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的水族館到德國家庭的觀賞魚、蝦與海馬、小丑魚,竟然都來自屏東北大武山下。今天,我們為大家揭開這批年輕創業家,是如何締造水族王國傳奇的。
3090米的北大武山高聳南臺灣,孕育出屏東平原豐沛的地下水,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竟在南臺灣創造出一個隱形水族冠軍聚落。走進屏東平原的長治、內埔、竹田鄉的芒果、檳榔、香蕉樹林中,竟藏著密密麻麻超過一百家的觀賞魚、蝦養殖場。
固定每周四,全美超過四千家水族館越洋傳來訂購單,一百多家魚場瞬間動了起來,一次可能高達十萬尾觀賞魚從打撈、集中、檢疫到打包裝箱,連同搭長途飛機跨越太平洋,在黃金七十二小時內抵達美國。還用無特定病源、遠端遙控管理養殖場、全球運籌管理服務客戶,一年出口超過兩千萬尾的觀賞魚、一千八百萬隻的觀賞蝦。
不只養,還會製造,全歐洲每十套水草缸的二氧化碳鋁瓶,有八套來自臺灣。
產值正快速成長,還吸引年輕人投入創業。水族產業2009年出口產值21億臺幣、前年達到近44億,四年內成長一倍。臺灣經濟研究院更預估,2017年還會成長7成,達75億臺幣。
北大武山下怎麼會長出世界冠軍,要從90年代開始說起。那時從德國進口全球最好的熱帶魚、美國佛羅裡達州買七彩神仙魚,荷蘭、丹麥進口水草。沒一個原產於臺灣,但這一群臺灣人竟然將一個低門檻、看似簡單的行業,以日本、德國為標竿,挑戰世界最難突破的技術,創造了水族冠軍聚落。
王國中、王業豪父子,帶動黑殼蝦的研發與出口熱潮,不起眼的水溝蝦變成耀眼的24K 金蝦與世界第一的觀賞蝦王國。
往竹田鄉走,有一家公司號稱是觀賞蝦產業的「臺積電」,一年最多供應八百萬隻觀賞蝦給出口商。2010年以來,臺灣觀賞蝦在國際間強勢崛起,根據水族類商業同業公會統計,全世界每十隻觀賞蝦,就有六隻來自臺灣,主角有兩個,一個是五行蝦、另一個是水晶蝦。
五行蝦
五行蝦,說穿了就是臺灣鄉間水溝裡的黑殼蝦,學名叫米蝦,過去用途是當活飼料。水溝裡的蝦子為什麼能賣到歐美?原來是臺灣人把上天給的有限資源發揮到極限。黑殼蝦是在臺灣人一代接一代研發下,從最早無特殊色彩變出紅色,接著琉璃色、巧克力色、黑色、橘色、黃金色、藍色等超過二十種顏色。
曾經的黑殼蝦
五年前,今年二十六歲、臺大商學院畢業的拉瑪國際董事長王業豪和父親王國中,帶動黑殼蝦第二次大革命。
在這之前,臺灣已經把黑殼蝦培育出的純紅色品種稱為火焰蝦,這段花了七年。王國中認為,日本的水晶蝦能從紅白培育出黑白色系,黑殼蝦的變化也絕不可能只有紅色一種。
因此別人養蝦在賣,王國中養蝦卻是先找變異種。半年後,魚池中發現變異種——本來該是整隻紅色的火焰蝦掉色了,身體多了一些透明色,過去稱為「落漆」,必須淘汰。
水晶蝦
王國中卻把「落漆」當成寶,「這是突變,證明這隻蝦的變化不只是一種紅色。」於是每天太陽下山,王國中要求每個員工拿著手電筒照蝦池,裡頭有上萬隻蝦,注意有沒有「落漆」。
他開始實驗,從三原色彩學開始,藍加黃得綠色,黃加紅得橙色。說起來簡單,背後卻是一種堅持。他把魚場分成兩部分,一邊是大量繁殖區,一邊是研發區,每一次發現「落漆」蝦之後就移往研發區,由王國中父子親自管理。
兩隻蝦配對要養七十五天,才能生出新蝦子。如果產生新顏色,就挑出相同顏色再繁殖,繼續純化到極限後,再跟其他色系搭配開發新色系。
一次就要等七十五天,失敗再來,一種新色系要兩年以上。有趣的是,當新色系出現的消息傳出去之後,各路人馬紛紛投入研發各種新色彩。
一時之間,臺灣五行蝦打響國際名號,搭配水晶蝦一年出口超過一千八百萬隻。
圖:菖葳國際林彥廷,抱著年輕人就是要到國際市場再拼出一條新路的決心,花三年完成人工商業化養殖海馬與小丑魚繁殖。
臺灣是第一個將海馬人工養殖與出口的國家。成功繁殖出海馬的,是年約三十歲出頭的菖葳國際董事長林彥廷,他帶領十多個碩士,一起投入海水寵物魚繁殖與出口。
當我們走入林彥廷的海馬繁殖基地,看到一隻只海馬、小丑魚種魚在魚缸裡,旁邊還有裝綠色海藻水的瓶子,不停打入空氣攪拌。
這是什麼?林彥廷說,這是剛出生海馬的飼料,成分不能透露,唯一能說的是,小海馬只吃活餌料,這瓶綠藻水還要經過五道程序處理,才能成為小海馬的食物。
為何選擇繁殖海馬?2001年,林彥廷大學念水產養殖系,研究臺灣觀賞魚產業,發現臺灣處於養殖場多、出口商少的狀態。他知道如果年輕人有國際觀、敢去國際市場拼,一定有很大的空間。
2006年退伍之後,林彥廷待過全錄、鼎新電腦等公司,但仍心系觀賞魚產業,2009年決定創業。
跑國際市場時發現,國外客戶仍有多魚種的需要,希望臺灣能提供更多的魚種。除此之外,歐美國家鼓勵人工繁殖海水魚,避免海洋生態因觀賞需求被大量破壞。
2011年,他決定跨入技術難度高的海水魚人工繁殖,從一種名為庫達的海馬開始。海馬主要用途為藥材,在中國崛起之後,消耗量大增讓野生海馬更稀有。
第一個需要克服的難關,是摸清怎麼讓海馬在人工環境中繁殖?剛剛出生的小海馬又是吃什麼食物?光研究小海馬食物,林彥廷花了超過一年。
接著研究如何穩定量產,又花了兩年多,一直到了2014年初,林彥廷的人工海馬才開始穩定量產,現在每個月出口超過一千隻海馬,還遠遠跟不上歐美市場需求。同時,林彥廷跟團隊開始投入小丑魚、珊瑚、海葵等海水觀賞物種的人工繁殖,以初生之犢的勇氣,要為臺灣走出一條海水水族的出口之路。
天空魚水族蘇耀龍的水晶蝦不住在魚塘,養在科學園區的廠房內,一缸20隻要價臺幣100萬。
過去十年來,臺灣有一群年輕人養水晶蝦,從樂趣變夢想,最後變成出口型產業。今年39歲的天空魚水族董事長蘇耀龍,就是這樣的人。他原本在臺北從事攝影工作,工作之餘玩水草缸造景,2005年偶然在造景同好家中看到紅白水晶蝦,一見鍾情。
水晶蝦是日本將原產於中國的蜜蜂蝦,改良出紅白相間的水晶蝦(Crystal Red Bee Shrimp),稱為「觀賞蝦界的錦鯉」,身價隨著顏色變化,可達到天價。
現在臺灣是全球主要的水晶蝦出口國,蘇耀龍說,光是去年高屏地區就增加了超過六千缸的水晶蝦養殖缸。為什麼臺灣能出口水晶蝦?這正是高科技養殖的成果。走進蘇耀龍位於屏東生技園區的總部,水晶蝦住在科學園區廠房內,不分寒暑恆溫二十五度、只喝純水、且水質硬度一定要在二到六度、水中硝酸鹽要二十四小時監控,跟露天養石斑或吳郭魚不同,這是高科技養殖業。
不僅如此,還要比美、比品種開發速度,蘇耀龍指著一缸二十隻的銀河魚骨蝦 (Taiwan Pinto)說,這缸日本人開價一百萬。聽起來是暴利,其實背後卻是國際競賽。蘇耀龍說,2009年,臺灣將紅白色系的水晶蝦改良出黑白色系的黑金鋼蝦(Taiwan Bee),一隻蝦喊價臺幣二十七萬。
短短3年,德國又從黑金鋼衍生出新品種(斑馬蝦),搶走了風採。蘇耀龍說,德國願意將這隻斑馬蝦出口到世界各國,就是不出口臺灣,比較與防範心態非常明顯。正是一股不服輸的心態,讓蘇耀龍研發出臺灣版的「銀河魚骨」。
傳說中的紅黑銀河魚骨蝦
第三是比量產速度。在屏東生技園區內,蘇耀龍的魚缸密密麻麻排列。為什麼這樣做?蘇耀龍說,臺灣黑金鋼價格從二十七萬變成幾百塊,新品種優勢只能維持三年,高價時要快速量產,並同步投入新品種開發。蘇耀龍說,他不擔心價格崩跌,水晶蝦就像是錦鯉,只要能比較出美醜,就會有商機。
來源:橘子網
綜合整理編輯:中國水產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