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寫滿傳奇的古道,由山水詩鼻祖謝公靈運開鑿,迎來過踏歌而來的詩仙太白,留下過考察天姥山水系的旅行家祖師爺徐霞客,許多歷史上寄情山水的文人,都曾在這裡留下了自己的腳步。如今的古道,在時光中沉澱了千年,依舊安然,只是,霞客古道這個名字,便已經註定了它的不同一般。
此次,受由中國綠色時報社主辦的「中國森林旅遊美景推廣計劃」之邀,在當地農林局工作人員張樟林的引導下,踏上這條穿越千年的森林古道。霞客古道,顧名思義,因《徐霞客遊記》而名,古道途經寧海、天台、新昌三縣,總長度約120公裡。我們探訪的霞客古道新昌段位於素有「東南眉目」之稱的天姥山省級森林公園內,途經班竹、會墅嶺、芭蕉山、清涼寺等古村古廟,是霞客古道的精華路段。
▼斑竹古驛,霞客遊記
對於霞客古道的探訪,是從斑竹古村開始的。斑竹,因村「多斑竹」得名,古驛道穿過的村落,是新昌至天台道中重要的驛站,古時設有「班竹鋪」,當年臨街店堂、客棧、公館林立,甚至設有大堂、監獄、青樓,是官旅、商販、獄卒投宿歇腳的絕佳處,也曾鶯歌燕舞,甚是熱鬧。
旅行家徐霞客便曾夜宿斑竹驛。據《徐霞客遊記遊天台日記(後)》記載,徐霞客曾於明崇禎五年四月十八日自天台山萬年寺入境,在短短半天時間,圍繞天姥山遊歷考察了騰空山、會墅嶺、班竹鋪等地。「萬年為天台西境,正與天封相對,石樑當其中。寺中古杉甚多,飯於寺。又西北三裡,逾寺後高嶺。又向西升陟嶺角者十裡,乃至騰空山。下牛牯嶺,三裡抵麓。又西逾小嶺三重,共十五裡。出會墅,大道自南來,望天姥山在內,已越而過之,以為會墅乃平地耳。復西北下三裡,漸成溪,循之行五裡,宿班竹旅舍。」
這是徐霞客第三次遊天台山,為了「盡天台以西之勝」,直接涉足新昌天姥山,夜宿班竹驛。如果說其寧海首遊是天台山開遊之行的話,那麼新昌天姥山之遊則是其收官之行。至此,徐霞客終於全面詳細考察了天台山包括天姥山的山脈水系,並在班竹旅舍作了詳實的總結和描述。斑竹,為徐霞客提供了停歇之地,也見證著徐霞客天台山之行的完美收官。
乾隆47年,風流才子袁枚帶著他的高足紹興才子劉霞裳作天台溫州行,留宿於斑竹。在《隨園詩話》中,寫下了斑竹當年的風貌,也留下了詩人風流的憑證,「遊仙之夢,斑竹最佳。離天台五十裡,四面高山亂灘,青樓二十餘家」。
如今的村落,不再有文人大家留宿,村中的老人或在家幹著農活,或一同打著麻將,或在鵝卵石的長街上漫步,回歸了平凡的生活。然而,沉澱了千年的村落,自有其醇香的韻味,行於其間,亦能感受到這份歲月帶來的安然。
▼唐詩之路,謝公開山
離開斑竹古村,在煙雨中,走進荒草悽悽的霞客古道,踏在布滿青苔的卵石道上,很容易就遙想當年。元嘉六年(429),放浪於山水之間的南朝永嘉太守,山水詩人謝靈運慕名來到天姥山,「伐木開徑」,打通了險要通道,「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數十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嘗自始寧南山(今清風嶺一帶)伐木開徑,(經班竹)直至臨海。」
後人尊奉謝靈運為天姥山的「開山鼻祖」,將他經過班竹開創的山道稱為「謝公古道」,也即如今的「霞客古道」。因為謝靈運的加持,古道引來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在此吟詠歌賦。直至唐代,450多位詩人從古道走過,登上天姥山,更留下1500多首詩歌。
謫仙夢遊,天姥留別。愛慘了謝公的李白,曾三至剡中(今嵊州、新昌一帶),腳著謝公屐,沿著謝公道,登上天姥山。多年以後,午夜夢回,留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全唐詩》收錄了2000多位詩人,450多位,20%的詩人,竟都來到了這裡。這些詩人中,有不需要任何介紹,標杆一般存在的李白、杜甫,有王維、孟浩然、白居易、元稹、劉禹錫、杜牧這樣的大家,還有「初唐四傑」、「中唐三俊」、「晚唐三羅」等名家。他們循著魏晉風度,踏歌而來,入錢塘,過紹興,再溯剡溪,經新昌,徜徉沃洲山水,登天姥而上,走出了一條「浙東唐詩之路」。
「唐詩之路」不只嘴上說說,而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專用名詞,是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般存在的文化古道。於是,霞客古道與唐詩之路,在新昌重合,共同寫下了古道厚重的文化。曾經踏歌而來的詩人,早已遠去,那些詩篇,卻傳唱了千年。
而這條見證了謝公開山、謫仙夢遊、霞客駐足的古道,承載著1500餘首唐詩遺韻的古道,在沉寂了數百年之後,如今,以另一種形式回歸,迎接著一撥撥懷古、攝影、洗肺、驢行的旅人,寵辱不驚。
作者簡介:覺非行記,旅遊體驗師,旅遊攝影師,各平臺旅行家。
新浪微博:@覺非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