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過這樣一句義大利語:Roma, non basta una vita! 翻譯成中文就是「即使窮盡一生也難以閱盡羅馬」。羅馬城有一個確切的建城時間: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它從一個拉丁人的小村莊成長為一個龐大的帝國中心,通過天主教的建立,成為今天義大利的首都。他們建立起了歐洲文明,藝術氛圍影響了幾代藝術家。當汽車的轟鳴聲代替了軍隊的腳步,當工業革命像槓桿一樣翹去了羅馬人的力量,那些磚與柱卻矗立了兩千餘年,這座城市卻依然散發著「永恆之城」的魅力。
羅馬是幾乎每一個來義大利旅行的人的第一站,除去鬥獸場、許願池、西班牙廣場等耳熟能詳的景點,不可忽視的就是羅馬城中大大小小的教堂。
雖然我沒什麼信仰,但在羅馬的這幾天遇到教堂就想進去看看,無論是宗教歷史還是雕刻藝術都令人,看的眼花繚亂,後來就只當是一種藝術品去欣賞。回來才知道,在羅馬城,看到教堂就進去,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事情。作為昔日帝國的中心,羅馬城大大小小的教堂有900餘個,基本每條街都有教堂,如果看到就進,這一天就別幹別的了。
在羅馬市中心火車站附近有一座教堂,不同於之前常見的拉丁十字風格,也沒有哥德式和巴洛克式那麼華麗的外表。若論面積和宗教地位,又沒有梵蒂岡教堂那麼舉足輕重。但它不同尋常的歷史和內部設計,絕對是羅馬不可錯過的地方。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Santa Maria degli Angeli e dei Martiri),又直譯為「安傑利聖母堂」。看到外觀的第一眼,也許想不到它是個教堂,我差點看了一眼就拐彎了,心想:這不是一個浴場的遺址麼?因為外觀並非是常見的教堂樣式,因此它的英文也不叫「Church」或「Cathedral」,而是「Basilica」,意為「羅馬式聚會所」。
還記得我曾經說過英文中各種「教堂」的區別嗎?「Church」指公共宗教活動場所,「Cathedral」指設有主教座位,建立於教區的天主教中心大教堂,也就是義大利語中常見的「Duomo」,比如經常看到米蘭大教堂又譯為「多莫大教堂」。而在義大利,經常看到教堂的英文中含有「Basilica」的字樣。
作為代表教堂的單詞,「巴西利卡(Basilica)」比較少見,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意為「王者之廳」,本是大都市裡豪華建築之意,古羅馬人用它指代一種公共建築形式,平面呈矩形,外牆有一圈柱廊,入口在長邊,短邊有耳室,後來就演變成基督教的教堂建築。物以稀為貴,這也恰巧證明了它被賦予的崇高地位:一般是由教皇賦予特殊地位,具有特殊宗教含義的教堂,而不論建築風格和結構。所以,如果一個教堂的名字含有這個單詞,中文直譯名稱應該是「宗座聖殿」。
聖彼得大教堂
世界上最著名的「Basilica」教堂自然就是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而這座外觀看上去不起眼的教堂,竟然還把「Basilica」的字樣堂而皇之地掛在門楣上,這自豪的甚至有些自負了吧?
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就在共和廣場對面,從羅馬主火車站Termini走過去大約5分鐘,或者地鐵A線Repubblica站下車,廣場中央是水澤女神噴泉。
古羅馬帝國的皇帝和貴族們極其懂得生活和享受,不僅在城市中修建起美輪美奐的教堂、市場、鬥獸場等,更修建了大規模的浴場。公元前27年,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就建造了不少大型浴場,最有名的就是位於羅馬市中心南部的卡拉卡拉大浴場(Thermae of Caracalla),佔地12萬平米,可同時供2300人入浴,場內設施一應俱全,包括圖書館、健身房、競技場等設施。起初還好,規定男女要分別入浴,可是到了帝國末期,浴場就淪為yin蕩之地。隨著古羅馬帝國沒落,浴場也衰落了,雜草叢生,再不見昔日的輝煌。
卡拉卡拉浴場
而這座教堂,就是建立在戴克里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的遺址上的。戴克里先不用多說了吧,我之前提過不少次。他原本是個近衛軍長官,在卡拉卡拉皇帝後長達50年的內戰中取得勝利,從而最終稱帝,是羅馬帝國承前啟後的人物。其家鄉是今天克羅埃西亞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退休後回到家鄉種起了捲心菜。和卡拉卡拉一樣,他也修建了大規模的浴場供公民們享用。
這座教堂的設計師正是大名鼎鼎的米開朗琪羅。1563年,晚年的大師受命設計教堂,他拆除了一間溫水大廳,改建成了現在的教堂,並且保持古蹟外觀不變。遺憾的是,次年89歲的大師便與世長辭。1749年再由路易吉·凡維特利(Luigi Vanvitelli)改建為現在的模樣。2006年,波蘭裔雕刻家伊格爾·米託拉吉(Igor Mitoraj)為教堂設計了新的青銅門及聖若翰洗者雕像。
兩扇大門一扇叫「基督復活(The Resurrection)」,另一扇叫「天使報喜(The Annunciation)」,描述的是聖母七大喜悅之中的兩個,其餘五個分別為:基督誕生、三博士來朝、基督升天、聖母升天和聖母加冕
左側一扇表現的是被十字架嵌入身體的耶穌和殉道者,雕像呼之欲出,似乎要從青銅大門中掙脫出來;右邊一扇雕刻的是瑪利亞謙卑地面對著天使。
我想反正教堂也不收門票,既然路過了就進去看看吧。別看教堂外表簡陋,內部空間非常可觀,一進門的聖水缽就採用了小小的天使造型。而在其他教堂大多看到的就是砌在牆上的聖水盆。
教堂主體就是典型的「Basilica」結構,米開朗琪羅將其設計為一座巨大的長方體,給人的空間感非常大。教堂長90.8米,寬27米,高28米,除中間的主祭壇外,兩翼分別建有小禮拜堂。在義大利王國時期(1870-1946年)它成為了正式的國家教堂,也是羅馬唯一一座國家所有的教堂,後來的國葬都在此舉行。所以,它不僅僅在羅馬,在整個義大利級別都極高。
教堂內部明亮且肅穆華麗,頂部的天窗保證了良好的採光,絲毫不感到壓抑。無論是裝飾還是雕塑,都達到了當時建築工藝的極限。巨大的空間內到處是精美的雕像和繪畫。陽光斜斜地灑在拱頂下面的大理石柱上
我來的時候正好有一支合唱團在排練,聲音宛如天籟,給人一種說不出的空靈、聖潔感。
這座教堂另一個不可錯過的原因,就是這裡有大名鼎鼎的羅馬本初子午線!
羅馬曾經也有標準時間子午線,但如果世界各國都把通過該國首都的子午線設為「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的話,這個世界上的時間就徹底亂套了。1884年的國際會議通過世界統一隻有一個標準時間——格林威治標準時間(Greenwich Mean Time, GMT),以穿越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的那條線作為了標準。原因很簡單,那時候的英國不可一世,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都是世界第一,羅馬的子午線就這樣被搶去了風頭。
直到今天各國的子午線大多還都保留著,英國設在國會大樓西敏寺中間馬路邊人行道上,法國的子午線又叫「玫瑰線(Rose Line)」,位於巴黎的聖敘爾皮斯教堂(Saint-Sulpice Church)
這條子午線就在教堂的東側側殿,地面上鑲嵌的一條銅線穿過教堂,還有各種刻度和說明,一年中各個時間太陽的光斑會投射在不同刻度上。18世紀設置時,甚至將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切開一個缺口,以便讓光線能準確地投射在地面上。
為了保護這條線,教堂內大部分地方已經攔了起來不許通過,銅線兩側分布著12星座。子午線盡頭是摩羯座,還有一匾額,刻著Felix Temporvm Reparatio,意為:感謝時間的革新!新曆法的產生。是為了紀念1582年格裡高利日曆(Gregorian Calendar)取代了儒略日曆(Julian Calendar)
子午線的說明
教堂一側有一個擺錘,記錄了「伽利略擺針」。伽利略,1564年生於比薩,就是從比薩斜塔上往下扔鉛球證明「自由落體運動」定律的那位。有一次他在教堂裡看到一盞吊燈不停擺動,就用脈搏計算時間,觀察吊燈的擺動,終於發現了其規律:同一個擺,擺動的快慢是一定的,擺動的快慢與擺錘的輕重無關,與擺線長短有關,擺線越短擺動得越快。
教堂側面有一個小門通往伽利略紀念館,院內矗立著一尊高達6米的伽利略銅像。這是由李政道設計,2010年4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捐贈給教堂的,為的是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
沒想到,這座外表簡陋內部豪華的教堂,還是宗教與科技的完美結合。
Tips:
1、交通:地鐵A線Repubblica站,或從羅馬中央火車站步行5分鐘。
2、開放時間:8:00-12:30;16:00-18:30。
3、門票:免費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