就是繁殖然後維護自己的領地保護獅群的安全。一般來說,在獅王年輕的時候別的外來者是不敢輕易挑戰的,因為野生動物都珍稀自己的生命,沒有把握的事情它們也不會做。一個獅群只會有一到兩頭獅王,未成年的雄獅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被驅趕出去。
  • 一頭雄獅的一生,從出生起就註定了此生不平凡
    由於獅子生存模式的因素,所以整個獅群裡面的雌獅,大多數都在同一段時間內發情、懷孕甚至生產的。當母獅即將臨盆之際,它會離開獅群,選擇一處「僻靜之所」,然後慢慢等待將孩子生出來,在這個階段,母獅十分敏感,即便是同獅群的姐妹它也不會相信,為的就是保證幼崽不被傷害。
  • 為何獅群中雄獅數量很少超過5隻?雌獅:負擔太重
    動物學家們孜孜不倦地觀察獅子、研究獅群,總結出很多獅子的行為習慣和社會屬性,比如雌獅負責打獵、哺育後代;雄獅負責保衛領地和妻妾子女;捕到獵物後,雄獅先吃,再是雌獅,最後小獅子;雄獅在一個獅群中的時間不過兩三年,很少能超過5年等等。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獅群中雄獅的數量很少能夠超過5頭,一般也就1~4頭,這是為什麼呢?
  • 流浪雄獅多年以後,還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嗎?
    獅子雖然是非洲大草原上頂級的獵食者,但跟其他兇猛野獸存在很大區別的就是,雄獅在2年後就會被趕出獅群。如果不出意外,雄獅的一生將再也見不到生它養它的母親,因為雄獅的道路太過艱辛,要麼成為新任獅王,到了晚年再被其他獅王殺死,要麼就是在挑戰過程中被咬死,亦或者成為流浪獅群中的一員。
  • 一頭雄獅的江湖:從呱呱墜地到百獸之王,需經歷三個階段
    雄獅另外,獅子的特殊之處還體現在它是現代貓科動物裡面唯一營群居生活的,無論是生活在非洲大陸的非洲獅,還是生活在亞洲吉爾森林裡的亞洲獅,都呈群居生活,只是相對於非洲獅來說,亞洲獅群的規模更小當然對於雌獅來說,無論是新獅王還是老獅王的孩子,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所以為了避免自己的幼崽會被新獅王殺掉,有些雌獅會帶著小獅子離開獅群,過起流浪的生活。
  • 都說畜生交配六親不認,那麼流浪的雄獅長大後還認識母親嗎?
    「壞男孩組合」流浪獅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傳統,這是獅群中稱霸稱王的獅群容不得挑戰的象徵,因為獅群中的雄獅長大後,除了挑戰獅群中首領雄獅外,它們沒有第二條出路,所以獅群會在雄獅剛剛成年不久就會被逐出獅群!當然這個殘酷的背景下,也是為了更好的優生優育,雄獅留在獅群裡,它的交配對象可能就會有它的家族中的成員,當然雄獅不會明白這點,只是殘酷的權力之爭剛好避免了這個陷阱!正常情況下這些流浪的雄獅會自生自滅,當然它們想方設法加入另一個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