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悲涼之作,只有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2020-12-21 解憂詩詞

杜甫一直被人稱為「老杜」,不同於李白的瀟灑,王維的淡泊,他的詩中總是充滿了滄桑。尤其是晚年,疾病纏身,故交零落,「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一字一句,悲涼到了極致,令人不忍卒讀。

今天要講的這首詩也是杜甫晚年悲涼之作,只有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願你一生都不要讀懂。

這首詩名為《孤雁》

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雲?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

這首詩是杜甫暫居夔州期間所作,以「孤雁」自喻,道盡心中愁苦。

夔州就是如今的重慶奉節,有「詩城」的美譽,主要歸功於杜甫。

杜甫在夔州呆了不到兩年,卻寫下了400多首詩,在他流傳下來的詩歌中佔了將近三分之一,其中就包括了被後世譽為「七律第一」的《登高》,還有《壯遊》、《昔遊》、《遣懷》這些類似於自傳的詩歌,為後世研究詩人生平的提供了寶貴資料。

這首《孤雁》是典型的詠物詩,體物曲盡其妙,又融入了詩人的感情,短短40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不失為一首佳作。

詩歌首聯便喚出「孤雁」,開門見山,又點明主題。

這是一隻怎樣的大雁呢?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地飛著,叫著,拼命地尋找著它的夥伴。

它為了尋找夥伴,不吃不喝,可見它有多麼想念家人,多麼渴望團聚。

從這短短10字可以看出,這是一隻情感熱烈又十分執著的大雁。

清人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曾如是評價:「『飛鳴聲念群』,一詩之骨」。

因為這個思親念家、執著真摯的大雁形象真是詩人自己的寫照。

當時杜甫遠離家鄉,多年不見親人,心中的思念可想而知。

頷聯兩句畫面轉向了浩瀚的天空,看似開闊的境界,實際進一步突出了孤雁也就是詩人的孤苦。

原本這隻大雁和同伴在雲層中穿梭著,可是不知何時,雁群消失在蒼茫的雲海間,此時的它該是多麼迷惘、焦急。它該到何處去尋找它的夥伴呢?有誰來憐惜它這失群的孤雁?

「一片」和「萬重」不僅對仗工整,更是對比鮮明,極大的反差中,突出了大雁的「孤」。

而孤雁的迷茫無助焦急,也正是詩人的悽苦悵惘。

安史之亂後,杜甫流落蜀中,和親友天各一方,他多麼渴望與他們相聚,然而路途遙遠,加上晚年貧病交加,心有餘而力不足,可以想像他當時的心情是有多麼無奈悽苦。

頸聯詩人又開始描摹孤雁此時的心理。

孤雁在空中不停地飛著,恍惚中總覺得夥伴們就在前面,有時好像又聽到了它們的聲音。

「似」、「如」,這兩個似是而非的字,表明了無論是孤雁的所見還是所聞,其實都是它的幻想罷了。

而「猶」、「更」這兩個程度副詞,看似沒有實際的意義,實際上卻將孤雁此時哀痛愁苦的感情充分表現出來了。

最後尾聯,詩人又提到了另一個意象,以反襯手法將孤雁的孤獨之情推向了另一個高潮。

無情的野鴉全然不顧及大雁失群的心情,一個勁兒地鳴噪不停。

本就焦躁愁苦的孤雁,聽到野鴉自得其樂的聲音,心中的孤苦自是又添了一層。

全詩並沒有刻意求工,也無雕琢的痕跡,卻自然渾成,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足見詩人筆力之不凡。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

相關焦點

  • 南宋詩人的這首「失眠詩」,只有28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有些孤獨是與三千塵俗格格不入,就像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有些孤獨是天地之間,遺世獨立,就像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有些孤獨,則是看透世事滄桑後,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就像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 史上最愁的一首詞,只有49字,卻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
    她寫下了一首《武陵春》,只有49字,卻寫出了「愁」的最高境界,多少人讀著讀著就落淚了。 狂風過後,園中的花兒都已凋落,只有泥土中還散發著淡淡的香氣。 詞人不寫風是如何的猛烈,而是從風停後寫起,一個「盡」字便足以令人聯想到了滿地落紅的蕭條之景,所謂「流水落花春去也」大概便是如此吧。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僅僅20個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要說孤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那就不得不說《江雪》這首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創作他的時候柳宗元被貶永州。詩詞才不過四句話20個字卻將高冷孤傲的畫面鋪展,詩中描述了一個風雪徹骨的場景,鳥獸已經飛走,行人的腳步也看不見,只有一個老翁在江邊獨自釣魚。
  • 林語堂最妙的一首打油詩,全詩無一孤獨字眼,卻是孤獨的最高境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生來孤獨,但又有一種說法叫:孤獨是一種力量。關於孤獨,文壇有各種各樣的詮釋,詩人們也留下了不少描寫孤獨的名篇。似乎古人和今人一樣,飽受著孤獨的洗禮,但這一首首來自文壇的孤獨之作,卻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來自千年前的力量。
  • 史上最孤獨的一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孤獨的最高境界
    今日,與大家分享一首史上最孤獨的唐詩,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首詩響徹天地,僅22字,就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無人能及。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作為古典詩歌中的一個熱門話題,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描寫孤獨、歌唱孤獨、訴說孤獨……對於孤獨,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不同見解和不同領悟。當這些見解和領悟化成美麗的詩句,流傳後世時,更多的人對孤獨便有了一個深刻而全新的認識。
  • 人的一生註定是孤獨的旅程,杜甫的唐詩名句更是寫出孤獨最高境界
    對於杜甫來說,這幾乎就是他的絕筆之作。當時的杜甫已經年過半百,生命最後的旅程就如同他所乘坐的那一葉扁舟一樣,搖搖晃晃、左右搖擺,直至最後孤獨地走向生命的終點。對於杜甫來講,他一生的行程基本上都可以說是孤獨的。
  • 悲涼,孤獨,寂寞——杜甫《宿府》
    此詩寫於「安史之亂」後,杜甫一家人為避戰亂,過著顛沛流離、貧苦睏乏的生活,全詩表達了作者悲涼、孤獨、寂寞的情感。前四句寫景。作者獨宿幕府,夜不能眠,看燭影跳動,其形漸殘。風吹梧桐,瑟瑟作響,更顯得秋意寒涼。徹夜號角聲不斷,悲涼的曲調帶給人們苦難戰爭的印象。
  • 杜甫晚年很振奮人心的一首詩,翻譯過來就是:心若年輕,歲月不老
    就像杜甫晚年一首詩所言「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這一句出自他晚年寫的一首詩《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思歸客」三字道盡了詩人想歸卻不能歸的心酸苦楚,這讓我想起了王勃的「長江悲已滯,萬裡念將歸」,同樣是漂泊異鄉,思歸而不能歸。「腐儒」是詩人的自嘲,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卻一直懷才不遇,到了晚年,依然顛沛流離,困頓貧窮,心中自有一股憤懣之氣。
  • 全詩僅僅20個字,卻寫出了孤獨的最高境界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成為李唐王朝中央的一塊心病,有識之士希望能夠改革,消除割據,恢復大唐榮光。公元805年,唐順宗即位,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掌握了朝廷大權。他們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試圖將藩鎮手中的兵權收回中央。改革措施一經實施,便受到了阻撓。
  • 高中時代學過的杜甫唐詩,10個字心胸開闊,10個字卻無限孤獨
    公元765年4月,嚴武死去,意味著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所以,他決定離開成都,一路漂泊。當年杜甫已經53歲,正在度過生命當中最後的五年時光。杜甫這一輩子足夠悽慘,雖然詩歌取得了絕高的文學成就,但是這些卻並非他所要的。
  • 晚年的他獨自登山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名詩,字裡行間盡顯悲涼
    杜甫這個名字,沒有一個人會陌生,甚至很多人在小時候背誦《唐詩三百首》時已經對他的詩非常熟悉。他創作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詩詞,當中有一首詩被稱為「七律之冠」,不知道你們是否記得?這首詩名叫《登高》,為晚年杜甫所作,看詩的名字本以為它只是描寫了山裡的美麗景色,不料卻在字裡行間中盡顯悲涼。
  • 杜甫最美5首絕句,讀完拍案叫絕,字字有真情,有境界,讓人佩服
    這首絕句杜甫寫於草堂時期。這首詩寫得沉鬱悲涼,其特點在於情緒鋪排和轉折,還有杜甫心懷家國的情操。「江邊踏青」,本是春日優遊之樂,而「罷」急速完結春日喜樂之情。「旌旗」刺目又刺心,杜甫瞬間想到國家正面臨動亂。這一年,吐蕃在西山蠢蠢欲動,杜甫有詩「西山寇盜莫相侵」即言此事。因此,二聯景中含情,寫出他對現實的憂慮和年老無能感慨。杜甫有詩說「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二聯即含有此意。江邊踏青罷,天色向晚,風吹在身上頓生寒涼之感。「暮」字很值得玩味,有兩重含義。
  • 晚年漂泊中的杜甫,寫下一首五律,孤獨清冷,讀完讓人垂淚!
    也由此誕生了諸多詩詞歌者,成就了不少文人騷客,這當中有名的大詩人便有幾十個,李白、杜甫、王維、韓愈、白居易,每一位的名字都震古爍今。杜甫,雖有非凡的詩才,命運卻頗有坎坷,一生多憂多愁:國運衰退他擔憂;百姓疾苦他犯愁;仕途不暢他鬱悶;晚年多病他難受;漂泊無定是人生常態;憂國憂民是內心獨白。總之一句話,杜甫半生潦倒,一世清愁。
  • 賈島這首仙氣飄飄的古詩,僅有短短20字,卻寫出了飄然若仙的境界
    而能達到這一境界的其實也並非沒有,比如,賈島這首仙氣飄飄的古詩,僅有短短二十字,卻寫出了飄然欲仙的境界。使得每個人讀過之後,都會不禁為之讚嘆,其中的意境,當真無法用紅塵中的言語來形容。個獨立凡塵外,不在人世間,只有白雲相隨,不見煙火環繞。完全勾勒出了,人們心中嚮往的神仙之境,把那種縹緲高遠的感覺,刻畫地淋漓盡致,讓人不禁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
  • 王維水平很高的一首詩,被譽神品,無一靜字卻寫出了靜的最高境界
    所以詩壇高手那麼多,能將此意象寫出經典的卻並不多,我們可以來數一數。先有李白《獨坐敬亭山》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鳥盡雲閒則山靜;再有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歷來都被稱為寫孤寂的經典,但說到底是以極誇張的鳥絕人滅為烘託,痕跡過重了;而韋應物的「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則相對來說要高明了不少,將一葉孤舟置於急雨中,卻一樣能寫出別樣的孤寂。
  • 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李白登上高山寫首詩,20字寫出孤獨的至高境界
    筆者本期要介紹的李白登上高山寫下的這首千古名作就是其中之一,可謂是寫出了孤獨的至高境界。《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這首詩前兩句描寫的是詩人所見之景。不管是「盡」字還是「閒」字,其實都是為了描寫環境的幽靜,這是很明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的手法,以此也襯託出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寂寥。如果我們去品讀這兩句的象徵意義,所謂的「眾鳥」其實可以看作詩人生命中存在的那些人。曾經,他得志時,身邊的人來來往往,但是等到他被賜金放還落魄之時,那些人也慢慢地離他遠去。而他就像那片「孤雲」一樣,只能一個人在飄零中慢慢遠去。
  • 杜甫登樓懷遠,這首七律起勢突兀,境界開闊,不愧為上乘之作
    杜甫是盛唐時代偉大的詩人,他才華橫溢,一生為後世留下了無數不朽詩篇。但詩聖也是半輩子都在顛沛流離,人生充滿了悲苦與傷痛。杜甫的作品題材多樣,涉及廣泛,他的絕句令人愛不釋手;七律的水平之高,更是令人難以企及。
  • 李清照晚年的一首冷門詞,結尾一句驚豔世人,說盡了人間的悲涼!
    李清照的一首罕見春詞,短短15字成為經典,委婉含蓄卻很有感染力>今天小赫赫再為大家分享一首李清照晚年時期的一首冷門的作品——《憶秦娥·詠桐》。猶如身臨其境一般,這樣的一幅令人悲傷的圖畫,在一個本以孤獨無比的黃昏時分映入眼帘後,是怎樣的一種悲涼憂傷的體驗?不僅如此,李清照依舊嫌這樣簡單的圖畫沒有將自己內心真正的孤寂與憂傷展現出來,隨後又為這幅圖畫加上了一個悲壯的畫外音——那在暮色中久久迴蕩的悲壯的號角聲。
  • 杜甫很悲涼的一首冬至詩,戳中了很多天涯遊子的心,讀完眼中含淚
    白居易就曾在邯鄲的旅館裡,孤身一人度過了一個孤獨寂寥的冬至日,「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今天要講的這首詩也是杜甫在冬至日所寫,道盡半生孤苦,戳中了很多天涯遊子的心,讀完眼中含淚。「年年」二字充分表現了時間之長久,令人悲從中來。「忽忽」二字一語雙關,既是指詩人因傷心而恍恍惚惚的精神狀態,也是他這幾年天涯漂泊的真實寫照。開頭兩句便營造了一種極其悲涼沉痛的氛圍,這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礎。
  • 「天地一沙鷗」,杜甫最孤獨的「一首」詩,「八句」都是千古絕唱
    這首詩寫於杜甫晚年的時候,當時的杜甫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看遍了各種世態。官場上的勾心鬥角和政局的黑暗是他身心疲憊,他對官位已經沒有一絲留戀,就攜辭職帶家人離開草堂,一路乘舟,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想都寫在了詩中。詩的首聯是對景色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