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時代算是比較亂的時期之一,其中湧現出許多大人物,織田信長就是其中之一,由於歷史偶然因素太多,假設當時織田信長的家臣沒有叛變,織田信長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歷史上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狡兔死,走狗烹」的戲碼,比如劉邦殺韓信,武則天屠戮忠臣,朱元璋殺故友等等,他們的手中或多或少沾滿了自己人的鮮血,然而,織田信長的運氣比較差,被手下的家臣反客為主,導致家主喪命。
在本能寺之變前,織田信長已經獲得了半個天下,家臣的勢力不斷膨脹,就連秀吉這種曾經分文不值的浪子,也已經成為堪比謙信、信玄的大領主,家臣的勢力增長到一定的程度,他們就會想:是幫助主公一統天下重要,還是坐地封王重要?
當家臣的利益和主公的利益開始衝突,那原本名義上的君臣關係也就在無形間慢慢的變化,後來光秀被貶的消息傳出後,織田信長的家臣就已經坐不住了,便有了反抗的苗頭。
當時的情況是外有強敵,內部不穩,手下的利益與上位者發生衝突,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攘外必先安內」,將內部搞好,但信長公太過於自信,行事過於偏激,削藩的手段太快太絕,以致於引起了諸侯王的反彈,最終被手下反客為主。
其實,這段歷史多多少少存在著偶然性,應該說織田信長的各位重臣繼續發展下去,最終還是會呈現地方與中央對立的局面,就算當時明智不反,也會有其他重臣不甘人下,奮起反抗,再加上信長公為人苛刻,部下戰戰兢兢已久,那緊繃的神經一旦受刺激就會做出過激的行動。
因此,綜上分析,即便沒有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也很難統一日本,畢竟臣下與他的對立面已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