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德江縣長保鎮新型農民蔡福榮在長期的實踐中,由一個想多賺點錢過上好日子的普通農民,成長為心裡裝著父老鄉親和農村產業「土教授」的現代新型農民。他創辦的福權果蔬專業合作社,流轉經營土地350畝種植三紅柚,並採取「以短養長」方式,全部套種「塞上江南」西瓜,年年豐產並形成帶動效應,改變了村民種植玉米等低效農作物觀念,實現2018年調減玉米等低效農作物150畝的成績,帶動147戶552人(其中貧困戶25戶104人)受益。他耕種土地,經營農業,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之路,編輯農民致富秘笈,帶領父老鄉親奔小康。
困苦中求發展
1974年11月,蔡福榮出生於貴州省德江縣長堡鎮大宅頭村小溪組。長堡鎮地質結構特殊,屬於典型的砂頁巖地質,境內山多地少,且土地貧瘠,土地糧食產量很低,農民收益極低,貧困人口極多。蔡福榮家生活更加艱難,所以他初中畢業就輟學務農,17歲的他就擔起了生活的重擔。
他從小就有經商頭腦,做些小買賣。賣冰棍兒,冰棍兒換雞蛋,再把雞蛋拿到縣城去賣;早出晚歸,來回多趟賺點兒辛苦錢;爆苞米花兒、夏天賣西瓜、冬天收糧、春節賣春聯、收破爛、做裝卸工,啥活都幹;各種經歷使他不僅掙到了錢,而且還結交了朋友,開闊了視野,長了見識。成家後,因家庭負擔太重,外出務工,隨著三個小孩的逐漸長大,他擔心耽誤了孩子上學,心中想著回鄉發展。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雲南他接觸了一個勞改20年回鄉創業的72歲老人,在其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影響下,他堅定了回鄉發展決心和信心。2013年返鄉後,貸款10萬元種植三紅柚50畝,夫妻兩起早貪黑幹了起來,苦中求樂地搞經營尋找機遇,努力讓自己的家門更體面,貧困讓有志之人奮發圖強。
探索中求精進
土地貧瘠的小溪組,農民種地賺不到錢,紛紛外出務工而撂荒土地。蔡福榮則以土地流轉方式承接了這些土地。把「撿回」的350畝土地,全部種上三紅柚。用他的話說:「我做夢也沒想到能有機會種這麼多的地,這些地將來能讓我年收入近千萬元呀。」
地流轉到手了,種植了三紅柚,前幾年只有投入沒有收益,每年還付給農戶150元/畝的租金。蔡福榮為求發展不斷努力探索。開始兩年不斷探索套種花生、辣椒、黃豆等,均未成功,2016年,通過外出學習考察,開始套種「塞上江南」西瓜,三年來收益逐年上升,果園面積也通過政策扶持擴展到350畝,逐漸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合作中求共贏
做為新型職業農民的蔡福榮較早地認識到:一家一戶的經營嚴重阻礙著農業的發展和農民奔小康。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實,都要求中國農業必須走規模化經營,合作化發展的道路。合作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有利於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增產增收,使廣大農民共同致富。2015年他組織了5戶喜歡種植的農民,投資100萬元註冊成立了福權果蔬專業合作社,走上了專業合作的規模化發展之路。合作社以科技創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為宗旨。社員有以現金和土地入股,按股分紅的;有土地轉包的。
經營土地難,帶動農民致富更難。農民不是聽你說得多好,而是看你做得怎樣,實惠在哪兒。合作社通過套種西瓜實現了每畝創收1000元。「不見到真東西,你說朵花出來我也不信,」農民說:「親眼看見了一塊地能增收這麼多,咱跟你幹了。」這樣,蔡福榮靠他的技術、理念、人格,帶動了合作社的發展。2018年,合作社預計創收200多萬元,其中三紅柚收入150多萬元,西瓜收入50萬元。
奉獻中獲榮譽
他來自農村,懂得農民,熟悉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他善於嘗試,敢於創新,敢拼敢幹,通過自身的發展和幫助,把農民引導到規模化生產上來,引導到科學種植上來,從而走向致富之路。對於基地周邊沒有納入合作社經營管理的土地,他通過免費為農民提供種苗、地膜、肥料、農藥和技術服務等,帶動10餘戶種植西瓜,並承諾待西瓜成熟後,不收一分錢優先銷售農戶自種的西瓜。他改變了農民的傳統觀念,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方式,改變了農民的經營生產模式,打造了一個致富秘笈。它凝結著現代職業農民的智慧和創造,不僅是當地農民,也是中國農民行之有效的致富良方。它靠種植創新、管理創新、細化經營,既經營土地,又經營農民,把土地和農民進行科學的整合,使有限的資源變為無限的可能。他的底氣來自對黨的三農政策的堅信不疑;來自對自己種植方法的自信;來自要帶領老鄉致富的雄心壯志。他經常說:「咱不能自己吃肉,讓老鄉喝湯。」這就是我們新時代農民的真實寫照。(張彪 李潤)
(責編:高華、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