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賢良港:千年古港話滄桑

2021-02-07 福建微旅遊


一一淺談賢良港古碼頭歷史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淵源


天然港澳

 賢良港,亦稱黃螺港,港澳的東南面有座螺山,逶迤至港口東邊有螺舌山(俗稱螺嶼尾),構成天然澳口,因其狀如大海螺伸出螺舌延伸海中,突出自成一澳,且山石質地黃赤而得名。黃螺港的南面有湄州嶼為屏障,東有文甲筆架山連著仙洞山,莆禧城,鳳凰山至賢良港的鰲山,西面有山柄麒麟山,構成一片約二萬公頃的水域港灣,賢良港內西面有座象山,歷史悠久,宋《莆陽志》載:「賢良港之山如象形,橫亙居民數百家,俗呼黃螺港,乃天后生長之鄉……。」詳見《敕封天后志》。

 象山呵護著水深數十丈,面積約四千多畝的港壇裡,故被譽為天生的避風港澳。相傳古代舟師曾駐紮於此澳避風,遺畄船上煮飯的鐵灶,現山亭鄉的「鐵灶"村因此而得名。2004年,港裡上港村民黃文喜曾在港壇裡挖沙時挖出宋元明清時製作的瓷器歺具碎片,其中較為完整的有元代的「瓷甕」和明代燒制的"雙魚碟」,經專家考證系舊時舟船在港裡避風時船工遺棄的餐具。賢良港與湄州島相隔只有2.6海裡。古時賢良港亦稱「湄江」或「湄州澳」。明代抗倭建莆禧城,賢良港隸屬莆禧城管轄後,曾更名為賢良埔,港亦稱莆禧港。

 

 清代《湄州嶼志略》的作者楊峻曾丈量過湄州港澳的水深度,(詳見巜中華媽祖》第74期黃國華先生撰稿)。每逢海水漲潮時,門夾(文甲)大門口的海潮洶湧,波浪起伏,群鷗競相隨潮入港,非常壯觀。大潮奔騰衝進黃螺港及港壇裡避風港,湧入「鐵灶前」和「後湄頭」,其勢不亞於浙江錢塘江狂潮。故清代沿海十景中有「螺港秋潮」之譽。清時吉蓼人士吳德昭,黃玉詠兩首詩曰:


風起蘆花水國秋,黃螺港曲海潮流。

聲聞鴻雁寒偏早,浪激蛟螭怒未收。
恍惚吳胥濤更憾,別離楚屈更猶愁。

賢良勝景於今在,何必廣陵詠溯遊。

象山橫亙對莆禧,螺港潮添流火時。

一線銀鉤翻直上,千條雪練走如蛇。
無垠仿佛江準浪,有月還符朔望期。

恍若廣陵濤湧沸,奔騰萬馬快爭奇。


 舊時,賢良港的港澳像是周邊村莊的漁船或航船的「慈母」和「搖籃」,準備出航和停泊在港澳中裝卸貨物的舟揖匯聚於港頭,船舶的桅杆上繡著「風調雨順」"順風得利」和"一帆風順」字號的彩旗迎風招展,場面壯觀。一到颱風季節,來自平海、湄洲島、文甲、莆禧、烏垞、山柄等周圍村莊或經過湄州灣的航船都要到港壇裡避風。待颱風過後,數百艘航船在港壇裡內揚起風帆,隨潮出港,整齊有序,更是非常恢宏。而古碼頭上商旅雲集,來往滿載異貨的車馬吆喝聲,渡船和航船上裝卸貨物的船工招呼聲,碼頭上的各字號商行交易貨物聲匯成一片,使原本狹窄的古碼頭顯得格外擁擠。賢良港因為有花崗巖石徹的長約600米的古碼頭,加上陸上交通道路通暢而受古代航海家們的格外青睞。人們把港岸的繁華景象傳為歷史的口頭禪一一「頂城裡,下港裡"。每逢初一,十五或其他神明菩薩的誕辰紀念日,港岸碼頭宋建的靈慈東宮和靈慈西宮更是熱鬧非凡,來來往往的紅男綠女或擺齋禮,或挑禮盤,或手執清香,跪在媽祖神像前或其他神明前虔誠禱告,口中念念有詞,祈求天上聖母,諸位神明庇佑合家平安,航船順風順水,生意興隆,吉祥如意……。


神奇傳說

 千百年來,賢良港和古碼頭流傳著許許多多的美麗傳說。碼頭東側的靈慈東宮前至今仍豎立著宋代瓜楞型石柱,東宮的右後側有口宋井,花崗巖的井沿雕刻著神奇的八卦符號,雖受千年風雨侵蝕風化斑脫,但八卦符號仍依稀可辨。相傳此井靈異非常,甘泉湧洌,古時有數十艘大船汲水不會幹涸。井後有二十三級臺階,可上螺嶼峰觀海聽濤。螺舌山前的石縫中有棵不知年的「風水樹」,千百年中儘管強颱風及海浪襲擊卻依然如故。螺嶼峰前有三柱天然礁石,乃舊時船舶入港的標誌。因海浪衝擊神礁,浪花冉冉升起,遠看似三炷大香點燃,故人們稱其名為「三柱香」。


在港裡福慧寺旁的「螺山腰"尚存有「宋航標塔」,塔頂上宋時雕刻的「佛頭像"尚可辯認。元代,朝廷鼓勵漕運,海運貿易帶動了境內商貿的繁榮。《新元史》卷72載:「忽必烈定江南,「凡江浙閩粵濱海之地,與番互市,以市舶官主之,大抵因宋之舊法。」莆田秀嶼港成為食糖、食鹽、水果、花生、陶瓷、杉木、中西藥、土薴、麻、棉、細布等商品的重要貿易基地。(詳見莆田市志:卷一五[G]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1526)。由於賢良港是媽祖誕生地,並有獨天特厚的數百米石砌碼頭及港壇裡避風港,賢良港口岸又位居湄州灣的腹地,南可直通泉州,廈門,臺灣,廣東,海南省。北可直達浙江,上海,青島,大連,高麗,硫球等地。四面八方的航海家紛紛慕名來港裡定居,據傳其時賢良港聚居有二十姓,五百灶。居住港裡的姓氏還被編成歌謠代代相傳:「林徐黃葉段,楊魏戴王古,陳田吳董鮑,歐謝何張彭"。


 在賢良港天后祖祠毗鄰有座元代創建的「吳祖社"(今更名為「昊曦宮」)。就是唐代莆田延壽溪的「斬蛟英雄」吳興的後裔在港裡定居時創建的。其時吳氏在港裡為大姓,分東吳和西吳,(以螺山為準,住居在螺山之西北面為西吳)。港裡人代代相傳的媽祖父母「求佛賜子"的「接水亭",元代曾稱為「西吳宮」,至今其名猶然。"吳祖社」奉祀先祖"斬蛟英雄"吳興和社公神明,並祀奉媽祖,相傳吳氏因漕運發家後,為感媽祖神恩庇佑而造建的。(詳見葉明生著,上海音樂出版社。曹本治主編的「民間儀式和音樂研究下冊第27頁)。宮內尚存有清嘉慶二年重建「吳祖宮」畄存的「百穀神宗"匾額。(原有的額聯於清初截界廟毀無存)。此外,港裡人代代相傳著一個神奇的故事,說是明初有位堪輿先生(風水師),來賢良港乘渡去湄州島時對港裡的船工說:「港裡聚居二十姓,只有「三柱香",「螺舌尾」的「風水樹」也只有三股大樹杈,將來在港裡定居的只有三姓」。真是無巧不成書,果然後因清初截界,港人被迫內遷,復界後返回港裡居住的只有林徐黃三大姓,陳田吳董等姓氏至今才共有幾十戶。「吳祖社」也為此才由林族的「後厝房」管理。港裡村現在尚存有「田厝山",「吳厝山仔",「歐何埕"等許多姓氏地名遺址和民間傳說媽祖父母「求佛賜子」的「接水亭」,還有媽祖少時「乞賜鼎砂"的「地鼎」地名遺址及位於媽祖故居的東北面的「窺井得符」之井的遺址。


航家史話

 筆者最近訪問過港裡村八十八歲的林山河先生,九十二歲的老漁民田文粦和九十三歲的林田毜,並走訪徐姓,黃姓等年紀較大的村民。據他們說:舊社會港裡上輩人因航運發家的大有人在,被譽為航運之鄉。清代林族的「後厝房」林世堂,林世芳倆兄弟就有一千擔以上的大船十六艘,其老屋就在現天后祖祠前側,倆兄弟遠涉重洋,賺了很多錢,他們把事業成就歸功於媽祖祖姑的庇佑。為叩謝天后神恩,倆兄弟捐了三斤黃金,於乾隆五十三年 , 打造了一通乾隆御賜給天后祖祠的「翊靈綏佑"的"金匾額」懸掛在天后神殿內。據說此匾額於1958年大煉鐵運動歸公,懸掛在港裡戲臺的村部樓上,文革中遺失。(現天后祖祠懸卦的「翊靈綏佑」匾額係其後裔於1984年重建天后祖祠時重新雕作的)。


 據傳當時林世堂,林世芳倆兄弟還為女兒嫁粧和兒媳婦打造了十六個「金馬桶」,名噪一時。「港尾房」林建統之子林光澤也於乾隆朝被應召為旗牌官。隨又被調到福州總督府當差。後棄官經商,購買八艘大航船,專運木材,現港裡村的「杉行」地名由此而來。在港裡劍塘山的古墓中,林光澤墓銘上還特別刻上「皇清旗牌官」字樣以示威雄。「港尾房」航海家林英,因病英年早逝,其妻陳梅哥代夫總管船務,成為名揚全賢良浦的「女出海」。「地鼎房」的林阿步漕運發家,欲蓋房缺地皮,用「銀元」鋪地求得地基在港尾地界蓋房,世代傳為佳話。乾隆五十三年,地鼎房林義也因航運發財,除了在浙江開了一條街商行外,還在老家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雙座厝」,佔地近約一千平方,雙座厝落成時,浙江知府為其送來親筆題額,書寫「積善堂」,懸卦在林家廳堂之上。頂宮兜的「財主房」和前頭村的「錢樓」財主都是源於航海生意而著名於世。……清初截界,伴隨賢良港天后祖祠的宋雕媽祖寶像和林族的列代神主牌位暫寄存於涵江天后宮的『鎮祠寶物'一一「一幅港裡人遠涉重洋用的「航海星圖」和一個可盛三擔水的「大海螺殼」,(相傳海螺殼系是林族開發聚居黃螺港的象徵)。「航海星圖"現收藏於市博物館。康熙二十年復界後,林,黃,徐等姓氏陸續返回賢良港住居,賢良港碼頭及港壇裡避風港澳又熱鬧起來了。


 港澳西南面是山柄麒麟山,山後有一村名「後前下」,「後前下」北面也有處澳口聯著港壇裡,因有淺灘,停泊於港澳避風的船員購買生活用品出入較為方便。相傳清乾隆年間「後前澳」十分繁華,有飯館,酒店,煙花院,咖啡館等各種商行,夜夜笙歌,非常熱鬧,專為航船停舶的船工服務。上世紀四十年代,由於時局混亂,民不聊生,「後前下澳」逐漸淪為海賊和劫匪的巢穴。因此處是湄州灣航道直通泉州港和秀嶼港的要川。民間航船流傳有警語:「會過南日山,難過虎頭山」。即意指「後前下"海匪刼賊非常猖獗。因山柄麒麟山前有座小山形如老虎頭,故稱虎頭山。土改時,海賊首領被人民政府鎮壓,匪眾被收押驅散,教育從良。「後前下」又復了以前的的平靜,但也風光不再。


兩岸紐帶

 賢良港不但是古代航海家的搖籃,更是弘揚媽祖文化精神的紐帶。自宋元明清以來,多少達官貴人和媽祖信眾,慕名到湄州媽祖廟朝聖,旅遊者不計其數。但在1974年以前,他們大部份都是到賢良港古碼頭乘渡去湄州媽祖廟,因為這裡有獨天特厚的港澳和渡口,一年四季除颱風外,渡船都可以隨潮順風順水地直達湄州島。


舊時,湄州東蔡村原有一小澳口稱「小廳澳」,就是港裡至湄洲嶼渡船的停泊點。現在忠湄輪渡公司的碼頭和澳口是一九七四年才創造的。此處地名「宮下沙」,與媽祖廟較近,但舊時這裡沒有碼頭,渡船如要停泊在「宮下沙」,只能在夏季風平浪靜時,渡船或舢板駛往宮下沙下的沙灘「衝灘」,再搭船上「跳板」方可下船。在沒有機電裝備,靠風駛船的落後年代,順風順水對航海家來說是非常難得的。賢良港古碼頭憑藉著地處湄州島北岸的優越地理位置,迎送大陸朝聖旅遊信眾赴湄州媽祖廟也就順理成章了! 難怪歷代文人在遊湄州嶼的題詠中有「黃灣」和「良江」之詞語,如:元代洪希文詩中有「平州遠嶼天所劃,古廟不獨誇黃灣」。明代黃仲昭在《登天妃廟朝天閣》寫得更加明白,貼切。詩曰:
閒來乘興到湄州,獨上朝天閣上遊。

宮殿凌空崇聖跡,舳舮利涉賴神庥。
雲移平海見樓櫓,潮滿良江渡客舟。

極目滄溟生駭浪,天風吹起海門秋

(引自「清代李光榮《興安風雅彙編》卷四。)詩中的「潮滿良江渡客舟」,恰切地體現了賢良港古碼頭渡口的真實情景。


 每逢媽祖誕辰日的三月廿三前後,賢良港古碼頭就會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渡運香客高潮。四面八方的香客都會來港裡媽祖祖祠謁祖進香後,再聚集在古碼頭等候渡船往湄州媽祖廟進香。有時人數多了,連漁船和運輸船都會來支援渡運香客,他們連船費都不收,還加班加點,體現了媽祖故裡鄉親的熱情和虔誠。所以,賢良港古碼頭不但是古代航船的停泊港,而且是朝聖湄洲媽祖廟和賢良港媽祖祖祠,共同弘揚媽祖文化和精神的橋梁和紐帶。


滄桑巨變

清代以後 ,賢良港隸屬七區興安裡。一九五〇年,賢良港和鄰村西沙合併更名為「沙港鄉」,隸屬莆田縣第二十一區。一九五二年又獨立命名「港裡村」。上世紀五十年代合作化時,港裡村成立互助組,合作社。漁民聯合組織為漁業隊,數百艘航船合併為運輸社。他們繼承前輩傳統,走南闖北,成年累月在海上漂泊,南下廣西,廣東,汕頭。北上浙江,青島,大連。他們服從各級政府的商業和交通系統指揮及水產供銷部門分配,承運祖國各地生產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及水產品。漁業隊也經常赴浙江舟山捕撈。……一九五六年,港裡村被評為全縣的先進單位,漁業社和海上運輸社,農業合作社,海防民兵保衛均名列前茅,被譽為「三面紅旗」。港裡村民林老立作為先進代表,受到莆田縣長原魯山親自為其佩戴大紅花,賜贈大紅馬,騎馬遊街「鼓樓前」的殊榮。這些真實的傳奇故事,足以證明賢良港自古以來就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傳統和歷史淵源。


 1964年,隨著「農業學大寨」和「學習「愚公移山」的狂潮,港裡第一次圍墾,向海要地。從港裡象山前部築堤到山柄麒麟山的後前下,攔海造地四千八百畝,著名的港壇裡避風港變成了良田。1974年,為響應毛主席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和駐地部隊的戰備需要,時任莆田縣軍管會主任韓德厚命令把港裡碼頭渡口和輪渡管理站遷移到文甲。此後,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古碼頭和渡口被遺棄了,昔日碼頭的繁華景象變成了人們的記憶。

 2005年,莆田市政府又填海建造"媽祖城」,萬頃波濤的湄州灣賢良港變成了陸地。昔日的知名港澳成了媽祖城校區。古碼頭也面目全非,村民在原靈慈東宮古碼頭前填地再建了一幢氣勢磅礴的新的「靈慈東宮」,只剩下約60多米長的受千年海浪衝刷的古碼頭舊址遺蹟,也被所在住居的村民塵封。隨著港裡村的新一代人大部分外出經商和謀生,古賢良港的種種神奇也漸漸的被人們淡忘。


媽祖城設計在賢良港古碼頭和「三炷香」前留一片有二千畝寬的海域,逶迤通往莆禧城到東仙地界建一條彎彎曲曲的內河,似是讓後人懷念和眷戀古賢良港灣的記憶。河面上共建造了五座美麗的仿古拱橋。橋下仍留著與大海流通而被海壩攔住的海水,明淨如鏡,偶爾隨海風擊起層層小浪,似是向人們訴說著昔日的輝煌。媽祖城內,一條條寬暢的柏油大道,縱橫交錯,一幢幢別墅和高層大樓正拔地而起。螺山腳下,五湖四海來賢良港天后祖祠的朝聖者絡繹不絕,參觀媽祖故居的遊人如織。筆者相信,隨著莆田市和湄州灣北岸政府的對媽祖故裡加大力度的建設和國內外媽祖文化專家的縱深研究和挖掘,媽祖誕生地的傳統歷史文化和媽祖青少年活動的遺址將進一步大白於天下。媽祖故裡的旅遊經濟和事業發展將再鑄新的輝煌。


相關焦點

  • 走進莆田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系列報導之十一北岸港裡村:千年賢良港 媽祖文化源遠流長
    記者:張華丹或許你沒有來過莆田,但你一定聽說過「海上和平女神」媽祖。她一生救急扶危,濟險拯溺,因此在民間有句老話,「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為全世界3億多民眾所敬仰,那今天,我們就帶大家走進這座布滿媽祖印記的港裡村,一起來感受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吧。
  • 莆田山亭鎮:港裡尋古
    港裡村的古建築群東南網12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伊曉燕 林劍冰 林勝奕 文/圖)在莆田,山亭鎮港裡村是個遠在城市喧囂之外的遙遠漁村,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鬥轉星移,物是人非,港裡古村雖容顏老去,卻文脈猶存,在收穫了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的榮譽後,又被列入第一批福建傳統村落名錄。寒冬時節,迎著凜冽的海風,我們漫步古村,細細探訪這座傳統村落曾經的繁華與傳奇。古建築:承載古村滄桑港裡村,古稱賢良港,又名黃螺港,是一個背山面海的繁華漁村。
  • 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入選「海絲」申遺預備名單 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媽祖之光> 焦點圖 > 正文 var _SO_INPUT_ = 'class="input_01"'; var _SO_SUBMIT_ = 'value="本網搜索"'; 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入選
  • 【連載之一】賢良港天后祖祠景觀簡介
    福建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位於莆田市區東南約四十公裡的忠門半島南端,與湄洲島隔海相望,現為莆田市湄洲灣北岸開發區山亭鎮港裡村(原屬莆田縣忠門鎮)。天后媽祖姓林名默,是唐九牧林蘊的七世孫女。宋建隆元年(960)林默誕生於賢良港林家大院(即媽祖故居),宋雍.熙四年(987)在對面的湄洲嶼羽化升天。  賢良港原名黃螺港。
  • 港裡小鎮又添新景 賢良港天后祖祠觀音閣告竣
    近千海內外信眾參加活動向媽祖敬獻花籃鳴鑼莆田民俗舞龍表演賢良港天后祖祠修建觀音閣,與媽祖聖父母接水亭「求佛賜子」,觀音座前龍女下誕化身媽祖林默的傳說有關。該閣的建成,為港裡小鎮新添了一標誌性建築。據介紹,賢良港天后祖祠修建觀音閣木雕觀音像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協會副會長、著名民間雕塑工藝大師林勝標設計雕刻。
  • 莆田天雲洞+媽祖閣+媽祖誕生地+普陀山一日遊
    莆田媽祖閣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地處山麓之巔。莆田面積寬廣,自然資源豐富,靠近海岸線,風光秀美。這裡歷經滄桑變幻,保留下諸多歷史文化遺蹟,可謂是古蹟眾多,文化豐富。         媽祖閣賢良港天后祖祠位於福建省莆田秀嶼區山亭鎮,與湄洲島媽祖祖廟遙遙相望。賢良港又名"黃螺港",今名港裡村。
  • 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赴莆田北岸賢良港參訪交流
    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赴莆田北岸賢良港參訪交流 2019年04月18日 15:0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18日莆田訊 日前,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嬴政黨部主委吳金虎一行27人在莆田北岸賢良港天后祖祠內,向媽祖像行鞠躬禮、焚香祈福。
  • 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赴莆田北岸賢良港參訪交流
    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赴莆田北岸賢良港參訪交流 2019年04月18日 15:06: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18日莆田訊 日前,臺灣「中華統一促進黨」嬴政黨部主委吳金虎一行27人在莆田北岸賢良港天后祖祠內,向媽祖像行鞠躬禮、焚香祈福。
  • 莆田賢良港舉行海祭大典 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31周年
    來自海內外各地媽祖信眾齊聚莆田賢良港東南網莆田10月17日訊(本網記者 鄭志鴻 江瑞鑫 文/攝)10月17日(戊戌年九月初九日),媽祖羽化升天1031周年海祭在賢良港舉行,來自海內外各地媽祖信眾齊聚莆田賢良港「三炷香」海濱,參加海祭媽祖大典。
  • 非遺項目 ——賢良港「媽祖海祭」簡介
    《敕封天后志》載:「明永樂十九年,上以天后屢著靈異,聞祖祠圯壞,特命內官赴港修整」。故老相傳:朝廷還賜贈「寶鈔」與林族後裔。媽祖故裡人民為紀念這位博愛無疆的女神,於是於九月初九日這一天都自發地聚集在港裡古渡口,構築媽祖神舟和海邊祭臺,面對天然「三炷香,舉行盛大的「媽祖海祭」活動。莆田及周邊地區所有舟船也會在這天前來朝拜女海神,構成了萬舟朝拜的壯觀場景。
  • 千人媽祖信眾到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謁祖進香
    媽祖信眾到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謁祖進香東南網莆田4月10日訊 農曆三月廿三是媽祖誕辰紀念日,每年的農曆二月底到三月份,賢良港天后祖祠每天都會迎來來自各地的謁祖進香團。4月8日上午,記者在賢良港天后祖祠看到,短短數小時內,祖祠就迎來多個謁祖進香團,廣東汕頭林氏海門明德堂、漳州市龍海福岸社天后宮、漳洲市蘭領亭等宮廟組織上千名信眾到祖祖謁祖進香。他們用不同的祭拜儀式,表達著對媽祖同樣的虔誠之心,謁媽祖,祈平安。
  • 千年古港「泉州港」改名被疑瞎折騰
    新華社發  核心提示  據新華社、《第一財經日報》等報導,「把千年古港泉州港改名實在草率。」「唐宋以降泉州港以中國出口門戶而聞名全球。改名,你們憑什麼?」近日,福建泉州港幾個港區被整合併入湄洲灣港,新港捨棄古港「泉州港」名稱不用而改用「湄洲灣港」一事在網上引發爭議。「泉州港」能保留嗎?
  • 莆田北岸山亭鎮港裡村:媽祖文化故事一路看
    山亭鎮港裡村東南網莆田4月28日訊 最美人間四月天。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媽祖文化發祥地之北岸山亭鎮港裡村,約摸3公裡許的朝聖路皆是風景入畫,記者一路行一路看一路記取。轄區群眾或是來自五湖四海來賢良港朝聖的信眾,忍不住放慢腳步在壁畫前駐足品賞,追尋媽祖神跡,縈懷於心!【同期聲】港裡村退休幹部 鄭金飛「港裡村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媽祖文化故事上牆,是讓來自五湖四海的信眾來這裡感受媽祖文化精神(展示對外的一張文化名片)。」
  • 涵江天妃宮與港裡天后宮歷史淵源
    涵江港有港道兩條:一條為海岑閃港,另一條為新開河港。海岑前港又稱「前港」;新開河港,又稱「後港」, 地名霞徐。「後港」東起涵東街道涵中村的林墩,西至端門陡門,全長約1000米,是涵江有名的內港碼頭。  霞徐(後港)碼頭在宋代時,是涵江最繁忙的內港碼頭,從三江口入港的貨物全都被駁運這裡,然後又從這裡轉手運往各地,已成莆田商賈的貨物進出的集散地。明末起,許多商賈在霞徐碼頭開設貨棧。
  • 第二屆莆田賢良港 媽祖文化論壇順利閉幕
    東南網5月17日訊(福建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愛玲 通訊員 林輝 黃漢業 文/圖) 5月9日,第二屆莆田賢良港媽祖文化論壇在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順利閉幕,海內外40多名媽祖文化研究方面的專家學者齊聚北岸媽祖城,就海峽兩岸媽祖信仰與海上絲綢之路展開學術發言和分組研討
  • 莆田北岸: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暨賢良港天后祖祠觀音閣告竣儀式...
    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暨賢良港天后祖祠觀音閣告竣儀式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暨賢良港天后祖祠觀音閣告竣儀式東南網莆田2月5日訊 佳日吉時,2月4日上午十時,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暨賢良港天后祖祠觀音閣告竣儀式在賢良港天后祖祠朝聖廣場舉行
  • 莆田:海上絲綢之路 繞不過媽祖故鄉
    古代沉船遺址與貿易陶瓷,都能夠與國內古窯址考古出土、海外發現的同類器物相對應,成為研究中國陶瓷史、貿易陶瓷史、海上交通史以及海上絲綢之路與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資料。  文物專家指出,南日海域發現的沉船歷經朝代多,從唐到民國,文物數量多,印證了南日水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這些海底文化遺產是莆田古代海上貿易繁榮的象徵。
  • [憶民國往事] 3日落地散拼: 莆田湄洲島,後黃村紅色記,媽祖賢良港動車三日遊
    [憶民國往事] 3日落地散拼: 莆田湄洲島,後黃村紅色記,媽祖賢良港動車三日遊                       逢周二,四,日發團尊貴品質住莆田市區準五星溫泉酒店,純玩溫湯健康遊。。。莆田(11:30~12:30前到莆田站)。
  • 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開展紀念媽祖誕辰1059周年暨「媽祖回娘家...
    活動現場東南網莆田4月27日訊(本網記者 鄭志鴻 文/圖)2019年4月27日(農曆己亥年三月廿三日)是紀念媽祖誕辰1059周年和福建省非遺項目海內外三百多家媽祖宮廟萬餘名信眾前來賢良港天后祖祠參加活動。上午8時許,參加「媽祖回娘家」祭典的各地媽祖宮廟進香團恭護媽祖鑾轎,和天后祖祠的迎駕方陣組成規模宏大的儀仗隊,進行文藝踩街表演活動。沿途,家家戶戶鞭炮齊鳴、香菸繚繞。隨後,賢良港天后聖殿前,路符清道、鳴鑼開道、哨角長鳴、旗幡招展,王儀滷簿儀仗威嚴,儀仗隊伍恭護媽祖鑾轎陸續來到天后聖殿。
  • 【首發視頻】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繞境巡安布福,為期三天
    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媽祖繞境巡安布福  東南網莆田2月27日訊(本網記者 李妙珠)從今日(2月27日)起,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開始在北岸開發區轄區內舉行為期三天的「迎春繞境·媽祖賜福」巡安活動,為群眾迎祥納福,並進一步弘揚媽祖立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