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華港舊稱百步塘,又稱白婆塘,西起穆家塘(即今蒲匯塘下遊新道)與漕河涇港匯合處,東經龍華鎮注人黃浦江,寬約40米,全長約3.7公裡。昔日,龍華港在龍華寺東的百步橋(又名白婆橋)分成兩股:一股向西北流至小閘橋東會蒲匯塘。那裡歷史上曾是蒲匯塘下遊人海故道,清光緒年間,因興築滬杭鐵路和天鑰橋路、龍華路等被填沒。另一股往西流過龍華寺山門左側的香花橋(又名惠民橋,今已拆除),橫貫龍華鎮後再趨西,接漕河涇港,北納穆家塘,經蒲匯塘,過虹橋鎮,西經七寶、莘莊、泗涇抵松江,北經新涇港,通達蘇州河。民國年間,從南市各碼頭搭乘輪船,經高昌廟、日暉港,兩個小時便可到達龍華香花橋。
龍華港上橋梁眾多,最有名的是百步橋。王韜曾在其《瀛蠕雜誌》裡對百步橋讚美有加:「南北十丈,凌空亙臥,穹然如虹,兩岸凳石,衛以欄檻,為滬邑巨觀。」百步橋始建於明代,原為木橋,後因損壞嚴重,在明萬曆年間由裡人張方伯出資重建,易木架石。此橋在清康熙、嘉慶、光緒年間曾數次重修。1934年,在上海市通志館任職的胡道靜與幾個同事一起 到龍華訪古時,特意去參觀百步橋。未見石橋之前,胡道靜等還認為「百步」的橋名有些誇張,但走至橋下,他們不得不承認「這條純粹中國式建築的石橋,確是長得可以,工程很偉大,形式亦壯麗,志上稱為'海邑請橋之冠,實在當得起」。只可惜在抗戰期間,日軍出於便利軍事運輸的目的,將百步橋改建成鋼筋混凝土橋、古橋遺風從此便無影蹤,龍華港蜿蜒曲折,向有「龍華十八灣,灣灣見龍華」之稱。
曾經有一一個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講述了龍華港為何曲折多彎的緣由。據說從前龍華鎮上住著一對母子。一天夜裡,這位母泉夢見-一個和尚對她說:「你千萬不能讓你兒子喝生水,不能讓他看到河浜。你-一定要看好他,等到小孩16歲以後就不要緊了。」日子過得很快,轉眼間,男孩長到了13歲。一日清晨,這女子把房門- -鎖,就到香花橋頭汰小菜(洗菜)去了。男孩醒來,見娘親不在家,著急了,打算出去尋找。可是,他一推門,發現門被反鎖起來。十多歲的小孩力氣也不小了,三搖兩晃,門打開了。他一個箭步衝了出去,跑到香花橋上,一眼就看見母親在橋下,他一邊喊著娘,一邊朝水邊
走去。聽見兒子的聲音,那女子拾起頭,發現兒子正向龍華港走來,驚出一身冷汗。「回去!快點回去!」女子急忙呼喊,但已經來不及了。男孩一見到河水,「撲通」一聲就跳了進去。原來,他是龍星轉世,一人水,即化身為龍,朝東面遊去。女子趕緊在後面追,眼看兒子越遊越遠,她三步並作兩步,爬上龍華塔,大聲呼喚著兒子的名字。母親每叫聲,小龍就回頭望一望娘, 龍華港便出現-道彎。 小龍遊到龍華港與黃浦江交匯的地方,一共回頭18次,從此龍華港就有了十八灣,龍華塔也多了個「望娘塔」的別名。
這則故事見於方志,就內容而言,充滿了濃鬱的神話色彩,不能算作信史,但其字裡行間卻洋溢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母慈子孝的道德之光,令人為之動容。
清初,裡人張宸等評出的「龍華六景」中有四景是與龍華港密切相關,分別是:回塘拱剎秋江塔影、廣諸浮珠、夜蒲濤聲。
因為龍華港水道瀠潤迂曲,所以舟行其中,無論在哪裡都能看到龍華寺和龍華塔,故有「回塘拱利」之稱。每當秋高氣爽之時,天淨如洗,龍華塔影倒映在龍華港中,便形成「秋江塔影」。龍華港東去,就是黃浦江,夜闌寂靜,可以聽見浦江濤聲拍岸,潮音徹耳,是為「夜浦濤聲」。龍華港口原有一古沙洲,約40畝大小,稱"一粒珠」,被喻為「龍額之珠」,時人有詩讚日:「聚沙成渚一珠圓,似柱中流砥大千。」可惜這「廣諸浮珠"景觀在清乾隆年間就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