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4 0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平順東彰村通過發展農村電商走上脫貧致富小康路
「建電商村,走小康路」「脫貧達小康,一起做電商」……走進平順縣龍溪鎮東彰村,青山灰瓦之間,發展電商的標語隨處可見。作為平順縣首個電商扶貧示範村,東彰村依託電商,讓「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農產品搭上信息化的順風車,與廣闊的城市大市場相連,為優質農產品提供了穩定、可靠的銷售渠道,為平順縣脫貧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黨支部引領電商 培訓激發動力
印表機「譁譁」地吐著單子,村民趙永清嫻熟地扯下不乾膠,貼到打包好的箱子上。「我不僅賣黨參、雜糧,還把自己做的笤帚放在網上,很受歡迎的哩!」身旁的辦公桌上,放著一疊疊寄往全國各地的快遞單。如今的趙永清,靠著電商脫貧致富,但擱在幾年前,這些都是沒影的事。「以前在工地打工,收入沒著落,父親去世,母親生病,我得扛起這個家。」趙永清說,是村裡開辦的電商培訓班,改變了一家人的生活。
「電商對咱村來說是新鮮事物,剛開始也是一頭霧水,基礎設施薄弱、意識缺乏、技術落後,面臨一系列問題。」談到發展電商,村黨支部書記趙建方感慨萬千。面對困難,東彰村立足自身,提出了「支部+電商」模式,將黨員培養成電商骨幹,把電商骨幹培養成黨員,村黨支部帶頭發展電商,村幹部領先融入電商,黨員骨幹率先實踐電商,村級活動場所優先服務電商。「氛圍起來了,多宣傳、多上課,把好處講透,村民自然參與進來了。」趙建方邀請專家,開設多層次、廣角度的電商培訓班,動員村民們積極參與。
在村黨支部的努力下,東彰村舉辦3期電商培訓班,村民們逐漸嘗試開設網店、微店,並實現了贏利,銷售額最高的已突破10萬元。通過接受培訓,村民的電商意識不斷增強,白天在田間種黨參,田邊小憩時拿出手機拍攝農事場景照片、錄製小視頻,晚上回家聽線上講座,上傳更新微信朋友圈、微店圖片。忙得緊湊,過得充實,東彰村處處湧動著創業的熱潮。
電商小站點 脫貧大作為
「電商服務站可以幫貧困戶不用出村,就把自家種的黨參、小米以好的價格賣到城裡。」在村電商服務站裡,負責人趙斌正坐在電腦前,將剛剛拍攝好的黨參、核桃、小米等農產品照片上傳到電商平臺,周圍的貨架琳琅滿目,擺滿了當地的土特產品。
村電商服務站發展「一站多功能」網點建設,集貨源整合、產品包裝、打包發貨等服務功能於一體,快遞物流收發自如,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電商服務站成立後,趙斌聯繫企業對接合作社,對黨參進行包裝和品牌提升,包裝起來的黨參有的可以賣到70元一斤。在服務站裡,記者看到有一個專門的區域叫扶貧義賣區,這裡是免費為貧困戶銷售農產品的地方,為他們解決了銷售難、價格低的難題。「服務站的小夥子上門收農貨,省得我們跑腿,價錢還高,今年收了我100斤小米,200多斤黨參。」貧困戶趙賢紅高興地說。
「現在村裡農產品有三成都是通過電商銷售的,發展農村電商需要所有人積極參與,我也算是剛入門,希望東彰村的電商路可以走得更遠。」談及未來,趙斌信心滿滿。
提高種植規模化 線上線下齊發力
「插上電商的翅膀,飛到城市的餐桌,村裡的土特產成了香餑餑,但我們同時看到,過去黨參種植都是散種,品質不一,只有搞標準化、規模化種植,才能讓鄉親們的收入穩定提高。」村委會主任趙學良說。
產品能否賣出好價錢,關鍵取決於質量。返鄉創業的趙學良創辦公司,通過流轉土地建起400餘畝有機黨參基地,大規模推廣黨參的科學種植,形成了一條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的產業鏈。經過不斷的嘗試改進,種植基地出產的黨參品質得到了認可,「除了走電商,今年在線下,廣東和福建的客戶都搶著要我們的黨參,只要品質好,就不愁銷。」趙學良說。
「我以前一直在外打工,這兩年回到村裡公司上班,每年從3月份開始,一直能幹到11月底,能掙3萬多塊錢。」說起當下的生活,村民趙月明心滿意足。「那邊試驗田裡豎的藍色牌子,是不同藥劑對黨參根腐病防治的標牌,根據藥劑的防治效果,我們篩選藥劑品種,控制黨參根腐病,這樣產出的黨參品質更好。」趙月明指著近10畝的試驗田講解道,儼然一名種植「專家」。
品牌就是品質的保障,東彰村依靠電商,線上線下齊發力,成功註冊了「東彰微商村」「太行金山谷」等商標,讓土特產有了自己的名字,打通了東彰村農產品「出山路」,為農民增收致富擴展了新空間。
楊文俊 張雨婷 宋嫻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特產觸網 咱農家樂和》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