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物流行業整合加劇。近日,中通快遞通過港交所聆訊,高盛為獨家保薦人,意味著其在港股IPO進入加速階段,同時也預示行業整合預期升溫。據市場消息,公司本次擬募資約20億美元。
而在目前「快遞業六強」上市陣營中,以當前市值計,中通快遞超過240億美元,位居第二、通達系之首,足見其行業地位之高,尤其是在通達系中的領先優勢更是難以撼動。
一、通達系中規模及盈利之最
中通快遞創立於2002年5月8日,現主營業務包括快遞服務、貨運代理、物料銷售及其他四個部分。其中,快遞服務佔絕對主導位置,過往三年的年均收入佔比都在90%上下。
中通快遞作為國內最年輕的規模化快遞企業,卻也是通達系中規模及盈利能力長期之最。今年上半年,受春節及疫情阻滯影響,除順豐外,Q1行業業務量均有所下滑,但隨著在3月復工重啟,並在在線消費需求的快速推動下,行業在二季度迅速重回30%的高位,頭部企業更是充分受益。
據招股書數據顯示,按總包裹量計,中通快遞在國內快遞業的市佔率達19.1%,位居行業第一,今年上半年,其份額進一步提升至20.6%,領先優勢繼續擴大。其中,Q2業務量達46億件,同比增速達47.9%,遠超同期行業增速。
與此同時,儘管行業價格戰一直持續不斷,但中通快遞在盈利端仍然穩居通達系之首。據招股書數據測算,2017-2019年的過往三年間,中通快遞的全年毛利率基本維持在30%以上,歸母淨利率則在25%左右,大幅領先同業。
從單票盈利來看,疫後行業競爭加劇,盈利出現分化,但中通快遞在通達系中仍處絕對領先位置。
今年上半單票季度扣非淨利
(信息來源:公司財報、華創證券)
對於投資者來說,想必最在意的是,在當前寡頭格局之下,入局最晚的中通快遞,是如何做到規模及成本的持續領先,實現後發先至?
2015-2020H1單票成本變化
(信息來源:公司財報、西南證券;註:2019年前韻達單票成本不含派送費)
二、中通快遞的「硬實力及軟實力」
在快遞行業提質增效趨勢之下,不難察覺出,比拼的關鍵集中在底層的基礎設施及精細化的運營管控能力,即所謂的「硬實力」和「軟實力」。
對中通而言,「硬實力」體現在從核心分揀中心、運輸骨幹線到「最後一公裡」的末端驛站等基礎服務設施環節,由點到線成面,結成領先、持續可擴展的網絡,規模效應顯著;「軟實力」則反映在對車輛管理、裝載率、自動分揀升級及人員綜合協調等方面,兩者共同推動降本增效。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末,中通快遞共擁有90個分揀中心、282條自動化分揀線,幹線超過3400條,服務網點約3萬個,末端驛站達5萬個,直接網絡合作夥伴超過5000位,服務網絡覆蓋中國99.2%以上的城市和縣區。
就成本端而言,公司的快遞單票成本由幹線運輸、分揀中心、物料銷售及其它成本構成。其中,運輸與分撥是主要成本,佔比達八成。從具體動因來看,運輸成本由大車比例、自有車輛及裝載率共同驅動;而分揀成本則主要受分揀中心的自動化程度影響。
在車輛配備方面,中通長期領跑。綜合公司財報及招股書數據,2017-2019年,公司全網運輸車輛數從4800輛升至7350輛,其中自有車輛比例從75%升至87.8%,大車佔比從37.5%升至63.3%。今年上半年,車隊規模進一步擴大至9050輛,自有與大車佔比分別升至90.6%、78%。
在分揀方面,中通在分揀中心及自營規模上居通達系首位,同時自動化程度在持續提高。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9年末,中通共有91個分揀中心,其中自營比例達90.1%,數量高出通達系均值約兩成;同期自動化分揀線達265條,同比增長121%,今年上半年進一步增至282條。
自營分揀中心(或轉運中心)數量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西部證券)
正是得益於運輸與分揀效率的持續領先,中通的成本優勢突出。毋庸置疑,這依賴於公司對於基礎設施的長期投入,而必不可少的資本支出及持續擴張、規模化的網絡結構,對新進入者而言,無疑是顯著的準入壁壘。
現金流狀況表明,中通快遞仍在快速擴張階段。持續增長的經營活動現金流以及不斷擴充的帳面現金,為其不斷擴張提供了資金基礎。2020年上半年末,公司帳面現金資產(包括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短期投資)達137億元,而總資產負債率僅20%不到,較同行約30%-40%水平,仍有明顯運用空間。
這麼看來,中通快遞的經營十分穩健,且並不像差錢的主,但為何要在此時二次回港上市?
三、流動性與估值視角下:回港二次上市的意義推測
可以從流動性與估值兩方面來推測:
短期來說,回港二次上市,無疑能迅速地擴大資金儲備,為今後2-3年的市場競爭把握更多的主動權打基礎,同時在納入港股通後所吸引的內地資金,也將繼續擴大這一優勢。長期來看,在港、美兩地的上市架構之下,中通快遞可實現全天交易,融資效率的提升有持續保障。
流動性得以擴充,同時投資者結構也會更多元化,公司理應享有更高的估值溢價。由於香港和亞洲投資者相較於西方投資者更了解中概股,同時更多的內地投資者對於本土企業的理解以及本地投資的便捷,參與熱情相應更高,尤其是像面對中通這樣基本面優質的行業龍頭,在今年中概股回歸潮之下,其無疑將大獲市場關注。
此外,在大國貿易關係長期博弈預期之下,避免將公股票裝在美股一個籃子裡,無疑也是增添了一個「避風港」,這也符合。而兩地跨市場配置,不僅會帶來資金面擴大、估值提升的機會,還有助於拔高中通快遞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加速其國際業務的擴張。
結語
快遞行業現在已進入到寡頭整合階段,馬太效應凸顯,市場集中度提升是主線,像中通快遞這樣綜合實力全面領先的公司,勢必將享受到集中度提升帶來的份額穩步提升,不斷拉開與跟隨者之間的差距,穩固領先優勢。
如今,中通快遞招股在即,綜合業內對於行業未來1-2年的景氣度、競爭格局演進及當前市場熱度判斷,其作為優質標的,具備明顯的長期投資吸引力。
目前,實現兩地上市架構的快遞公司僅為圓通,但其上市主體業務不同,中通快遞成功在港二次上市後,則將是業內唯一一家實現全業務跨市場配置的公司,對行業而言,這或許也會成為助推整合加速的一個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