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金秋時節,記者來到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漢族村陶國英家,他家正忙著搶收大豆,收割、運輸、存儲。忙,確實是忙,但豐收的喜悅衝淡了一家人的疲勞。
59歲的陶國英,今年播種大豆、小麥近600畝,是當地名副其實的種田大戶。記者在他家看到,院子周邊靠牆停放著播種的、犁地的、翻地的、運輸的等各種農機具,近200平方米的彩鋼庫房已基本騰空,脫粒後的大豆就存放在這裡。老陶有些自豪地說:「現在就差收割機和無人機了,一臺大型收割機大約20多萬元,噴藥、施肥用的無人機大約6萬多元,這兩樣投入確實有點大,但好在政府有農機補貼,我打算下了秋購買。」
老陶指著400平方米的水泥晾曬場地,現場考起了記者:「看出啥門道沒?」不待記者回答,他便自己道出了答案:「晾曬場地講究的就是中間稍高,四周略低,這樣在晾曬時如果遇到陰雨天,把糧食往中間一堆,用塑料布一蓋,雨水就流走了,糧食不會浸泡,也就不會遭損了,這也是外出考察時學來的經驗。」
說起種地的講究來,老陶深有感觸地說:「現在種地憑老經驗根本不行,必須要懂科技種田,高科技不僅讓種地省時省力,更主要的是保障豐產豐收。」
老陶告訴記者,每年縣農委、鄉裡、村裡都組織他們去外地學習考察,還舉辦培訓班,種養方面都有,請的老師都是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和種植大戶,既有理論也有實際操作,下課後,還可以和專家們討論請教。通過培訓,他學到了不少真本領:不同品種的種子做包衣時,所拌農藥的要求也不一樣,水溫、比例都有講究;遇到大風天就不能噴灑農藥,但農時不等人,如果要搶時間,必須降低農藥噴灑的高度,這樣不浪費農藥,效果才能更好;針葉、闊葉要用不同的農藥等等。這些原來都不懂,都是通過培訓學到的。
老陶邊說邊拿出手機,打開一個微信群,繼續說:「有啥新的種田技術,政府都第一時間進行普及,縣農委還建了微信群,大家可以在群裡探討、交流經驗,培訓的老師也在群裡,請教起來很方便。平時有啥問題,就給鄉裡的農機技術員打電話,他們上門指導。這些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真好,服務也好!」
科技、技術幫扶只是政府支持的一個方面,說到政府給解決各種實際困難,老陶的感激之情更是溢於言表,從春種到秋收,一件件往事老陶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春耕時,缺資金政府給貸款,他通過「聯保貸款」的方式貸了7萬元,不但解決了種地難題,利率還低。
夏天,雨水大造成農田內澇,求助鄉裡後,政府派來了鉤機,及時把水排了出去,避免了減產。
秋收時,農田路被雨水衝毀,糧食無法運出,政府及時搶修農田路,確保了豐產后豐收。
各種補貼就更不用說了,地補、油補,還有種子差價補貼,種地還有災害保險,每畝地農戶只拿3元錢保險費,大部分保險費都是政府承擔,這些減輕農民負擔的事都是實實在在的。
政府還投資80多萬元,為村裡購買了大型聯合收割機,不但方便了村民收割,還把創收的錢都用在救助貧困家庭上,奔小康一個都不落下。
「說到底,就是國家強盛了,有財力了,政府領著咱農民奔小康,咱農民趕上了好時代啊!」老陶感慨的說道。
稿件:牟璐 本報記者 朱景榮 李金江 李春淼
總 監 制:張志強 監製:李睿軍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政府領著奔小康,咱農民趕上了好時代!》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