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縣政府網」公眾號最新動態:「與山青綠水為鄰,和花草鳥魚為伴,遠離大都市的喧囂,盡享大自然的靜謐。」這個國慶假期,位於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什(zá)寒村的一處民宿點——什寒客棧格外火爆,10月1日至7日,什寒客棧一房難求,呈現爆滿行情。
什寒村坐落在海拔800多米高山上,藏身在黎母山和鸚哥嶺之間的高山盆地中,如今,這裡發展起特色民宿,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當地村民生活也迎來巨變。
瓊中什寒村。記者 石祖波 攝
遊客:依依不捨踏上返程
10月7日下午,國慶假期臨近尾聲,帶著女兒從海口前往瓊中自駕遊的潘群芳女士從什寒客棧退房,依依不捨踏上返程的路途。
「我們一行三個家庭共8人來到這裡,體驗了民宿,探訪什寒村,這裡民風淳樸,氣候宜人,感覺不虛此行,這幾天,我還不斷通過朋友圈發布在什寒客棧體驗的日常。」潘群芳告訴記者,國慶節前,她很早就跟海口的幾個朋友相約,一起到瓊中什寒民宿體驗,但因這裡客房預訂搶手,只訂到10月5日至7日的客房,最終與另外兩個家庭一起結伴前來。
什寒村。記者 石祖波 攝
「我平時在旅行社工作,去過很多地方,但這次國慶假期,是專程帶著女兒一起來瓊中什寒旅遊,與其他地方不同,這裡消費的產品價格實惠,沒有商業化的氣息,可體驗垂釣、苗族傳統弓弩射擊等項目,還可購買這裡的蜂蜜、牛大力等土特產,遊玩期間,大人小孩都感覺很舒適。」潘群芳評價道,「來到什寒村,唯一遺憾的是,因天氣原因,一直心心念念的日出沒能看到,但在觀景臺,看到的雲霧景觀,也格外有意境,以後有機會,肯定還會再來。」
「經統計,10月1日至7日,超過8000人來到什寒村旅遊。」瓊中旅文局局長趙建光介紹,什寒村通過發展特色民宿,帶動鄉村遊,一方面,遊客感受到這裡的好山好水,另一方面,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給村民帶來直接和間接的收益,讓村民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遊客什寒村道徒步。記者 石祖波 攝
黎家姑娘: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在瓊中什寒客棧賓客中心,今年23歲的符惠珍,是這裡的客服主管,也是什寒村的村民,還是一位能歌善舞的黎族姑娘。
「我來這裡工作已經快三年了,以前每天幹農活,現在在家門口就有一份工作,一個月還有2000多元的收入,給家裡增加收入。」符惠珍告訴記者,她從小就在什寒村長大,七年前,村裡只有一條泥巴路跟外面連接,由於交通閉塞,她和村裡的很多村民幾乎很少出村,很多村民種植的稻米、養殖的家禽,以及本地的土特產都賣不出去,幾年前,政府為當地修好了路,在政府的支持下,這裡被打造成了特色鄉村旅遊點,村民的土特產都不愁賣。
「由於這裡好山好水好空氣,土特產也格外受歡迎,很多遊客都到村裡旅遊,不僅在村民家裡的農家樂吃飯,還購買了這裡的土特產,以今年村民們養殖的五腳豬為例,很多村民家裡的五腳豬,已經被提前預訂一空。」符惠珍開心地說,「現在,這個民宿點建設得越來越好,我既能夠這裡工作,還能把家鄉的民俗文化介紹給更多人,讓更多的遊客來我們什寒旅遊,了解什寒的民俗和文化。」
在什寒村,不少村民收入提高,不少村民還購買了小汽車,進出村子越來越方便,家裡的農副產品通過微信朋友圈就能找到客戶。年輕村民還「抱團」成立合作社,通過文藝匯演、手工藝品等旅遊附加產業增收致富。
什寒客棧的客房。記者 石祖波 攝
這裡的民宿:「一房難求」
「什寒客棧現有52間客房,早在國慶前半個月,我們這裡的客房就已提前被預訂一空了,除了什寒客棧,一些村民家裡也有民宿點,還有村民開了小賣部和農家樂。」談到客棧「一房難求」的火爆行情,退伍軍人、瓊中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什寒客棧相關負責人鍾治軍介紹,「什寒村,坐落在海拔800多米高山上,藏身在黎母山和鸚哥嶺之間的高山盆地中,是第一批國家級評選的美麗鄉村,也是全國少有的黎族苗族共同生活的村落,據此前相關機構公布,這裡常年平均溫度21℃,每立方釐米負氧離子含量40000個,冬暖夏涼,是天然的大氧吧,也是海南省內十分難得的避暑勝地。目前,全村村民共有108戶、522口,民風淳樸。」
遊客垂釣。記者 石祖波 攝
「儘管這裡曾經有優質的資源,但在發展旅遊之前,這裡曾一貧如洗。」鍾治軍介紹,7年前,這裡交通閉塞,幾乎與世隔絕,村民人均收入900多元,短短七年過去,人均收入已超過1.5萬元。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底,什寒被瓊中確定為打造「奔格內」鄉村旅遊的扶貧示範點。在海南省委辦公廳的定點幫扶和大力支持下,瓊中先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2000多萬元,對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進行升級改造。
「在什寒村開民宿,這裡的好山好水好空氣,是發展特色鄉村民宿的核心資源,同時,注重對什寒村本村人才的培養,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讓他們從普通的農民,轉變成職業經理人,為未來的瓊中特色旅遊發展接軌,同時,提升鄉村遊的內涵,改善服務質量,讓更多遊客享受到這裡獨特的旅遊資源和黎苗風情文化。」鍾治軍介紹,「如今,在什寒客棧的帶動下,村裡年輕人還成立了歌舞合作社和徒步合作社,文旅結合提高收入。每逢節假日,遊客白天可體驗垂釣、徒步遊、射箭等項目,傍晚則可參加篝火晚會,體驗竹竿舞等互動節目,此外,長桌宴上,可品味各種什寒美食。」
什寒客棧最初是經瓊中旅遊公司投資新建了一批貨櫃客房,後委託第三方企業參與管理經營,打造特色鄉村民宿。
記者探訪了解到,每間客房都有單獨的衛生間,按照星級酒店客房標準打造,室內外環境舒適、整潔。
「目前,什寒客棧僅52間客房,在一些大的節慶假期期間,還不足滿足遊客的需要。後續,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我們還將與村民合作,將村民的荒地、廢舊的房屋等進行升級改造,加大軟硬體的投入,打造更精品的特色鄉村民宿。讓更多遊客來到什寒旅遊,感受瓊中風情文化。」採訪最後,鍾治軍還發出邀約,「說的好,不說看的好,看的好,不如體驗的好,迎大家來什寒村做客,體驗什寒的民宿和美食!」
中秋國慶假期,遊客在什寒村戶外拓展遊玩。什寒村旅遊公司供圖
「什寒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什寒村森林茂密,溪流纏繞,村莊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具有原生態風光的優勢,更有著「天上什寒」的美譽。走進什寒村,村內「最美中國鄉村」的標識,格外醒目。早在2013年,「最美中國旅遊新名片」(第二季)在北京發布,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的什寒村就曾摘得「最美中國鄉村」的殊榮。
今年7月28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全國320個村莊榜上有名,海南總計有8個村莊上榜,瓊中什寒村榜上有名。
瓊中旅文局局長趙建光介紹,近年來,什寒通過旅遊扶貧試點,深入挖掘生態優勢與黎苗文化內涵,旅遊收入每年快速增長,也讓「什寒模式」成為瓊中旅遊扶貧及海南鄉村旅遊扶貧模式的典範之一。
「什寒村是通過委託第三方企業參與經營管理,創建『政府+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品牌+基地』的『奔格內』什寒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實現了『產業+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環境整治+休閒旅遊+高效農業+品牌農業』的融合發展,改造經營驛站、客棧、民宿、露營地、茶吧等,經營收入60%歸農戶、35%歸投資公司、5%歸村集體,實現多方互利共贏。」瓊中旅文局局長趙建光介紹,依託當地得天獨厚的資源和黎苗文化優勢,以鄉村旅遊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和林下經濟,不僅拓寬了村民的財路,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帶動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趙建光介紹,目前,瓊中依託「什寒模式」,逐漸發展起塹對村、鴨坡村、合老村等一批特色村寨,建立了政府、企業、村民利益連接機制,通過「什寒模式」發展鄉村旅遊,形成自主「造血」能力和持續滾動經營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產業支撐。
來源:南海網 作者:石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