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當顧家溪手工造紙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代表性傳承人顧雲明便有個心願:要建立傳承基地,讓這項從南宋開始,至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手工技藝在顧家溪村永遠地流傳下去。如今,他的願望有了著落——蕭山戴村鎮「省級非遺」顧家溪手工造紙傳承基地開館了。
去年9月份以來,在蕭山區文廣新局和戴村鎮政府的支持下,顧家溪村籌劃非遺展示館,搜羅製作造紙工藝的老物件、視頻以及圖片資料,逐步打造起一個集展示、宣傳、教育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景點。
據戴村鎮負責人介紹,該館花了8萬元,用了近半年時間,將顧家溪手工造紙技藝相關歷史及流程等作了整理和展陳。記者在展廳內看到,這裡擺放著顧家溪手工造紙過程中要用到的所有材料、工具以及紙張樣品。這些略顯陳舊的器具曾是村裡老一輩人朝夕相伴的營生工具,如今展示於館內,訴說著歲月的痕跡。
不過,顧雲明告訴記者,這些器具都能通過現場互動,讓前來參觀的遊客親歷造紙過程,開館至今已迎接了好幾批學生前來參觀。說著,他現場演示了「抄紙」和「剎榨」的製作過程。在顧雲明看來,土法造紙的工藝很複雜,從青色的竹子到最後的紙張,要經歷多道工序,製作環境艱苦。完整的生產過程要歷經數月,每一步驟的手工藝者要操作嫻熟,而操作過程也全憑個人經驗掌握。
顧家溪村的手工造紙工藝,歷史十分悠久,據史料記載,顧家溪的村民們生產的紙在古時曾名噪洛陽。幾百年來,顧家溪村的村民們為了維持生計,把造紙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村裡有90%的人都是以造紙為生。上世紀末,隨著經濟的發展,這項傳統手藝才逐漸淡出村民們的視線。
十多年前,100多位村民聚集在一起,把手工造紙工序的全過程拍攝並刻錄於光碟中,呼喚對這一傳統手工藝的保護。十多年後,他們的心願終於得償,顧家溪手工造紙有了自己的展示基地。他們認為,「古法造紙」,是顧家溪村寶貴的文化財富,既要充分保護傳承,也要合理開發利用。
接下來,顧家溪手工造紙傳承基地還要將「非遺」保護傳承融入戴村鎮初級中學,走進「錦宿」和「華克山莊」兩家精品民宿,讓學生和遊客感受到「古法造紙」的獨特魅力。戴村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鄉村旅遊結合「非遺」文化,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推動「古法造紙」文化,同時也為美麗鄉村旅遊增添了生命力。目前,顧家溪手工造紙傳承基地開館時間為每周三至周五上午8:00—11:00,周六、周日全天。(本站編輯 賈曉芸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