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老伯古法造紙76載 成為村裡的網紅「名片」

2020-12-14 環京津網

大洋網訊 走進廣東肇慶四會市貞山街道扶利村,「中國民間造紙第一村」的招牌格外引人注目。今年85歲的省級非遺項目「古法造紙」代表性傳承人張熀元至今還保持著用蔡倫造紙法從事古法造紙,至今已整整76個年頭了。這種有「中國古法造紙的活化石」美稱的造紙法,由於工序繁瑣,易學難精,如今,掌握這種造紙法精髓的,在扶利村只有張熀元一人。在村裡,張熀元成了「寶貝」級人物,也成了扶利村的「名片」和網紅,很多遊客都慕名前來參觀他的古法造紙的過程。張伯說,流傳了800餘年的古法造紙,哪怕再難也要傳下去。

展覽館門前牌匾

扶利村被譽為「中國古法造紙第一村」。張熀元頭髮花白,但精神矍鑠,村民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八叔」。每天,他都要上山砍竹子或者用錘子撻竹子,在自己的造紙作坊忙個不停。

張熀元頭髮花白,但精神矍鑠,村民們親切地稱呼他為「八叔」。

堅持古法造紙七十餘載

張熀元出生於村中一個傳承古法製造竹紙400餘年的家族。「我也說不清這種古法造紙術傳到我這裡多少代了,聽我祖父說,我們祖上很多代都是靠這種造紙法討生活,這門手藝一直沒有斷。」張熀元告訴記者,他9歲起就跟著父親一起學習土法造紙。扶利村是一個特別適合造竹紙的好地方。因為扶利村周圍有一條大河叫做綏江,這裡水資源非常豐富,哪怕是在每年的枯水期,河裡也能撐大船。「要建造紙廠,沒有水是肯定不行的。」張熀元指著自己水田裡的一個水車說,這個水車從他父親那一輩起就開始用了,至今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直到2000年,這個水車依然在使用。因為現在電價比較便宜,他已經不用水車作為動力來生產紙張了。

張熀元說,早在南宋年間就傳至四會的古法造紙術一直保存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並且製作工藝完整。古法造紙工藝流程沿襲了2000年前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所以有「中國古法造紙的活化石」的美稱。逢年過節,張熀元除了祭祖外,還要祭拜祖師爺。

造紙過程

如今,只要自己能動,他還是會親自動手掌控手工造紙的每一個環節。古法造紙有近20道工序,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岔子,就會影響到紙張的質量,可能這一批紙都會受影響,成為殘次品,賣不出去。在他的記憶中,他有一次因為將竹條泡得過硬,導致紙張纖維粗大,不符合要求,導致一條紙都不能用,父親因此將他痛罵了一頓。在那個年代,浪費一條紙,有可能就會導致一家人半個月的口糧沒了。從那以後,對於造紙的每一個細節,他都不敢放鬆。他舉例說,從山上砍下竹子後,要將竹子砍成80釐米長的小段,長一點、短一點都不行,一定要按照規格。然後再用錘子將竹子錘碎,再將竹子放在石灰池中醃製4個月,直到竹子腐爛,最少也不能少於100天。4個月後,將竹子撈出來,曝曬半個月左右,再放到清水池裡浸泡一個月,除去石灰渣等雜質。

張熀元的造紙作坊面積約有2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看起來有些年頭了。作坊內,兩名工人正在按照他的指令進行操作。「紙還是太溼了,下次泡水的時間要短一個鐘頭。」張熀元摸了摸紙張,像將軍下命令一樣一錘定音。

85歲的他成了網紅

在四會市,張熀元老人的非遺傳承造紙作坊是扶利村一大網紅景點。很多外地遊客來到扶利村,就是衝著一睹張熀元老人的古法造紙技藝而來的。平時很多遊客們前來觀光,基本上都會來到造紙作坊觀摩造紙過程,還親自嘗試抄紙,甚至自己全程參與,生產出一張紙出來。

張熀元告訴記者,一張手工紙的成品需要歷經砍竹、醃竹、撻竹、碎竹、打漿、曬漿、抄紙、榨紙、松紙等近20道工序,歷時6個月。

古法造紙中最為重要的工序就是松紙了,厚厚的一疊紙,如果撕開後每一張太薄,不能用,撕開後每一張太厚也不行。張熀元手法的神奇之處在於,他不僅能將每條紙中每一張的厚度保持均勻,還能將每條紙的張數也控制在兩張以內。而每張紙的厚度還不到1毫米,能保持這樣的精度,全憑手上的功夫。「打個比方,這一條紙如果散開後有500張,我將另外一條紙鬆開,也基本上是這個張數。」老人自豪地說。因為紙較薄,一拿就很容易折斷,如果一疊紙斷了,基本上就沒法賣出去了。

古法造紙遠銷十多國

這種造紙法能傳承下來,跟張熀元的堅持是分不開的。張熀元說,在上世紀70年代,他和父親就靠著這門手藝衣食無憂。看見周圍街坊日子困苦,他於心不忍,就將造紙技藝無條件地傳授給村裡其他人,幫助村民建起家庭造紙作坊。最火的時候,扶利村家家戶戶都有造紙作坊,小村也成了「廣東古法造紙第一村」。

其他村民在造紙

村裡這麼多造紙作坊,會不會有汙染?張熀元笑著說,這種古法造紙工藝獨特,不會有汙染。造紙作坊從來不直接把汙水排放到外面的河裡,要先把竹子砍成一節一節的,再把竹子放在石灰池裡醃上幾個月的時間,把它漚爛,纖維結構發生改變。之前,有非遺專家小組到現場來檢測證實,醃竹子後的石灰水有殺菌消毒的作用,含鈣高,對環境沒有汙染,可以用來灌溉水稻,還可以提高稻穀產量。

2000年前後,當地的古法造紙行業受到衝擊。當時做一條紙(大約10斤)只能賣4元,連成本都不夠。好在造紙作坊是自家的,張熀元堅持哪怕利潤薄一點,也不能降低質量。就這樣,過了兩年時間,他才撐過了蕭條期。後來,紙品價格逐漸回升,從4元漲到6元、10元,現在一條紙能賣到50多元,張熀元的好日子又回來了。

如今,張熀元生產出來的成品是用於拜祭祖先的黃色「元寶紙」(俗稱會紙)。不僅國內的很多寺廟找他訂貨,很多東南亞國家聽說他的古法技藝後也都找上門來訂貨。如今,他的手工紙已經賣到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十多個國家。在張熀元的造紙作坊附近,就是他的一棟白色小洋樓。「這都是我靠自己手工造紙攢錢蓋的。」老人笑著說。這種古法造紙的市場如何?造紙作坊內的一名工人悄悄告訴記者,「一招鮮,吃遍天,光賣紙,八叔一年收入十多二十萬元不成問題。」

他成了小村的「名片」

目前,扶利片區造紙工場有50多家,其中6家是造紙手工作坊,整個造紙行業從業人員約有上萬人,年產值達5000萬元。張熀元的三個兒子中有兩人跟著他繼續用「古法」造紙。

張熀元說,古法造紙易學難精,工序繁瑣,並且利潤薄,所以村裡的年輕人寧可外出打工,也不願在家開作坊。並且,現在機械化操作對手工造紙衝擊很大。手工造紙一年一個人才做四千條紙,機器一天就可以生產幾百條。但因為自己祖祖輩輩都是以造紙為生,對這門手藝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最困難,沒飯吃的時候都沒有放棄,現在就更不會放棄了。」他說,這門手藝傳了800年都沒有斷,不能在他手上斷了。哪怕再困難,也要傳下去。

在村幹部的多次建議下,張熀元也開始對古法造紙的工藝進行改良,他的作坊已經能生產出吸水性好、韌勁足的繪畫宣紙等高級用紙。加之扶利村歷史厚重,風景秀麗,很多藝術家也選擇進駐扶利村。在張氏大宅內,四會市詩歌協會、書畫協會和廣州越秀區粵嶺說書文化中心等社會文體組織都在這裡有工作站,藝術家們並定期在這裡進行各種藝術研究和交流活動。在張熀元的造紙作坊的帶動下,扶利村的特色民宿和農家樂也已經發展起來了。到了晚上,華燈初上,小橋流水,別有一番韻味。如今,扶利村每年都要接待旅客超過幾萬人次,為當地村民帶來超過100萬元的綜合收入。「村裡現在能有這麼多遊客,多虧了八叔,八叔就是我們村的名片。」說起張熀元,村民們都豎起大拇指。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實習生徐紫祺

相關焦點

  • 肇慶四會:古法手工造紙帶旺鄉村旅遊
    如今,有著「廣東古法造紙第一村」美譽的扶利村,將手工造紙的這項省級非遺技藝發揮到了極致,成為串起了鄉村振興的重要寶法。  去年初,四會市啟動全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縣創建。根據規劃,扶利村的28間舊危殘屋要「三清三拆三整治」,一方面打造生態宜居人居環境,另一方面是騰出足夠空間打造鄉村旅遊。
  • 古法造紙第一村、嶺南第一狀元後代...肇慶這些特色村來頭可不小!
    村裡青山環抱,碧水汩汩,茂林修竹,當地村民一直延續著手工造紙的產業,距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時年80歲高齡的張熀元老人是古法造紙技術的非遺傳藝人,他9歲開始學習造紙,到如今已經70多個年頭了。如今的張氏大宅被綜合利用改造成「民間古法造紙第一村」展館,分為改造成4個功能室,包括造紙展覽館、村史館、農耕館、圖書館。供遊客觀賞遊覽古代的造紙歷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文化
  • 古法造紙,隱於南漳
    盛夏的一個周末,我跟隨拾穗者團隊成員來到了這個荊山腹地中的古造紙作坊,親歷了拾穗者為保護在這一工藝所做的努力——他們正在對陳氏造紙進行工藝改造,探索這裡發展旅遊的可能性。本期《長江地理》,回歸自然,再現南漳古法造紙製作的奇妙。
  • 貴州長順縣翁貴古法造紙逸事
    有了充足的原料,工匠們便開始尋找造紙所需的水源,終於在翁貴村西的姊妹山下發現了一股清泉,稱龍王泉水、龍王井,其流水充沛、清澈見底、冬暖夏涼、長年不斷。於是在此設槽建坊,並建龍王廟,立蔡侯(蔡倫)牌位奉供。這裡也就成為了貴州最早的造紙基地。 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殺青》篇,全面系統地總結了備料、製漿和抄紙等一套完整的造紙工藝。
  • 千戶苗寨古法造紙傳承千年,遊客可親自體驗,感受厚重的非遺文化
    然而隨著現代工業製造的興起,保存下來的古法造紙藝術已然不多。我們來到古法造紙坊的時候,一位苗家阿妹正在造紙,於是我們上前向她詢問了一些關於苗族古法造紙的問題,她說千戶苗寨的古法造紙已傳承千年據《後漢書·蔡倫傳》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而這裡講到的「樹膚」其實就是樹皮。
  • 成都手工博物館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手工撈紙、活字印刷、凸版印刷、孔版印刷...這家西南第一家四大發明中古法造紙、活字印刷為核心的手工慢生活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的高攀路26號,這裡曾是不為人知的秘密場所,人稱「白藥廠」。李慧萍是手工慢生活博物館的負責人,四年前她辭去了廣告推廣的工作,潛心在這創意工廠裡,每天與這些樹皮、竹漿、木漿、刻刀等傳統造紙、印刷的工具為伴,還原古法造紙與印刷技藝。「成都最早造的火藥在這裡誕生,所以我決定要在這裡還原造紙和印刷的傳統技藝,我們國家四大發明也在這裡相聚,向我們祖先的智慧致敬。」
  • 昆明鑫世社區開展「古法造紙」活動
    12月19日,昆明市黑林鋪街道鑫世社區聯合青童時代培訓機構、雲朵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開展了一場生動有趣的「古法造紙」活動,帶領轄區的孩子們共同了解、學習古法造紙的歷史和方法,增長知識,培養環保觀念。當天上午,雖然天氣寒冷,但卻抵擋不住孩子們的求知熱情,一早就有很多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來到參加活動的教室。
  • 童心體驗古法造紙 社工助力促交流
    為了提高社區青少年對古法造紙術的了解,提高社區青少年間的動手能力,促進青少年們之間的交流,7月30日下午三點,龍崗墟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共邀請了16位社區青少年參與「古法造紙術趣味體驗活動」,讓青少年感受造紙術的魅力,領略中國文化的傳統風採。
  • 打卡杭州古法造紙體驗館,造紙術、活字印刷、宮燈製作一秒get!
    杭州就有這麼一家可以體驗古法造紙的店,不知道在這裡能否找到記憶中的紙香。剛走進店門便能聞到淡淡的竹香,雖然還沒有開始體驗,但這似有若無的香氣已經告訴接觸妹,這一趟必將不虛此行。負責接待接觸妹的是小趙師傅,本以為造紙師傅會是垂垂暮年的老匠人,沒想居然是位溫和的小姐姐~小趙師傅告訴接觸妹,我們所要製作的紙名為元書紙,古稱赤亭紙。元書紙的製造技藝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 涇川宣紙尋古法|涇縣|古法造紙_網易財經
    這是清代描寫涇縣山溪人家製作宣紙的詩句——以出產宣紙知名的安徽涇縣在當下是不是仍能看得到古法造紙的場景呢?《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中國藝術尋根」欄目專程趕赴涇縣,除了欲一睹宣紙製作的真面目,更想尋覓的其實是古法造紙場景以及那些關於中國宣紙的真實現狀與思考。顧村言 李白《子夜吳歌》有一句「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讀來極簡而意境無窮,一直很喜歡。
  • 度假到丹寨,在古法造紙裡穿越千年,在對岸稻花香裡聽蛙鳴
    和以古法造紙而聞名的丹寨縣石橋村一河之隔的, 是一個叫大簸箕的寨子,靜靜地簇立在山上。自己洗衣服的小姐妹石橋村世代以造紙為生,現在旅遊業也慢慢起來了,而一河之隔的大簸箕寨也因此可以提供更多的住宿以及農家活動增加收入
  • 國家林業局領導到三穗調研竹編、藤編、古法造紙工作
    多彩貴州網訊 11月11日,國家林業局科技中心副主任黃髮強一行五人在黔東南州林業局副局長徐一兵等相關負責人的陪同下,到三穗縣調研竹編、藤編、古法造紙工作。  調研組一行先後深入八弓鎮貴洞村、橋頭村和臺烈鎮原頗洞農中實地查看了三穗古法造紙、竹編和藤編的加工作坊及工廠,聽取相關負責人的對其製作過程、使用情況和傳承方式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對三穗縣林業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工作給予肯定,特別是對三穗竹編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給予了很高評價,同時提出:要想擴大三穗竹編的知名度,必須要在品種式樣、技術創新、生產規模等方面加大開發及投入力度,吸引客商來投資竹編產業
  • 85斤! 南安一老伯挖出巨型田薯
    昨日上午10時許,坐在南安溪美街道萬公媽宮外的長條椅上,60歲的吳振發興致勃勃地聊起幾天前他在廟旁挖出的一塊85斤的巨型田薯。田薯是去年3月種的,當時共種了四五株。吳老伯說,幾天前,他見田薯的藤蔓長得很是茂盛,都快把旁邊一棵石榴樹纏滿了,於是就拿來鋤頭挖。「剛開始也沒想太多,就是在離根莖遠一點的地方挖。」吳老伯越挖越深,發現還見不到田薯的底部。
  • 前溯千年,留存千年,造紙活化石貴州丹寨石橋村古法傳承生生不息
    因其傳承的古法造紙工藝,石橋村有諸多美譽加身,古法造紙之鄉,活態博物館,中國國紙之鄉……沅江支流南皋河從村旁流過,一座天然石橋跨河將兩岸連接起來,青山碧水,婀娜秀美。南皋河在石橋村拐了一個「S」型大彎,為造紙提供了充分的水源,河灘的碧水中能看到三五人群在洗紙。
  • 全面小康四川行②「網紅」奶奶的手磨咖啡 來閬中五龍村品嘗
    磨豆、燜蒸、裝杯……85歲的王素清老人和76歲的杜雲珍老人,從容地展示著她們的「絕活兒」——手磨咖啡。雖然操作緩慢,卻也讓人感受到了一份鄉村田園的悠然恬靜。奶奶們也沒有想到,都這把年紀了,倒因為手磨咖啡成了「網紅」,被央視《新聞聯播》《朝聞天下》欄目報導後,更是不少遠道而來的客人都能喊出她們的名字。
  • 蔡倫古法造紙在耒陽重現!
    「蔡倫古法造紙」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其技藝發端於東漢永元間(89-105),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和社會的發展。而耒陽古法造紙技藝源於蔡倫親授,是對蔡倫古法造紙技藝完整系統的繼承,距今已有1900餘年的歷史,堪稱蔡倫古法造紙技藝的「活化石」。
  • 四會:「鍋邊菜」味美地下森林舉世罕見 古法造紙手藝獨特民歌沃野...
    舉世罕見的地下森林 清香味美的「鍋邊菜」 沃野迴響的四會民歌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傳承千年的古法造紙工藝 今年84歲的張熀元,人稱八叔,出生於四會市鄧村一個有著400年歷史的古法造紙世家。
  • 不會一句英文的63歲中國「當代魯班」,為何能在國外成為網紅?
    阿木爺爺木工製作已超過百萬粉絲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位,一句英文也不會,就是憑著自己高超的中國木工工藝「榫卯技術」,現在在國外的某知名視頻網站裡擁有100多萬國外粉絲,被稱為「網紅」63歲的中國老者「阿木爺爺」,是不是非常的厲害呢?
  • 體驗民族工藝 了解傳統文化青少年走進起良蔡侯紙博物館學習古法造紙
    為了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體驗獨特的民族工藝,近日,大魚美術館的青少年來到位於周至縣的西安市起良蔡侯紙博物館,學習古法造紙,開展研學考察活動。造紙術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位於周至縣九峰鎮的起良村世代造紙,完整保留了蔡倫造紙術的全部工藝,是聞名遐邇的造紙故裡,被譽為研究蔡倫造紙術文化脈絡的「活化石」。在蔡侯紙博物館,工作人員給孩子們介紹道,蔡侯紙所用的材料是構樹皮,採用的是傳統古法。構樹皮連樹枝一起被採集回來,要蒸4個小時後才能順利剝皮。
  • 蕭山:留得文化傳後人——顧家溪手工造紙傳承基地開館
    去年9月份以來,在蕭山區文廣新局和戴村鎮政府的支持下,顧家溪村籌劃非遺展示館,搜羅製作造紙工藝的老物件、視頻以及圖片資料,逐步打造起一個集展示、宣傳、教育體驗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景點。  據戴村鎮負責人介紹,該館花了8萬元,用了近半年時間,將顧家溪手工造紙技藝相關歷史及流程等作了整理和展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