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手工博物館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手工撈紙、活字印刷、凸版印刷、孔版印刷...這家西南第一家四大發明中古法造紙、活字印刷為核心的手工慢生活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的高攀路26號,這裡曾是不為人知的秘密場所,人稱「白藥廠」。

李慧萍是手工慢生活博物館的負責人,四年前她辭去了廣告推廣的工作,潛心在這創意工廠裡,每天與這些樹皮、竹漿、木漿、刻刀等傳統造紙、印刷的工具為伴,還原古法造紙與印刷技藝。

「成都最早造的火藥在這裡誕生,所以我決定要在這裡還原造紙和印刷的傳統技藝,我們國家四大發明也在這裡相聚,向我們祖先的智慧致敬。」作為造紙印刷博物館的李慧萍說。

70後的李慧萍出生在四川省樂山市的夾江縣,從小的生活環境就是隨處可見的縣城裡的造紙坊。兒時難以割捨的情懷一直延續至今讓她能在這裡安靜的做一名匠人。幾年間,她收集整理了大量傳統活字,並將古法造紙融合凸版、雕版,以及孔版設計印刷結合,踐行活化、年輕化、時尚化傳統文化。

手工撈制帶著紙簾紋路的宣紙,每年只做一次的淡色手工宣紙,加入龍鬚草更有質樸感的宣紙,李慧萍將植物與宣紙結合在付玉宣紙與植物的新生命上。在快速和批量化的今天,「慢」很多時候代表儀式感,代表一件事,李慧萍認為它重要,值得花更多心思,花更多時間。談到為何要做且慢造物,李慧萍說:「我們不是要去回到古時候,而是應該讓我們的年輕人和孩子,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從自然界去汲取靈感,從日常去發現,對一件事的執著和匠心堅守。

現在,李慧萍有了新的成員加入,通過新的印刷技術打造出更加快捷的文創產品迎合網際網路的消費者。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中國雲南·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
    高黎貢的自然景觀、建築設計、手工造紙,這三個關鍵詞構成了你一定要來此一遊的絕佳理由。這間小小的博物館,自2012年創建以來,便成為了向來訪者展示、宣傳獨有的古法造紙工藝及文化產品的窗口,吸引了眾多遊客。古法造紙技藝不僅是當地人的一門手藝,更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緬懷及追憶。
  • 蕭山:留得文化傳後人——顧家溪手工造紙傳承基地開館
    10年前,當顧家溪手工造紙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代表性傳承人顧雲明便有個心願:要建立傳承基地,讓這項從南宋開始,至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手工技藝在顧家溪村永遠地流傳下去。如今,他的願望有了著落——蕭山戴村鎮「省級非遺」顧家溪手工造紙傳承基地開館了。
  • 肇慶四會:古法手工造紙帶旺鄉村旅遊
    藏在深山中的肇慶四會扶利村,800多年來村民安分守己只為做好一件事,沿襲蔡倫造紙術,手工製作一種用於拜祭祖先的「元寶紙」,貼在村口這句話成了村民的座右銘。如今,有著「廣東古法造紙第一村」美譽的扶利村,將手工造紙的這項省級非遺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成為串起了鄉村振興的重要寶法。  去年初,四會市啟動全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縣創建。
  • 前溯千年,留存千年,造紙活化石貴州丹寨石橋村古法傳承生生不息
    因其傳承的古法造紙工藝,石橋村有諸多美譽加身,古法造紙之鄉,活態博物館,中國國紙之鄉……沅江支流南皋河從村旁流過,一座天然石橋跨河將兩岸連接起來,青山碧水,婀娜秀美。南皋河在石橋村拐了一個「S」型大彎,為造紙提供了充分的水源,河灘的碧水中能看到三五人群在洗紙。
  • 貴州長順縣翁貴古法造紙逸事
    翁貴造紙傳承古法 依山傍水而建的造紙作坊,清澈的泉水從山洞裡奔湧而出,譁譁地衝向一個立式水輪,在流水的衝力下水輪帶動水磨轉動,寬大的磨臼裡平放著上道工序加工後的原料,任憑快速旋轉的石磨碾壓成穰,然後進入下道工序……
  • 夾江手工造紙研學榮膺川渝「一城一品」金榜
    12月24日上午10點,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2020成渝雙城經濟圈品牌大會」在線上開啟,各大品牌在「雲」上集結。有「中國書畫紙之鄉」之稱的夾江,憑藉著手工造紙研學,榮膺川渝「一城一品」金榜。
  • 85歲老伯古法造紙76載 成為村裡的網紅「名片」
    古法造紙工藝流程沿襲了2000年前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所以有「中國古法造紙的活化石」的美稱。逢年過節,張熀元除了祭祖外,還要祭拜祖師爺。造紙過程如今,只要自己能動,他還是會親自動手掌控手工造紙的每一個環節。
  • 夾江手工造紙研學 榮膺川渝「一城一品」金榜丨成渝力量 品牌榜樣
    封面新聞記者 葉海燕12月24日上午10點,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的「2020成渝雙城經濟圈品牌大會」在線上開啟,各大品牌在「雲」上集結。有「中國書畫紙之鄉」之稱的夾江,憑藉著手工造紙研學,榮膺川渝「一城一品」金榜。
  • 打卡杭州古法造紙體驗館,造紙術、活字印刷、宮燈製作一秒get!
    杭州就有這麼一家可以體驗古法造紙的店,不知道在這裡能否找到記憶中的紙香。剛走進店門便能聞到淡淡的竹香,雖然還沒有開始體驗,但這似有若無的香氣已經告訴接觸妹,這一趟必將不虛此行。負責接待接觸妹的是小趙師傅,本以為造紙師傅會是垂垂暮年的老匠人,沒想居然是位溫和的小姐姐~小趙師傅告訴接觸妹,我們所要製作的紙名為元書紙,古稱赤亭紙。元書紙的製造技藝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 萊西馬俊山:傳承古法手工抻制技藝 麵條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眾網·海報新聞青島12月26日訊(記者 王金玉 通訊員 董建君 褚楚)在青島旺誠宮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簾簾「麵條瀑布」十分搶眼,師傅們正有條不紊地將之前搓好的細條纏到兩根竹竿上。
  • 紙箋技藝 匠心細琢(7)
    新華社照片,合肥,2020年4月29日紙箋技藝 匠心細琢這是4月28日拍攝的手繪「粉蠟箋」。紙箋加工技藝是傳統造紙工藝技術的延伸與發展,通過對紙張進行再加工,使紙的質地更優良、外觀更精美。其中源於唐代的「粉蠟箋」製作工藝複雜,圖案精美,可惜這種造紙技藝在清末失傳。今年48歲的劉靖是紙箋加工技藝非遺傳承人。劉靖跟隨父親學習紙箋製作技藝,並接手了父母在家鄉巢湖市黃麓鎮創立的「掇英軒」紙箋作坊。
  • 探訪福建福安古法手工製作紅糖技藝
    記者近日走進福安的紅糖手工作坊,探訪古法手工紅糖製作的技藝。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12月9日,在福安市溪潭鎮洪口村的紅糖作坊裡,工人在熬製甘蔗汁。   紅糖是福建省福安市春節必備食品之一。古法手工製糖用傳統的物理方式,將甘蔗直接壓榨出甘蔗汁,放入鍋內加熱並不斷攪拌,蒸發出其中水分成為糖漿。其中熬糖過程至關重要,需要進行6道工序,耗時約4個小時。
  •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2020-07-24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推動傳承與創新,成都「非遺」技藝盡顯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上)
    瓷胎竹編起源於清代中葉,使用的竹材來自成都地區,是成都地區傳統手工藝品,技藝幾經絕傳,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瓷胎竹編製作過程繁瑣,全憑手工編織,以精細見長,讓根根竹絲緊扣瓷器、依胎成型、渾然一體,所有接頭之處都藏而不露,具有「精選料、特細絲、緊貼胎、密藏頭、五彩圖」的技藝特色。由於掌握瓷胎竹編手藝的匠人稀少,產品在清代主要用做貢品。
  • 一城一品丨兩大國家級非遺賦能 四川夾江手工造紙研學品牌火了
    10月21日,在樂山舉辦的2020世界研學旅遊大會上,夾江更是因古法造紙研學旅行線路聚集了世界的目光。更早幾天的10月15日,夾江縣作為目前全國唯一的「中國書畫紙之鄉」通過了專家組複評,該縣大千紙故裡被授牌為樂山市中小學生研學基地。製作夾江年畫「授牌第二天,基地就迎來了一批幼兒園的小朋友。」
  • 活著 東巴造紙:一顆納西文化的時間膠囊
    而有著「造紙活化石」之稱的東巴紙往往成為作為旅遊紀念品的最佳選擇,至於這東巴紙到底是不是由傳統手工製作而成,並不是遊客最在意的事情,因為往往比起對「名號」本身的好奇和窺探,我們對文化價值本身並無太多關注和理解。可以說古法天然的東巴紙,是一顆包含了納西文化的時間膠囊,而傳承古法造紙師傅的匠心則是其中一味不變的靈藥。
  • 古法造紙、瓷胎竹編……來成都國際非遺節邛崍分會場體驗一盤
    嗩吶吹起來,龍燈舞起來,歡快的舞蹈跳起來……10月18日,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邛崍分會場開幕。不僅有78米長的竹龍現身舞動,還有來自俄羅斯、埃及、美國的異域舞蹈同臺亮相,精彩紛呈。↑俄羅斯舞蹈表演自古以來,邛崍平樂古鎮就有舞龍的習俗。
  • 千戶苗寨古法造紙傳承千年,遊客可親自體驗,感受厚重的非遺文化
    穿行在古巷中,兩邊全都是各種各樣的非物遺產展示工坊,苗族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便是其中之一。然而隨著現代工業製造的興起,保存下來的古法造紙藝術已然不多。我們來到古法造紙坊的時候,一位苗家阿妹正在造紙,於是我們上前向她詢問了一些關於苗族古法造紙的問題,她說千戶苗寨的古法造紙已傳承千年
  • 蔡倫古法造紙在耒陽重現!
    公元105年,蔡倫利用樹皮、麻頭、舊漁網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植物纖維紙,人類的文明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蔡倫古法造紙」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技藝發端於東漢永元間(89-105),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和社會的發展。而耒陽古法造紙技藝源於蔡倫親授,是對蔡倫古法造紙技藝完整系統的繼承,距今已有1900餘年的歷史,堪稱蔡倫古法造紙技藝的「活化石」。
  • 遺落在務川縣豐樂鎮新場村大山深處的造紙技藝(組圖)
    「貴州苗夫」古村落探秘報導組踏著春風走進了造紙塘。造紙塘坐落在務川自治縣豐樂鎮新場村大山深處。整個寨子坐南朝北,依山傍水,水車軲轆聲在大山裡格外厚重,向世人訴說久遠而滄桑的傳奇。造紙塘原名棗子塘,因這裡生產火紙被人們稱為「草紙塘」。民國二、三十年代,因草紙塘家家造紙,不僅生產草紙,也生產皮紙、毛邊紙,造紙業興盛,20世紀後期改名「造紙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