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是湖泊反擊的開始,乾涸則是湖泊報復性的慢性自殺。
鄱陽湖,位於江西省,是江西省的蓄水盆,南寬北窄,像一個巨大的葫蘆系在長江的腰上。
鄱陽湖有多條河流從東、南、西三面注入,它匯集了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五大河流的來水,經匯集後,水從北部的湖口注入長江。
鄱陽湖豐水期和枯水期之間面積變化很大,呈現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的獨特自然景觀。
如果鄱陽湖大旱,周邊城市有1000萬人用水受到影響,如果遇洪澇,則周邊的人身安全、財產、經濟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鄱陽湖的旱或澇,都牽動著湖邊的人的心。
如果鄱陽湖還能保持以前的蓄水能力,洪澇的影響應該會減少很多。
鄱陽湖非常重要,但這一重要的湖泊,面積正不斷減少
在1949年,鄱陽湖在豐水期時,水域總面積達到5300多平方公裡,到了2012年,鄱陽湖豐水期時水域面積僅有3700平方公裡左右(央視公布的數據)。
導致鄱陽湖面積減少(容量減少)有以下原因:
人為過度的開採,圍湖造田,圍湖開墾:人們著眼當前的利益,直接破壞了鄱陽湖的生態環境,讓湖不再是湖,而是變成農田了,導致地表徑流調蓄出現混亂,也直接導致了湖面面積減少。
整體生態惡化,泥沙淤積,湖床上升:這些年,來水的五大河流由於過度採伐樹木、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進入鄱陽湖。
降水普遍減少,上遊來水減少:上遊河流興建水利工程,減少了來水量,降低了對泥沙的衝擊,同時整個流域降水也是普遍少,使得湖水中泥沙淤積。
水資源使用不合理:鄱陽湖區被稱為魚米之鄉,可見農業用水需求是很大的,然而傳統的一些灌溉方式和引水工程,浪費掉一些水;周邊居民節水意識不強,也增加了用水量,使得鄱陽湖的水域面積不斷減少。
而對鄱陽湖影響最大的,就是圍湖造田了!
圍湖造田,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鄱陽湖「老化」的進程,直接引起湖泊萎縮!在2012年,央視特意就鄱陽湖圍湖造田做了特別報導,專家直指圍湖造田是導致鄱陽湖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
鄱陽湖面積減少帶來的影響
人類對湖泊利用的方式加速了湖泊淤積和沼澤化過程,導致湖泊功能退化,調蓄能力降低。
鄱陽湖面積減少導致了湖面生態環境改變,生物多樣性減少,另一方面,也導致蓄洪能力下降,更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鄱陽湖是長江幹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可蓄積部分洪水,延緩、削減河流洪峰。
當長江水位高於鄱陽湖時,那鄱陽湖就可以吐掉一部分水,避免長江流域形成洪澇;但如果長江水量非常大,超過鄱陽湖最大容量了,那洪澇災害就出現了。
如果鄱陽湖還是70年前最大水域面積5300多平方公裡,那如今這洪澇災害或許就不會出現了(如今鄱陽湖水域面積4200多平方公裡,周邊多地出現災情),但這一切只是幻想了!鄱陽湖,已經回不到過去那5300多平方公裡水域。
中國湖泊面積都在減少
中國是多湖泊的國家,如今,全國各地的湖泊面積都在不斷減少,不單單是鄱陽湖面積減少。
曾經的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幾十年間,面積減少將近2000平方公裡。
50多年來,在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面積銳減,湖泊消失了1000多個。
以武漢為例,武漢水務局的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初,武漢市主城區尚有湖泊59個,水面面積273平方公裡,到現在中心城區湖泊數量僅為38個,水面面積約122平方公裡,縮減了一半還多。
本來這些天然湖泊還可以調蓄洪水,如今已經沒有湖泊可以調蓄了。
「古人說:水滿自溢。沒有地方去,水自然會泛濫。」
在武漢看「海」,在2011年就已經實現了。
欠大自然的債,還是逃不過,1998年夏季,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元。
中國逐漸變大的湖泊
鄱陽湖、洞庭湖等湖泊面積不斷減少,但西藏的色林錯湖,它的面積卻是每年增加!
色林錯湖面面積在 1976年為1666.96km,如今,它的面積達到了約2391km。
面積的增加,使得它超越了納木錯湖,一躍成為西藏最大的湖泊,以及成為中國第二大鹹水湖。
長江流域湖泊面積減少,降低了調蓄能力,弊大於利。而西藏的色林錯湖面積不斷增大,有沒有弊端呢?
原來,色林錯湖水域增長也有煩惱!
色林錯湖面水域增長從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後果,例如生長在低湖岸帶茂盛的牧場草地被淹,湖區附近牧民不得不撤離。還有隨著湖面水域的增長,有可能同其北面的崩則錯、納江錯,及其東面的班戈錯等連為一體(幾個臨近的湖泊形成一個湖泊),水位上升部分陸地被淹,進而將會影響到拉薩-安多縣至阿里地區的大北線的正常通行。
結語
洪水是湖泊反擊的開始,乾涸則是湖泊報復性的慢性自殺。
人類在湖泊上獲得短暫的利益,一夜間,全還了,甚至失去了更多!
希望此時在抗洪救災的人員都平平安安的!
鄱陽湖挺住!
江西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