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無尾象和貓的旅行探險事務所,請隨我們一起去發現那些不為人知的小眾旅行故事吧!
成都作為現在最火爆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川劇、變臉、美食、大熊貓等都是遊客來成都必不可錯過的項目,原本無人問津的玉林,也因為趙雷的一首《成都》讓玉林西路上的小酒館每天擠滿了前來打卡的眾多遊客,有人在門口匆匆打卡,有人甚至排隊一小時也要進去走走看看。亙古至今,成都的魅力從未消褪。今天無尾象就帶大家去尋找玉林路深處那年少時蛋烘糕。
比起現在那些所謂的賀記、陸記、高記等街頭巷尾號稱老成都味道的蛋烘糕,陳記是 玉林路街坊們一大半的80後共同的記憶!我有個在這裡長大的同事告訴我:吃過陳記的蛋烘糕之後,別的蛋烘糕都成了將就……
陳記爺爺婆婆的蛋烘糕可以算是成都血統最純正的蛋烘糕了。為什麼我這麼說呢?這一切都是有由頭的,範奶奶和陳爺爺從1987年就開始賣蛋烘糕,最開始生意不好,機緣巧合下結識了在人民公園後門賣蛋烘糕的曾大爺,對,那個成都小吃圈的傳奇、蛋烘糕的發明人。據說陳記的蛋烘糕就是由曾大爺親自傳授的。
2004年的時候,恰逢玉林菜市搬遷,老兩口的攤子不能擺了,加上原本蛋烘糕利潤就低,於是便收了攤,過上「退休」生活,沒想到這一退,就是13年。雖然攤子收了,他的味道卻收不了,總有老鄰居、老主顧勸他們出山,還有人打電話問有沒有再賣蛋烘糕。終於在2016年9月有人發現陳記蛋烘糕重出江湖了!不過,手拿銅鍋翻飛的老闆,已經變成了陳爺爺的兒子小陳師傅,哪個讓我們懷念的蛋烘糕又回來了。
這些年裡我的嘴在吃過成都大大小小几十家蛋烘糕之後,真的算是比較挑剔的了,陳記真的讓我十分欣喜,加上重出江湖的傳說,自然讓人忍不住要多吃兩個。除了新創的怪味,傳統味道裡依然保留了老爺子當年的手藝。味道只增不減!
我有一個在玉林小上過學的朋友,那個時候每天上學的一塊錢零花錢,什麼都捨不得買,就等著放學買兩個有肉鬆的蛋烘糕,他說不管一天有多累,只有吃到嘴裡的一刻,就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而現在,對於她來說,兩個芝麻白糖開胃,然後才算真正開始吃,而這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值得!
對於老一輩生活在這個社區的成都人來說,十多年前的味道又回來了,就跟初戀又出現了一樣,80後帶著00後來了,這種味道終於重新在記憶裡鮮活起來……我們不知道哪天它又會消失,但現在剛好在,我們就要趕緊去吃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