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口水…福建8個小吃獲評「首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附全名單)

2021-02-17 福建日報

  18日,首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共有200個中國金牌旅遊小吃「摘金」。其中,福建的南普陀素餅、聚春園太極芋泥、同利肉燕、珍豪呷安海土筍凍、吳再添沙茶麵、福鼎漁片江、尚乾拌麵及沙縣芋餃等8個小吃獲獎。


  此次評選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推薦了300餘個名吃名菜參與本次評選。它們當中,有榮獲了省部級的老字號、著名商標、名牌產品等獎項的;有列為省部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等的;有獲得全國性或省級行業協會頒發的餐飲方面獎項的;還有原材料或製作工藝為地方特有,具有較強自然或人文特色的「地域標誌性名吃」。


南普陀素餅:廈門特色小吃,有「廈門素餅之首」的美稱,是閩南地區的傳統點心。曾榮獲「中國名點」金鼎獎,是廈門著名特產,中華老字號,有綠豆、椰子、南瓜、香芋等多種口味。冰皮酥脆,入口即化,餡料又軟又香且不油膩,甜度適中。

沙茶麵是遍布廈門大街小巷的著名小吃,將油麵與青菜於開水中燙熟撈入碗中,趁熱澆入沙茶湯。最後可由喜好添加佐料,豆製品、大腸、米血等,再淋上一小勺辣油,吃起來香辣撲鼻,痛快淋漓。吳再添小吃店的沙茶麵在廈門十分有名,深受廈門本地人和遊客的喜愛。

太極芋泥是一道福建的漢族傳統名點,屬於福州菜。以福建盛產的檳榔芋為原料,加糖、豬油蒸製而成。此菜形色古樸大方,芋泥細膩潤滑,香甜可口,看似涼菜,吃起來卻燙嘴,別具風味。

同利肉燕是福建福州一帶的漢族傳統名吃,屬於閩菜系。同利肉燕魅力在於它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嚴格遵照祖方,選用豬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通過精細複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圓頭散尾,形同飛燕,入眼如潤玉翡翠,入口則滑嫩清脆,其口感和形狀均不同於餛飩。因此,在福州有「同利肉燕,百吃不厭」之說。

土筍凍發源於泉州晉江安海,由海星蟲經過熬煮,冷卻後凝結而成,其肉質清甜,味美乾鮮,配上醬油、蒜泥、芥末等調料,老少皆宜,清涼解暑,並且具有較高的藥用、食療價值,素有「海上冬蟲夏草」的美譽。

「漁片江」是把福鼎的海鮮,把海鮮中的鮸魚做到極致的典範。「江記魚片」(也稱為魚羹)是福鼎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之一。傳承至今已有三代,延續祖傳秘方,嚴格製作工序,選料精細,配料科學,製作方法保留著原始的特點,產品口感柔嫩,極富彈性,韌而有勁,口齒留香,肉質鮮嫩、酸辣可口。

尚乾拌麵是福州傳統小吃的代表,更是福州人日常最喜愛的點心美食。它隸屬閩菜系,傳承至今有數百年的歷史。作為福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在製作工藝上它延用了傳統的手工製作,麵條選用的是以優質麵粉加蛋清作為主要原料,手工攪拌並以特殊工藝發酵而成,以極富彈性,口感勁道而著稱。調料方面以特製的花生醬、豬油、醬油、蔥花作為主要配料,香氣撲鼻,唇齒生香。

芋餃是傳統的漢族麵食。不選用芋頭而用芋子,其質細膩、軟糯,嫩滑,濃稠,有粘性。做成後,芋餃肉餡非常鮮美,芋餃麵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絕煮芋餃的湯汁,吃起來既糯又柔,滑溜可口。 芋餃的做法很奇特,全是用手捏成。

說到福建美食,作為一個福建那是深感自豪。不信你往下看,樣樣讓你流口水。

佛跳牆,又名「滿壇香」、「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是福州名菜館聚春園於清代同治年間首創。主要由鮑魚、海參、魚翅、魚肚、魚唇、蹄筋、火腿、瑤柱、冬菇等28種原料配製而成,加上紹興酒等,貯入酒罈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制10多小時而成。味美至極,芳香四溢,是秋冬兩季的佳餚。

福州魚丸是用鰻魚、鯊魚或淡水魚剁茸,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製成的丸狀食物,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選料精細,製作考究,皮薄均勻,色澤潔白晶亮,食之滑潤清脆,湯汁葷香不膩。


燒肉粽是福建的特有小吃,泉州的燒肉粽歷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潤不膩,精工細作等特點。泉州的肉粽聞名於海內外,肉粽店遍布大街小巷,最為有名的是東街肉粽,它家的粽子被評為中華名小吃。


面線糊是以福建泉州為發源地,而後傳至福建省閩南地區的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


福州的地方風味小吃中,能夠和鍋邊糊並列舉國無雙的,只有「太平燕」了,也稱「小長春」。


福建福州漢族傳統風小吃,具有濃鬱的福州味,與眾不同,名聞遐邇,魅力所在。 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可單獨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蠣餅做早點下粥小菜,特別是蠣餅配吃鼎邊糊,一幹一稀,風味佳美。用大米和黃豆粉將海蠣肉、豬瘦肉、芹菜餡包起來炸制而成。成品為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味葷。


鼎邊趖,是閩南一道特色小吃,產自福建漳州,流行於福建、臺灣等地,於臺灣當地,以臺南與基隆廟口夜市等地所制最為著名。


「千頁糕」,是福建大名鼎鼎的特色面點。它如千層疊嶂,香潤軟糯、入口溶化,常被選作筵席的甜點。特別是福州的味和「千頁糕」,油潤無渣、吃不粘齒,味道清甜。揚名了數十年,一直深受群眾喜愛。


福清光餅又稱「光餅」、「缸餅」,是福清沿承福州「麻餅」的基礎上改良烤餅,是福清傳統風味小吃之一,在福清所有小吃中,聲名最響,影響範圍最廣,文化內涵也最豐富。福州人稱之「福清餅」,其色、香、味俱備。


撈化,作為福州的大眾美食,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吃的。能經歷這麼多年依然這麼受歡迎,自然有它過人之處。撈化葷香誘人。冬日食之,大快朵頤之餘,舒筋活血,寒氣盡去。 撈化之做法,既含簡而美之哲學真諦,下水內臟來者不拒,更顯榕城「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博大胸襟。佛家云:一滴水見大千世界,其理由家鄉撈化證之。


禮餅,是一種餡餅,是福建福州特有的漢族傳統名點之一,禮餅主要採用肥豬肉,花生,芝麻,梅肉,冬瓜糖以及時令的果仁為餡;以梗米,糯米,麵粉經過揉搓成皮。既名為"禮餅"顧名思義與"禮"有關,不知是否因其工藝的繁瑣還是因其所耗成本頗高,這種餅不是平時我們在糕餅店可以現成買得到的,而一般多為顧客的訂做--為了"禮"而訂做。


炒肉糕是福州的傳統名小吃,就是用地瓜粉、白糖和水調和成漿 ,然後放鐵鍋裡用豬油炒出來的膏狀甜食,色澤白透,富有彈性,形態有點像果凍。沒有肉為什麼叫「炒肉糕」呢?豬油就是肉。過去福州一帶農家娶媳婦,新娘子進門下廚,婆婆考的第一項廚藝,便是要做一道「炒肉糕」,這個做合格了,做媳婦也算合格了。


建甌板鴨系建甌傳統特色產品。由於其形、色、香、味俱全,制工精細、風味獨特、食用方便,在清朝已久負盛名,深受南北消費者的青睞,建甌板鴨在閩北一帶屬頗有名氣的風味食品。它形如扁平龜狀,色澤黃嫩光潤,肉質肥厚,味道香美。不僅是當地人送禮、辦酒席和家庭食用必備,而且深受外地賓客歡迎。


年糕是漢族傳統食物,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農曆年的應時食品。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蔥肉餅,是福州傳統風味小吃。以麵粉為主料,以豬肥膘肉、蔥花、生芝麻為輔料製成的一種烤爐酥餅。蔥肉餅在福州大約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講究的老福州人每逢春節,總會在桌上擺上蔥肉餅,就和北方人過年要吃餃子一樣,圖個全家團圓,也是悠久的歷史奠定的特定鄉俗。


洪瀨雞爪是漢族閩南傳統風味小吃.產於福建省南安市洪瀨鎮.由雞爪、調味粉和適量辣調適而成,然後經過熱蒸和熱炒。 雞爪口感潤滑;口可清香;口味微辣;口感滑韌;雞爪抓在手上不粘手,口感很有彈性。


菊花鱸魚,是福建福州地區漢族風味名菜,形似菊花,朵朵挺俏。鱸魚體延長,側扁,口大,下頜突出,銀灰色,背部和背鰭上有小黑斑。


蔥餅又叫油餅,是福建省莆田城鄉盛行的一種漢族風味小吃。由於蔥餅流行廣了,在各地又衍生出許多品種來。在山區,往往會在蔥餅裡加上白蘿蔔絲為餡,叫菜頭餅;有時則加上幾粒花生米做點綴。在平原和沿海,蔥餅上會添加幾條小蝦或幾個海蠣。別稱為「蝦餅」,那又是一種海鮮味很濃的小吃了。


花生湯,又稱為「花生仁湯」,這道美食發源於泉州,而後傳至閩南地區乃至福建沿海地區。在泉州有句農諺:「舊曆六月十九日三項新」,新花生就是其中之一。泉州市鎮上的甜點鋪、攤,是常年都有花生仁湯供應的,但是總不如歷七、八月間那樣花生新,味道鮮美。


蘿蔔糕,閩南地區稱之為「菜頭粿」 ,是中式傳統的糕點,採用在來米粉,又稱再來米粉,是中式點心中最好使用的粉,可以在製作中式小吃如蘿蔔糕、肉圓、碗粿時用到。然後在米粉漿中加入醃製好的蘿蔔絲等材料,上蒸籠蒸製而成的糕點小吃。


春卷,又稱春餅、薄餅。是漢族民間節日傳統食品。流行於中國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歷史悠久。


南煎肝,是福建省傳統的漢族名菜,用豬肝製作。


這個是牛肉炕塊,也是牛小吃的一種。大塊牛腿肉熬熟,吃時切成小塊加入牛骨湯,撒上薑絲和香蔥,味道非常香,湯喝起來清淡一點也不油膩。


五香卷是泉州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餚饌,可祭祀可做家宴,在廈門、泉州、漳州普通家庭都會做的一道美食。外層是豆腐衣,裹以豬肉、蔥白、荸薺 、蛋液、地瓜粉調成的肉餡,入油鍋炸至而成,佐以辣椒醬或番茄醬,外酥內嫩,非常之香。


肉燕,是福建的一道名小吃,其中以福州肉燕最為出名,當然,泉州也有,最為有名的是高麗巷的肉燕。


石花膏,是閩南一帶風味(以泉州、廈門出現居多),夏季解暑飲品。炎熱夏季若能吃上一碗正宗的石花糕,透心涼的感覺實在酣暢淋漓。入口潤滑涼爽,美味香甜,食療兼優,具有降火、解暑、祛熱的功效。


著名的福建小吃。除福建外,海內外福建人社區均可發現。拌麵由雞蛋面煮熟後,加上醬油、捲心菜與花生醬拌在一起的素麵食(偶爾會加上滷豬肉碎),故名「拌麵」。


四果湯是福建漳州、泉州一帶人們夏季消暑的重要飲品,每每到夏季街邊就會有很多賣四果湯的小販,也有些比較正規的會開個店面,夏天賣四果湯,冬天賣燒仙草之類的。到小店裡點碗四果湯,吹吹空調也是很愜意的事情。


熗肉的肉質細膩,熗肉裡加入特製的豆腐丸,出鍋後,熗肉爽滑美味,豆腐丸吸收了湯汁的精華,芳香鮮美。


傳統的冰飯一般會加入冰沙、綠豆、紅豆、花生等,稱為「八寶冰飯」,製作冰飯的主要原料為糯米乾飯,用木桶蒸出來的飯,這樣泡出來的冰飯更透明,口感更Q。


連江海鮮鍋邊一般選取優質大米磨成米漿作為主料,再優選新鮮的花蛤、海蟶、蝦、魷魚、丁香魚等做配料,輔以新鮮蔬菜、豬肉、豬小腸等。


素有到延平沒吃筍燕等於白來之說。做筍燕好考刀工各種切絲,越細越好.一定要放豬油炒和加胡椒粉提香。


平潭人稱它「油羹」, 用地瓜和地瓜粉做皮,內包豆沙或砂糖八果餡,狀如水餃,入鍋油炸,呈金黃色,即成甜香可口的美食,入口香甜,別有風味。


「扁食」,北方人稱為「餛飩」,是一種用輾壓成薄如摺紙的麵粉皮料,包裹著多味肉餡製成的細小丸子。在莆仙境內,主要有清湯扁食和燕皮扁食兩種。西天尾扁食屬燕皮扁食,以製作工序精細富有獨特風味而名聞遐邇,成為一道名牌小吃。


涵江豆漿炒(加蛋),興化粉在豆漿中燙軟,炒出來的米粉有一股米和豆交錯融合的溫吞味道,帶著一股幹炒沒有的滑潤,原本笨重平實的澱粉來源在小盤裡面證明了自己細膩的極限,個別還會加上點香椿油。  


「紅團」用糯米粉做原料,裡面包著綠豆或者熟糯米,味道甜而不膩。莆田民俗專家黃秀峰說,對於莆田人來說,「紅團」意味深長,紅色是喜慶的色彩,圓圓的形狀寓意著家庭團圓,另外「紅團」的甜也象徵著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的。


仙遊縣蓼花具有營養豐富、酥脆可口、價廉物美的特點。仙遊縣生產蓼花與麻筒已有悠久的歷史了。早在清康熙年間,蓼花和麻筒就成為逢年過節、婚慶送禮的必備佳品。蓼花和麻筒具有營養豐富、酥脆可口、價廉物美的特點,所以,一直為人們所喜愛。


薑母鴨這道美食起源於福建泉州,而後傳至中國其它地區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漢族傳統的名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於秋季和冬季食用。


麻餈為閩南著名小吃,永春麻餈又另有特色,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花生仁、冰糖等。 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


石獅牛肉羹是福建泉州傳統漢族小吃,是最受百姓喜愛,也是最常見的一種。


武魚卷是福建閩南傳統的漢族名吃,屬於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其主要原料為精選優質魚,其中又以馬鮫、鰻、鯊等最佳,高質量的魚卷,入口柔潤清脆,咀嚼時齒頰留香,既沒見魚肉,也不含腥味,有一種特有的清鮮滋味。


福建省閩南地區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就著本地的另一種小吃——油條吃。面線糊一般可加入多種配料如大腸、小腸、蝦仁、豬肝、滷蛋、煎蛋(蛋都是剪碎後加入)、醋肉(炸肉片)、香腸等等。


枋洋豆籤,又稱豆掛麵,由農家自創,主要取料於農家自產的優質大豆、綠豆等豆類作物,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它具有清涼可口,解暑熱等功效,營養豐富,四季皆宜,是長泰枋洋當地群眾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一道特色食品。


碧玉卷是福建泰寧著名的漢族小吃,屬於閩菜系。 俗名叫做"韭菜餈"。


肉片是福建省福鼎市一種很有名的漢族傳統名吃,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來福鼎的做客的人都要嘗一嘗福鼎肉片。肉片製作的整個過程都是手工操作。它取料精,工藝巧,味獨特。深得人們稱讚。

鼠曲餈是福建閩東壽寧、霞浦、柘榮等地的特色小吃之一,又被稱為鼠粬餅,以其獨特的風味深受當地人喜愛。

山珍糕外形黃亮,嫩香甜美,它是以馬鈴薯為原料,配以糯米粉,加上適量白糖佐料,放置油鍋煎烤,關鍵要掌握火候。煎成的糕切成小片,盛在菜盤上,清香撲鼻,風味獨特,甜嫩可口,是宴席上的一道名菜,深受人們喜愛。

(via 福建日報微信:信息來源 中國新聞網 央廣網 福建旅遊等)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