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失格:兒童期開始的「假面」憂鬱

2020-12-19 心有千界

如果說川端康成的憂鬱唯美如畫,太宰治的憂鬱則弱不禁風,散發著一陣風能吹倒在地的悲傷。日本作家擅長寫憂鬱,把一處處無形的傷痕訴諸美妙的語言。每一個人身上多少都有些憂鬱的氣息,有些人很早學會了隱藏。有的人憂鬱有其自身體質的因素,有的人憂鬱是因為喪失的過往,有的人憂鬱在兒童期已見端倪,快樂的假面之下,憂鬱暗流神傷。

在網上書城選這本《人間失格》的時候,被下面的評論所吸引,一個初中生說,在讀此書的時候,心情低落了一陣子,過些時候還想再看;一個高中生說他正是這樣的心情活著的,那裡的語言說的就是自己。

我很好奇,這是一本怎樣的書,於是買來給宅在家裡的初一兒子看,我問他這本書怎樣,他說,很沉重,很苦悶,不過喜歡。作為母親的我不免有些擔心孩子被引起怎樣的情緒感受,尤其聽到孩子說作家最後和自己的妻子一起自殺了。這般苦悶的書,憂鬱的作者,文字讀起來該會有怎樣的苦痛感。

我迫不及待地讀起來,怎麼說呢,憂鬱的語言有些沉重,細膩苦悶,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跟孩子的感受是一樣的。男主人公阿葉詳細記錄著自己成長中的所有內心感受,從小到大,他被恐懼包圍,一次次被生活裡大事小情撕成碎片,碎片化到無數粒塵埃,這些塵埃被廉價的酒攪拌起來,和成一團稀泥,沒有形狀,沒有筋骨,連他自己都厭惡嫌棄。

半天讀下來,我的心被這個沒長大過的男孩牽動著,身為母親的我有種衝動,好想把這個孩子攬在懷裡,傾聽他的害怕和委屈,告訴他不要怕,有媽媽在。在小說中,他的媽媽只有寥寥幾筆,沒有任何情感。

有句話印象特別深,即主人公在開篇說,「我這一生,儘是可恥的過往。」一個人怎麼會這樣評價自己? 疑惑和些許的憤怒勾起我強烈的好奇。

人需要一個存在的理由,需要賦予存在一個意義。沒有意義的存在是沒法存在的。人不同於植物和動物,自然存在就好。人是一個社會存在,這樣的存在弱化了自然屬性,強化了一個人把自己對象化時的那個自體是否有價值和意義,強化了一個人在與他者的關係中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一個人對自己的回顧和評價可以看到他的自尊、自信及自我接納的程度。這些是存在的理由和繼續走下去的動力。我在當下四十歲的年紀,絕對不會如此看低自己,七老八十,更不會。幾十年的生命歷程,我建構足夠多的存在下去的理由。很難理解,一個人回顧過往,會說自己這一生是可恥的。一生那樣長,總會有好的,或者說有價值的,被人認可的地方吧。我不大相信他所言。

於是,我在文字中仔細尋找,找他講述自己故事的過程中曾經不經意或有意識地表達自己還過得去的地方。結果是沒有,一無是處。憂鬱到骨子裡,或許這便是人間失格的含義。通篇他在告白:「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人打小從未認可過自己,欣賞過自己,或者沒有自己,或者儘是糟糕的自己,一切反應和應對都被外在世界鉗制,這樣一個人能活下來麼,即使活下來,會快樂嗎?

我從他在兒童期的經歷裡,發現他的假面快樂之下的痛苦感受的緣由,存在維艱的原因:

one:當一個小孩子吃東西都是不快樂的,想必他內心滿是恐懼

主人公從小體弱多病,在鄉下一個富有的大家庭裡長大,父親是有地位的大忙人,常在外,家裡有母親、哥哥姐姐,還有一幫男女傭人。在別人的眼裡他是衣食無憂的富家小少爺。他卻感到不安,痛苦得幾近發狂。

在他上小學的時候放學回家,家裡覺得一個小孩子肯定會餓得百爪撓心,給他準備好吃的,他絲毫沒有餓的感覺,不理解餓是什麼滋味,做出一副討好迎合的姿態,勉強自己吃下去。

吃是兒童最快樂事情。一個棒棒糖便可以感受天堂般的快樂,這才叫童年。他的童年是無有香味的,令人苦惱和恐懼的。提到跟家人一起吃午飯是一個恐怖的儀式過程。他說家裡每一個人默默地在桌前吃飯,不管愛不愛吃,一聲不吭地佝僂著身子在昏暗的房間裡咀嚼飯食,猶如對蟄伏在家裡的亡靈們祈禱。

「人不吃飯會餓死」的口頭語在他聽了也是有種令人厭惡的脅迫感。他覺得自己在恐怖的煉獄中煎熬,被一座座大山壓得痛苦呻吟。他越難以理別人,越發覺得自己是個怪物,也就無法與別人交談。

怎麼辦呢,總要想個辦法緩解外界的壓力,他的辦法是滑稽搞笑來討好。

two:小孩子早早沒了天真,想必他為了迎合別人

正常來說,兒童期的孩子是天真的,雖然被大人們和學校教化和約束,行為談吐要符合社會化的要求,孩子們依然可以說真話,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天真浪漫的他們,天馬行空地幻想,既可愛又有趣。大人們鼓勵和欣賞對他們來說極其重要的。

孩子會內化父母和老師們,或者哥哥姐姐們身上好部分,作為自己的一個特質。一個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看法,是在身邊重要人的善待和評價基礎之上的。一個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得以建立和持續地發展。

一個勇敢自信的男孩必然有至少一個以上持續支持他愛他的人在身邊陪伴。至少有一雙手在,既會給予穩定的支撐,又會適時放手,給予信任,讓其探索和冒險。這樣的孩子在自我內在世界與外界的不斷整合中體驗到自我的能力增長和堅定的自我。

一個自尊心脆弱的孩子很容易受傷,一個不自信的孩子難有勇氣和膽量。一顆脆弱的心和卑微的自我如何在生命的長河中應對愈加困難的人生題目呢?

人間失格中的小主人公似乎早早喪失了天真。他不堪忍受家人的隔閡,早早學會了笑臉相迎,扮小丑供大家取樂,不知不覺成了一個不隨便說真話的孩子。父親要去東京辦事想問孩子們要什麼樣的禮物,小主人公本是想要書的,一聽到父親說你不想要獅子玩具什麼的,他就傻了眼失了能,父親一臉掃興的表情讓他感覺自己好失敗,接著想父親會怎樣的報復自己。

為了免於被報復,他半夜起來找到父親寫禮物清單的本子,寫下獅子娃娃,第二天父親看到了本子上的字體,高興地說這小子還是想要獅子娃娃。小主人公違背自己的心意去討父親的歡心。不安散去,他感到些許的輕鬆,不說真話的討好再度被強化。

three:小孩子特別乖順,想必他把攻擊轉向自身

大人的一句責備,從不敢頂嘴,也不敢反駁,別人說自己的壞話也覺得是自己的錯。過早壓抑自己不滿和憤怒的孩子很乖巧聽話。但沒有不滿和憤怒的孩子是在把自己消磨殆盡,因為這些不滿和憤怒不會消失,不投注於外界便會指向自身。

小主人公繼續他的惡作劇,把自己的糗事用一種悲涼的筆調寫出來博取學校老師們的開心。一個不懂事的孩子,淘氣,惡作劇,這些在成人眼裡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但這些並不是他的本真性格自然表露,他為此拼死拼活汗流浹背地忙碌著,這種消耗維持著一種可憐的自尊。一旦被人揭露,那將是排山倒海的恐怖。

這些愚蠢的惡搞也有家裡用人們的教唆,他們利用這個不懂事的孩子的幼稚。小主公覺得沒辦法把這些事說給父母聽,揭露這些人的醜陋和卑鄙是沒有用的。無論跟誰訴苦,最終都會被更深暗世道的人打敗。

小小年紀默默忍下了這些對人的不信任和憤怒。這些東西如刀一般刺向他自身。他害怕人類,是周遭的人傳給他各種欺騙和不信任,封閉了信任的外殼。他沒有辦法,只能怪順地去討好眾人。

這樣一個孩子,在兒童期,或許是他的身體疾病給他帶來的巨大恐懼投擲到外界,或許他的天生的基因裡帶著恐懼和敏感,或許是他沒有得到體貼的關愛,過早地深陷於大人間的爭鬥和利用。

他生成一種策略,用一種假面來應對這個外在世界。真實的人格被困在一個陰暗的角落。就如他說,在地獄裡被熬煉。

假面的歡笑,和被挫傷的真我深深受困的抑鬱,在兒童期就這樣悄無聲息地形成了。或者說,本來是一個天使,掉落到人間地獄裡,他理解不了那裡的規則,於是用演戲的方式,演繹著假天國的悲涼。

相關焦點

  • 憂鬱青年太宰治:朋友,你聽說過《人間失格》嗎?
    熱愛文學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如果你認識太宰治,那麼你必然也知道《人間失格》」。《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特別是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更是成為經典句子。而且,從某種層面來說,主角葉藏也可以說是太宰治的真實寫照。那麼,今天就讓老狼來帶大家認識認識,這位與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齊名的作家——太宰治!
  • [瑞讀書]憂鬱的太宰治筆下的《人間失格》
    作者:瑞(本文系原創,歡迎轉發分享)三天看完了日本小說家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沒有期待中的好。從結構上來說,這本書的構成和《皮囊》是一樣的,這只是作者太宰治的一本作品集,其中尤為著名的當是自傳性質的《人間失格》吧,書本短篇與《人間失格》並沒有多大關聯。第一次看這麼消極的文字,確實挺奇怪的感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主人公「葉藏」是一個連活下去都不願意的人,說的正是作者本人吧。
  • 以電影詮釋最高的孤獨:蜷川實花的《人間失格》究竟會講述什麼
    2018年的12月,蜷川實花導演的電影《人間失格》殺青,該部電影由小慄旬主演,飾演日本無賴派代表作家太宰治。和之前2010年的《人間失格》電影不同,這部電影並非改編演繹小說中大庭葉藏的一生,而是演繹太宰治的生活,《人間失格》小說誕生背後的秘密,以及他與他生命中三位女性的故事。
  • 《人間失格》中10句經典語錄,直擊人心,「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是《人間失格》裡的一句話。我一直覺得,生活其實並沒有多難,只要你認真生活。但看完太宰治的也《人間失格》後,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抑。我告訴朋友說,看完這本書,覺得自己好像表達不出具體的感受。《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是太宰治的遺作。作者通過葉藏的第一人稱視覺,帶領大家進入一個悲劇世界。主人公從小懦弱敏感痛苦,戴上假面是他融入周遭的唯一手段。老師眼裡的調皮可愛學生,家人面前的開心果,女人心中的憂鬱王子,朋友眼中的「傻子」。
  • 你沒看懂《人間失格》:太宰治的喪,其實是一場騙局
    在網易雲留言的「抑鬱重鎮」,要屬一首叫做《人間失格》的鋼琴曲。5萬多條留言,都很負能量,但又都相互攙扶。這首鋼琴曲的靈感,正是來自同名小說《人間失格》,這本書也一直是喪文化的典型代表。它陰鬱、沉悶、畸形,是一本徹徹底底「致鬱」的書,一個負能量的楷模,頹廢青年心中的喪文化的「聖經」。
  • 動畫電影《HUMAN LOST 人間失格》
    看標題大家肯定覺得,該作肯定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有些關係。事實上也確實如此。《HUMAN LOST 人間失格》是以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為原案,由衝方丁擔任編劇,Polygon Pictures製作的賽博朋克動畫電影。
  • 《人間失格》與一生都在求死的太宰治
    太宰治被喻為「昭和文學不滅的金字塔」,他的作品在其謝世70多年後仍保持著熱度,太宰治代表作《人間失格》每年在日本可以賣出10萬餘部。最近,西西弗書店聯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新版本的《人間失格》,該版《人間失格》收錄了太宰治中後期最具代表的中短篇小說,包含3個最具代表的中篇《人間失格》《斜陽》《潘多拉之匣》,四個最具聲明的短篇《櫻桃》《維庸之妻》《快跑,梅洛斯!》《女生徒》,1個日文版未完之作《GOOD BYE》。
  • 人間失格又出動漫新作,這次是科幻末日風,難道之前看的是假書?
    「膽小鬼連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人間失格》即喪失了做人的資格,是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自傳體中篇小說,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人間失格確實很火,連電影都有幾個版本,以至於當有「人間失格」的相關新聞的時候,番醬的第一反應是哪個人間失格?比較新的影視劇作品就是生田鬥真和小慄旬的電影版,一個是憂鬱氣質的公子,一個是的「痴人」。故事側重點也不太相同,前者側重於將可悲可嘆的一生娓娓道來,後者則是作者創作《人間失格》的故事和他的情感經歷。
  • 破碎絕美——太宰治《人間失格》
    同樣,太宰治的這本《人間失格》真真切切的顛覆了我對我看過的所有寫作風格的概念。想想看,自己多多少少也算讀了幾年書,大體上還算識得幾個字,腦中對於日本、美國、歐洲和英國小說風格也已有了既定印象,不可否認的是,國家對於個人邏輯和思維的影響絕對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日本小說總是刻意營造一種疏離感,抑或親切感。
  • 人間失格——是誰的錯?
    --《人間失格》有人說輕易不要看《人間失格》,我覺得這種說法很對。這世上人人都在追求幸福,連幸福都怕的人怎麼融入世人呢?可是正如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所說「天生我材必有用」。葉藏(《人間失格》的男主人公)也許不為世人所容,但他仍有著自己獨特的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 淺析《人間失格》: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每個人童年
    《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它是太宰治的天鵝之作(傳說天鵝在臨死前會發出一生中最悽美的叫聲),整本書幾乎完全折射出了太宰治起起落落、充滿波折的短暫人生。《人間失格:太宰治和三個女人們》劇照書籍正文開頭的第一句話就讓人印象深刻:「我這一生,儘是可恥的過往。」
  • 定製版《人間失格》上市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謝宛霏)9月2日,西西弗書店在北京舉辦了西西弗推石文化定製版《人間失格》發布會,特別邀請了旅日華人作家毛丹青、編劇史航作為嘉賓來到現場,為讀者帶來精彩對談分享。
  • 《人間失格》:當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時,便徹底失去了做人的資格
    頹廢、憂鬱已經成為那個時代的核心思想,而受到那個動蕩年代影響的又豈只是他一人而已。因此,平野謙曾說:「太宰治的死,可以說是這種歷史的摺痕所造成的。」本書與《82年出生的金智英》相似,主人公都生活在外人看來十分幸福的家庭之中,但又有誰可曾想過表面幸福的背後其實是無言的殘忍。
  • 電影《人間失格》:生而為人,對不起!
    《人間失格》書成當年,太宰治旋即投水自盡。日本史上還有一位投水而死的青年,夏目漱石的學生藤村操。2011年的《人間失格》導演在很多細節上的處理和2009年的《青之文學》中的風格近似,或許導演一開始的預設就是熟悉太宰治作品和生平的愛好者,所以一方面故事的節奏是緩慢悠長的,一方面邏輯性需要熟悉太宰治的人自己去補全。
  • 生而為人——《人間失格》讀後感
    書名:《人間失格》閱讀時間:2019/8/26-2019/9/1作者:[日] 太宰治譯者: 楊偉 出版年: 2015-8書籍背景《人間失格》(又名《喪失為人的資格》)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創作的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是一部半自傳體的小說
  • 太宰治《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是太宰治最重要的一部小說,也是他的遺作。 《人間失格》以「我」看到葉藏的三張照片後的感想開頭,中間是葉藏的三篇手札,而三篇手札與照片對應,分別介紹了葉藏幼年、青年和壯年時代的經歷,描述了葉藏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喪失為人資格的道路的。
  • 伊藤潤二把《人間失格》畫成漫畫了,雙重恐怖致鬱
    而這一次,他新開啟連載的漫畫作品是《人間失格》,伊藤潤二要用他的恐怖風格來詮釋太宰治的陰鬱絕望了。《人間失格》是太宰治的代表作,也是太宰治本人自傳式的一部小說,故事描寫了主角大庭葉藏從少年邁入中年直至死亡的絕望一生。在小說中,從小就強裝笑顏對人逢迎的葉藏,實際上早就感受到了人際關係的疏離。長大以後的葉藏越發明白人性的醜陋,並開始對一切事物感到麻木。
  • 蜷川實花將拍攝《人間失格》電影 小慄旬減重飾演太宰治
    蜷川實花將拍攝《人間失格》電影 小慄旬減重飾演太宰治時間:2018-12-04 13:3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蜷川實花將拍攝《人間失格》電影 小慄旬減重飾演太宰治 日本女導演蜷川實花(《狼狽》《花魁》)將拍攝電影《人間失格》,小慄旬飾演太宰治。
  • 《人間失格》翻拍電影後,為何慘得6.1分?
    《人間失格》開篇句《人間失格》是日本「無賴派」文學作家太宰治創作的一部自傳體中篇小說,發表於1948年。這本書近幾年在國內十分暢銷,這種暢銷在新聞爆出「六年級的小學生已經在讀《人間失格》」後達到頂峰。就在去年,《人間失格》同名電影在日本上映。但縱觀豆瓣評分,原著每一個翻譯的版本均在8分以上,甚至高達8.9分。而改拍後的電影《人間失格:太宰治和3個女人》卻慘遭滑鐵盧,豆瓣評分只有6.1分,評論區更是不忍直視。
  • 看《人間失格》「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當然不是《人間失格》裡面的話。不過這句話似乎也給《人間失格》作了註解。有人問,魯迅和太宰治在一起會聊什麼。有人說,魯迅可能會諷刺太宰治,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看《人間失格》的時候,認為太宰治還不算太痛苦,因為他能將自己的痛苦直接說出來,而且還可以諷刺周圍的人,沒有什麼含蓄。這種感覺就是有人懂作者的感受,太宰治畢竟也是作家,身邊的朋友不會少。即便只有一兩個懂作者的人,那也是好的。有人懂你,你自然能直接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