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在北方的小鎮之中,有這樣一個無人的村落,寂靜地佇立在山中,演繹著歲月的靜謐。
賢子峪是平陰縣東蠻子村的一個自然村,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從半山腰拾級而上,便可來到一處林木茂盛、濃蔭蔽日的「世外桃源」。參天的古木標記了這個村落歷經的年歲,清澈的泉水也告訴眾人這片無人野曠的清新幽靜。《平陰縣誌》中對於賢子峪的記載是「曲澗潺潺,古木蓊蔚」,可見這裡的清雅與寧靜從未改變過。
攝影:韓春義
賢子峪至今仍完好保存著明代古村落的原始風貌。據有關史料記載,賢子峪是明代貢生張宗旭所建。當時因他捨棄功名在此創設函山書院而得名,歷代文人墨客多會於此,並留下許多名詞佳句。所以,古村中至今保留著明代祠堂。這些建築大多隱沒在深深的草叢中或曲折的半坡上,正所謂「荒村路轉山孤聳,古廟牆摧樹半欹。」
攝影:韓春義
半山腰處遺有一處較為完整精美的院落,便是三泉庵。庵門前的石獅有些破損,建築的頂已塌陷,看起來雖有些破舊不堪,但堂前的兩根八稜柱上的磨光浮雕花卉圖案仍清晰可見。精美的菩提樹枝葉、玫瑰花和蓮花底座圖案,印證這座建築昔日的神韻,仿佛能夠穿越幾百年,看見文人騷客在此集聚,吟誦著絕妙的詩句,與友人抒發濟世之情懷。
攝影:欒美華
山上古蹟眾多,除了三泉庵,還有函山書院、伏魔殿、桃花流水、抱誅泉、送子觀音堂等等。《重修觀音堂記》碑文記述了此處景色:「視山之美而茹,摘木之鮮而食。坐石臨流,逍遙徜徉……」「椒楊成列,佳水向瑩,生香不斷,玉樹連雲,向陽而垂,甘露遙峰,倚空映日……」恍若人間仙境。望山之美,摘取新鮮的食物食用,坐在溪邊的石頭上看著潺潺流水。或起身逍遙閒步,靜觀連天的樹木成排,向陽而生,散發清香;流水清澈,高出有點點甘露,折射著太陽的光芒。這山泉林景曾令古人無比陶醉,而如今,換我們漫步景中,感受先賢尚存的遺風。
攝影:韓春義
除了廟堂書院,賢子峪的桃花流水也別有一番韻味。賢子峪內共有六處泉水,其中屬抱珠泉最負盛名。曾有一文人發現這個泉的一大一小兩池在月光下像兩顆夜明珠,而其又在群山懷抱之中,故取名「抱珠泉」。傳說,當時貢生張宗旭來到此地後,正是因為發現了這個泉,才決定捨棄功名,舉家搬到這裡居住。四百多年來,賢子峪人都是以此泉的水為飲用水,所以抱珠泉的水不但養育了賢子峪四百年的歷史,更為整個縣城人的飲水補給水源。
攝影:韓春義
站在泉邊,從山上巖石縫隙中滲出的泉水清晰可見,輕快地流入池中。四百年多前,村民們定會在泉邊汲水,孩童在泉邊戲水嬉戲,村民勞動歸來在泉邊小憩納涼,笑聲不絕於耳。如今,這裡雖已無人居住,但清泠的泉水依然流動不息,為這僻靜的古老村落增添了一絲靈氣與生機。
攝影:欒美華
摩崖石刻、巖洞石崖、竹草花鳥,相映成趣。那棵佇立在石邊的老皂莢樹,歷經四百年依然枝繁葉茂,皂莢高懸。這個古樸的村落曾經養育了世世代代的人,而四百多年後的今天,它依舊堅守在此,定格時間,印證歷史和歲月的變遷與發展。
攝影:欒美華
在一叢碧綠中眺望賢子峪,「炊煙樹半腰,觸處是詩題。」慢遊平陰,漫步古村,一腔詩意於此處盎然。
文:楊童童
攝影:欒美華 韓春義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