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說法,德國漢堡是歐洲的中國中心,也有當地華僑摳字面戲謔地說,「漢堡」就是漢人的城堡。
漢堡市政廳外觀
走在漢堡街頭,如果你在馬路上左右張望了一下,稍許流露出一絲躇躊,立刻會有一個和善的漢堡人飛奔過來說「Can I help you?」漢堡對中國的友好態度,在每屆中國時代節期間表現得尤其集中。九月到漢堡旅行的人會經常看到一個標有CHINA TIME字樣的LOGO,這意味著你碰上了從2006年開始每兩年在漢堡舉行一屆的「中國時代節」,它是由漢堡市政府提出舉辦的,今年已經辦到了第七屆。中國時代節著力於向漢堡公眾集中展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從影響範圍和參與度來看,漢堡中國時代節是歐洲最大的與中國相關的的活動。
位於漢堡市中心的阿斯特湖,中國時代節的開幕之夜湖上煙花盛放,有陽光的日子,湖中央的噴泉周圍始終可以看到彩虹。
在為期20餘天的中國時代節裡,漢堡的市政廳、街道、大學、美術館會舉辦各種各樣跟中國有關的活動,涉及政經和文教體娛等各個方面,為中國藝術家辦展、開音樂會、研討中國文化,今年的活動超過了150場。甚至在我坐船遊覽易北河港區的時候,船上一夥當地老年人正以極為嚴肅的態度輪流發言,討論「當中國不再接受洋垃圾、如何保護我們的環境」這類議題。
龐茂坤等中國藝術家參加了「今天·明天」的中德合作藝術項目,15位德國和中國藝術家在CHINA TIME期間花了七天時間一起創作,探尋「人類會追隨自然的腳步,還是會摧毀它」這一話題。
本屆漢堡中國時代節主題跟環保有關,今年的口號是「城市的脈搏」,主辦方提供的說明解釋了這一口號的背景:中國的大都市發展迅速,大約有60%的中國人口居住在城市,這一趨勢還在不斷上升,因為城市化,城市發展以及未來科技都影響著現代社會,而漢堡第七屆CHINA TIME將致力於表現城市主題和由此產生的社會變化。
漢堡人喜歡聚在一起討論問題,某個深夜,漢堡市中心的一家書店還在挑燈開讀書會。
中國時代節積極邀請公眾參加音樂會、講座、展覽、研討會、朗誦會以及電影甚至還有中國美食烹飪專場的目的在於「發現、反思和參與」,所以在不同城區舉辦的這些活動多數免費,即使收門票,價格也頗低廉,最貴的一場活動大概是中國音樂人央吉瑪、莫西子詩和Kawa樂隊的那場演出,25歐。
中國時代節期間還舉辦了中德音樂鋼琴賽獲獎選手的演奏會
為什麼漢堡對中國這麼感興趣呢?德國國務秘書Anette Tabbara說過的一句話可以作為註腳:「中國對漢堡具有最重要的經濟意義。真正的友誼其實不止於此,它還會給予文化充足的交流空間。這正是CHINA TIME(中國時代)所做的。它是一個持續性的對話平臺。我們的目標是,漢堡除了與上海繼續保持悠久的友城關係外,還要和加深與整個中國的關係。我們希望通過CHINA TIME(中國時代)來拉近所有漢堡市民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並向中國公司展現我們的吸引力。」用比較好懂的話來說就是,漢堡喜歡跟中國做生意。
9月1日至16日期間,在漢堡市中心Gnsemarkt架設了幾個大帳篷,來自中國的廚師為參觀者製作可口的各種中國特色小吃,請大家品嘗中國米酒。此外,這裡還舉辦了青年科學家的「Science Slam(科研演講比賽)、「小型香港文學日」、體驗傳統中醫、帶有中國元素的電子跨界音樂會等眾多活動。此外,漢堡孔子學院的漢語角也設在這裡。
漢堡市政廳中央大廳展示著此次參加CHINA TIME藝術展的中國藝術家海報。
漢堡市政廳二樓的展覽「青島-數字時代下的城市新八景」,在漢堡大學擔任講師的中國藝術家倪少峰同其他三位中國藝術家一道描繪了青島市的發展。
漢堡市政廳二樓的展覽「青島-數字時代下的城市新八景」部分參展作品。
漢堡航海博物館裡也展示了一些「青島-數字時代下的城市新八景」的攝影作品。
偉大的作曲家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出生於漢堡,他出生的這一帶已經成為著名的作曲家街區。
[延伸閱讀]為什麼說漢堡是歐洲的中國中心
漢堡城市擁有180萬人口,但大漢堡地區則有近500萬人口。漢堡不但是德國第二大城市和德國境內最國際化的城市,而且還擁有擁有歐洲對華貿易第一大港——漢堡港。
老倉庫城和新港區有機融為一體,成為漢堡新地標。
2016年,漢堡港的總吞吐量為1.38億噸, 貨櫃吞吐量為近890萬標箱, 其中有將近300多萬標箱來往於漢堡和中國各地,遠超歐洲其他港口, 中國因此成為漢堡港最大的海運貿易夥伴。漢堡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城市,中德貿易額的50%以上經由漢堡,漢堡是中國貨物通往東歐、北歐的門戶。
漢堡港的貨櫃吞吐量為近890萬標箱,其中有將近300多萬標箱來往於漢堡和中國各地。
漢堡已成為歐洲的中國中心,特別是在經濟領域:從中世紀開始,漢堡就是著名的商貿城市,也是中德貿易的搖籃。1792年,中德貿易的第一艘商船是就從漢堡港駛出前往廣州港的。漢堡的商業環境是整個德國城市裡數一數二的。超過550家來自中國大陸的大中小型企業已經在漢堡設立分支機構,這個數字在歐洲名列第一,遠超第二名倫敦。 基本上50%的中資企業最終會選擇漢堡作為他們在歐洲/德國的總部和進入歐洲市場的門戶。著名的中資公司包括僱有200多名員工的中國遠洋運輸集團歐洲公司、中海集團、寶鋼歐洲公司等。
同時,有800餘家漢堡公司或落戶中國、或和中國保持著密切的經貿聯繫,包括Beiersdorf AG(產品: 妮維雅/Tesa),Lufthansa Technik(漢莎技術公司),Tesa膠帶,施坦威鋼琴、萬寶龍公司等。漢堡擁有眾多與中國有關的機構、組織和企業。在漢堡生活的中國人超過1萬人,當地有300多家中餐館,還有眾多的旅行社和亞洲商店等。漢堡雖然是個富裕的貿易大都市,但其商務和生活成本在德國只屬於中等偏上水平。
著名的漢堡魚市,在此可以買到價廉物美的海產品,是不少當地人每周必來的趕集地點。
漢堡位於擴大後的歐盟中心位置,是通往東歐、北歐和中歐的重要門戶。從漢堡出發,乘坐飛機到達巴黎,大約需要90分鐘,到達倫敦大約100分鐘,到達阿姆斯特丹大約需要65分鐘,到達布拉格大約需要90分鐘。漢堡距離德國其他一些主要大城市也非常近。漢堡距柏林坐火車只要90分鐘,距離展覽都市漢諾瓦大約110公裡。
漢堡是上海的友好城市
漢堡和上海1986年結為友好城市,合作協議由前任中國國家主席、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和漢堡市第一市長馮·多納尼博士籤署。前任中國國家總理,也是前任上海市市長的朱榕基也幾次到訪漢堡。從那年開始,漢堡和上海不僅保持了高頻率的市長級互訪,而且兩個城市在經濟、文化、體育、教育、旅遊等領域的交流日漸頻繁且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