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原 · 紙研所 · 研習
雲南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坐落在雲南騰衝高黎貢山下新莊村龍上寨的田野上。高黎貢的自然景觀、建築設計、手工造紙,這三個關鍵詞構成了你一定要來此一遊的絕佳理由。這間小小的博物館,自2012年創建以來,便成為了向來訪者展示、宣傳獨有的古法造紙工藝及文化產品的窗口,吸引了眾多遊客。古法造紙技藝不僅是當地人的一門手藝,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緬懷及追憶。
博物館歷史 [1]
Museum History
據史料記載新莊村的造紙技藝是由龍姓先祖自中原引入到新莊村。清末民國時期騰衝逐漸成為滇西南文化的中心。解放後由於公社化生產以及現代造紙工業的發展,對手藝人的生產創新積極性造成極大的衝擊,使得新莊村周邊村落的造紙業逐漸沒落,盛況不再。改革開放後重新恢復了家庭生產,使得造紙工藝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3]
在保護和弘揚古法造紙的傳統手藝及其文化的理念下,2006年學者龍文、設計師王焰和建築師華黎三人在雲南騰衝高黎貢山下,開始籌措建造一座手工造紙博物館。
建築立面設計圖|來源2
博物館建築採用當地的杉木、竹子等低能耗、可降解的自然材料,減少對當地自然環境的不良影響。在建築構造的形式上,充分利用了當地材料、技術和工藝, 真實反映材料、結構等元素的內在邏輯, 並保留建造過程的痕跡與特徵,結合了傳統木結構體系和現代構造做法,於2012年2月正式建成,建築面積361平方米。如今,博物館已經成為傳統古法造紙的基地之一。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博物館展廳 [1]
Museum Exhibition Hall
推開博物館的通透的大門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一共有8個區域,分別是公共區域(共三層)、茶室以及六個展廳。
博物館平面流線圖|來源2
登上雜誌的博物館建築
公共區域分為三層,一層介紹了博物館的歷史並展示了研究、生產的紙張產品,還大量收藏各類書籍供當地村民及遊客學習交流。
博物館公共區域一層
田間樹下的滿眼新綠嵌入高大寬敞的窗框,構成了一幅幅連續的畫面。
中間的長桌上,擺放著不同品種的手工紙,刻有「蟬翼」(紙名)的石塊壓住紙的一角,自然、實用中顯露出設計師的匠心。
架子上,擺放著手工紙以及紙的製品,如紙扇、紙袋、油紙傘、紙繩編的鞋子、天然染色的信封套裝等。
一展廳,展示了博物館所在的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新莊村龍氏家族淵源、手工造紙歷史以及當地風土人情,帶領遊客從這裡進入古法造紙的世界。
博物館一展廳|來源1
二展廳,展示了手工紙製作過程中「選料」這一程序。民國胡輥玉在《紙說》中寫道:「紙之製造,首在於料。」在中國傳統手工造紙工藝中,造紙材料的選擇對所造的紙張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博物館二展廳|來源1
博物館二展廳
三展廳,展示的是手工紙製作過程中「蒸料」、「煮料」以及「打漿」三個程序,並對製漿後的紙藥技術及其演變過程做了詳細的介紹。
博物館三展廳
四展廳,通過體驗和現場表演的方式展示了古法手工紙的核心——「抄紙」和「榨紙」,這是成紙過程中的重要步驟。
博物館四展廳|來源1
博物館四展廳中的紙榨和抄紙的竹簾
五展廳,介紹了成紙前最後三道工序,即「背(焙)紙」、「晾紙」和「揭紙」,這三道工序直接影響最後成紙的完整度與平滑度。經過這三道工序,一捆捆的構樹皮在當地造紙人手中就變成了一張張白淨的紙張。
博物館五展廳|來源1
六展廳,收藏了明清至民國時期當地手工紙契約、經書與古籍,感悟歷史長河中淵遠流長、歷久彌新的古法造紙歷史。除此之外,博物館還收藏了當地特有甲馬紙的原木雕版以及現當代書法家、藝術家的作品。
博物館六展廳收藏的藏品|來源1
二層的辦公區域也常作為遊客體驗創造的空間,或揮毫潑墨,或創作一幅紙漿畫,或裝訂一本手工書,這些經由自己雙手創作出的作品一定會喚起你對高黎貢的美好記憶。
三層為住宿空間以及觀景平臺,可供志願者與遊客停留小住。
在三層的露臺上和朋友小坐,品一杯清茶,賞一番美景,談天說地不勝愜意。命名為蟬翼、鳳雉、雁翎、蠶繭的客房門口,有刻著名字的天然卵石掛在門旁。天花上吊著用紙裱糊的燈具,視線從窗臺上的幾塊石頭邊擦肩而過,遠處山間雲霧瀰漫牢牢地捉住了你的眼、你的心。
博物館特色:古法造紙 [1]
Museum Features: The Ancient Local Paper-making
古法造紙手藝人的祖先將造紙工藝帶到新莊村,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植物製作纖維原料,世代手口相傳,沿襲至今。在基本工藝之外,每戶人家又都有自己的訣竅和心得,當地人稱之為「方子」,「方子」好,造出來的紙質量便好。這裡造的紙張柔軟有韌性、不易變色、不易蟲蛀、不易腐化,具有機製紙不可替代的品質。
結香人家的女當家
古法造紙工藝繁複,經過選料、泡料、煮料、打漿、抄紙、榨紙、背紙、晾紙、揭紙九個步驟方能完成。
騰越造紙流程及圖鑑|來源1
選料,在地理位置獨特的新莊村,手藝人就地取材,選取滇結香的粗枝,砍、剝樹皮後作為古法造紙的原料,其韌皮纖維柔軟細膩,成紙平滑細緻,帶有細膩光澤。
砍滇結香
泡料,將樹皮晾乾、修整,再將其整齊地碼放在村前的池子中浸泡,使條狀的樹皮變得柔軟並具有韌性。
古法造紙-泡料|來源1
煮料,將浸泡過的樹皮撈出再放入木甑子中,加入生石灰,壓緊倒置蒸煮,皮料纖維柔軟易分離,這樣更便於製作成漿。將蒸煮好的構樹皮反覆踹洗,洗去雜質和石灰並再次進行修整,使之更加白皙乾淨。
古法造紙-煮料|來源1
打漿,是樹皮原料轉化為紙漿的重要過程。將漂洗後的構樹皮置於大石塊上,以木杵反覆力錘可分離成更細小、更纖薄的構樹皮纖維。捶打後再次將構樹皮原料放入河中淘洗,再將其擠幹水分,放入盛有井水的缸中,加入紙藥,充分攪拌便成紙漿。[2]
古法造紙-打漿|來源3
抄紙,是整個造紙流程最關鍵的一步。將打好的紙漿放入抄紙槽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紙藥攪拌均勻,手持竹簾,從紙槽中把懸浮在水裡的紙漿撈起,多餘的水從簾縫漏掉,紙漿便在帘子上交織成均勻的溼紙。
古法造紙-抄紙
榨紙,抄起的紙疊放在榨盤上,榨乾水分。
古法造紙-榨紙|來源1
背(焙)紙,將榨去水分的溼紙一張張揭起,依次貼到背板或牆上。
古法造紙-背紙
晾紙,將背幹後的紙張搭在通風處的架子上晾透。
揭紙,將疊背在一起的紙張一張張揭開,按每一百張為一刀整理好。
古法造紙-晾紙
古法造紙-揭紙
博物館衍生品
Museum derivatives
原紙/原生紙|來源1
紫莖澤蘭為草本植物,是植物界殺手,所到之處其它植物無法生存。該草有毒性,對牛羊不利,當地又稱其為「敗馬草」。將紫莖澤蘭草根加入原抄紙漿中,使得草本顆粒分布紙面,極富質感,以此造紙來緩解紫莖澤蘭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1]
紫莖澤蘭|來源1
以紫莖澤蘭為原料所造的紙|來源1
紙產品/紙本|來源1
紙產品/紙燈(左)、紙擺件(右)|來源1
紙產品/紙燈
紙產品/紙傘
紙產品/紙扇|來源1
手工造紙技藝淵遠流長,歷久彌新。此篇推文由「紙原」獨立整編
如需轉載,請聯繫「紙原」後臺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欄目主編 / 原博
選題策劃 / 常明珠、米靜
編輯 / 陳璐
*文中部分圖片和文字源自
[來源1]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官網;
[來源2] 跡·建築事務所|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來源3] 了不起的匠人|騰紙大神的求生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中未標註來源的配圖,由原博授權使用,為2019年帶研究生考察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時所拍攝。
*參考文獻:[1] 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官網
[2]曹宇嘉. 雲南騰衝古法造紙(構紙)衍生品設計實踐研究[D].四川美術學院,2017.
[3]騰衝古法造紙一紙文脈流傳 | 中國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