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農民蔡福榮:帶領鄉親共奔小康路

2020-12-12 人民網貴州頻道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德江縣長保鎮新型農民蔡福榮在長期的實踐中,由一個想多賺點錢過上好日子的普通農民,成長為心裡裝著父老鄉親和農村產業「土教授」的現代新型農民。他創辦的福權果蔬專業合作社,流轉經營土地350畝種植三紅柚,並採取「以短養長」方式,全部套種「塞上江南」西瓜,年年豐產並形成帶動效應,改變了村民種植玉米等低效農作物觀念,實現2018年調減玉米等低效農作物150畝的成績,帶動147戶552人(其中貧困戶25戶104人)受益。他耕種土地,經營農業,探索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之路,編輯農民致富秘笈,帶領父老鄉親奔小康。

困苦中求發展

1974年11月,蔡福榮出生於貴州省德江縣長堡鎮大宅頭村小溪組。長堡鎮地質結構特殊,屬於典型的砂頁巖地質,境內山多地少,且土地貧瘠,土地糧食產量很低,農民收益極低,貧困人口極多。蔡福榮家生活更加艱難,所以他初中畢業就輟學務農,17歲的他就擔起了生活的重擔。

他從小就有經商頭腦,做些小買賣。賣冰棍兒,冰棍兒換雞蛋,再把雞蛋拿到縣城去賣;早出晚歸,來回多趟賺點兒辛苦錢;爆苞米花兒、夏天賣西瓜、冬天收糧、春節賣春聯、收破爛、做裝卸工,啥活都幹;各種經歷使他不僅掙到了錢,而且還結交了朋友,開闊了視野,長了見識。成家後,因家庭負擔太重,外出務工,隨著三個小孩的逐漸長大,他擔心耽誤了孩子上學,心中想著回鄉發展。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雲南他接觸了一個勞改20年回鄉創業的72歲老人,在其這種不服輸的精神影響下,他堅定了回鄉發展決心和信心。2013年返鄉後,貸款10萬元種植三紅柚50畝,夫妻兩起早貪黑幹了起來,苦中求樂地搞經營尋找機遇,努力讓自己的家門更體面,貧困讓有志之人奮發圖強。

探索中求精進

土地貧瘠的小溪組,農民種地賺不到錢,紛紛外出務工而撂荒土地。蔡福榮則以土地流轉方式承接了這些土地。把「撿回」的350畝土地,全部種上三紅柚。用他的話說:「我做夢也沒想到能有機會種這麼多的地,這些地將來能讓我年收入近千萬元呀。」

地流轉到手了,種植了三紅柚,前幾年只有投入沒有收益,每年還付給農戶150元/畝的租金。蔡福榮為求發展不斷努力探索。開始兩年不斷探索套種花生、辣椒、黃豆等,均未成功,2016年,通過外出學習考察,開始套種「塞上江南」西瓜,三年來收益逐年上升,果園面積也通過政策扶持擴展到350畝,逐漸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合作中求共贏

做為新型職業農民的蔡福榮較早地認識到:一家一戶的經營嚴重阻礙著農業的發展和農民奔小康。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實,都要求中國農業必須走規模化經營,合作化發展的道路。合作社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有利於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增產增收,使廣大農民共同致富。2015年他組織了5戶喜歡種植的農民,投資100萬元註冊成立了福權果蔬專業合作社,走上了專業合作的規模化發展之路。合作社以科技創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為宗旨。社員有以現金和土地入股,按股分紅的;有土地轉包的。

經營土地難,帶動農民致富更難。農民不是聽你說得多好,而是看你做得怎樣,實惠在哪兒。合作社通過套種西瓜實現了每畝創收1000元。「不見到真東西,你說朵花出來我也不信,」農民說:「親眼看見了一塊地能增收這麼多,咱跟你幹了。」這樣,蔡福榮靠他的技術、理念、人格,帶動了合作社的發展。2018年,合作社預計創收200多萬元,其中三紅柚收入150多萬元,西瓜收入50萬元。

奉獻中獲榮譽

他來自農村,懂得農民,熟悉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 他善於嘗試,敢於創新,敢拼敢幹,通過自身的發展和幫助,把農民引導到規模化生產上來,引導到科學種植上來,從而走向致富之路。對於基地周邊沒有納入合作社經營管理的土地,他通過免費為農民提供種苗、地膜、肥料、農藥和技術服務等,帶動10餘戶種植西瓜,並承諾待西瓜成熟後,不收一分錢優先銷售農戶自種的西瓜。他改變了農民的傳統觀念,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方式,改變了農民的經營生產模式,打造了一個致富秘笈。它凝結著現代職業農民的智慧和創造,不僅是當地農民,也是中國農民行之有效的致富良方。它靠種植創新、管理創新、細化經營,既經營土地,又經營農民,把土地和農民進行科學的整合,使有限的資源變為無限的可能。他的底氣來自對黨的三農政策的堅信不疑;來自對自己種植方法的自信;來自要帶領老鄉致富的雄心壯志。他經常說:「咱不能自己吃肉,讓老鄉喝湯。」這就是我們新時代農民的真實寫照。(張彪 李潤)

(責編:高華、陳康清)

相關焦點

  • 農技達人帶鄉親共奔致富路
    他們兢兢業業紮根基層,服務鄉村,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排頭兵;他們心懷夢想,勇於創新,是新時代傑出農民的典範;他們心系鄉親,帶貧致富,助力廣東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他們是「2020年廣東十大傑出高素質農民」。
  • 與億萬鄉親喜迎全面小康——寫在《農民日報》創刊40周年之際
    與億萬鄉親喜迎全面小康今年,農民日報40歲了!40年來,守初心,擔使命。△1983年7月26日,《中國農民報》二版刊發報導《化肥追蹤記》幾十年追求小康路上,中國農民經歷了從「吃飽飯」到「有錢花」再到「追求全面小康」的過程。幫農民致富,促農民增收,是農民日報另一鮮明的特色。
  • 濟寧小夥回鄉創業種櫻桃 帶領鄉親共奔致富路
    供你上學就是為了讓你當農民的?」家人的強烈反對並沒有改變張亞締的選擇,認定了黃土地裡也能長出金疙瘩的他,拿出全部積蓄在村西頭承包了200畝地種櫻桃。都說「櫻桃好吃樹難栽」,張亞締這個學習機械化的門外漢卻不懼困難、從零開始,上網課、找專家、勤培訓、請顧問、跑市場,很快他就從門外漢變成了行家裡手。
  • 帶領鄉親主打生態牌 走鄉村振興路
    25年來,從1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到11個村的聯合黨總支書記,在他的帶領下,鄉親們的日子逐漸紅火起來。如今,在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的感召下,郭建仁又開始鎖定休閒觀光農業、特色鄉村旅遊和健康養老等新興業態,積極探索如何圍繞現代農業招商引資,以新型產業帶動農民增收。「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幾天,郭建仁一直忙著陪客商就新項目進行選址、商討土地流轉工作。
  • 打造新型產業模式,村支書帶領全村人們走上小康路
    「共飲一河水、同耕一片田、合唱一臺戲、攜手奔小康」,這是今日張堡塬村幸福生活的生動寫照。張堡塬村,曾是西吉縣馬蓮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2014年7月,張堡塬村黨支部書記、致富帶頭人蘇相鋒拿出自己多年創業的積蓄,註冊成立了寧夏向豐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帶領鄉親們走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掀開了地方經濟發展新篇章。「不能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就算不上一名合格的村幹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現代青年農場主」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她大學畢業後,主動來到農村創業;她養殖的小龍蝦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她種出的「稻蝦米」以良好的口碑獲得了客戶青睞;她用學到的知識技術幫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她開啟網店銷售,在今年疫情期間實現了穩定的營銷……近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來到蘆溪村,見證了趙九梅和她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型農場。
  • 共奔小康!這張千裡扶貧成績單,很金華!
    2018年,新一輪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拉開大幕,我市與阿壩州、南充市、樂山市結對。金華十地「二對一」結對幫扶汶川、理縣、儀隴三縣及嘉陵、金口河兩區。 三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以強烈的政治擔當、深厚的兄弟感情、務實的合作精神,堅持真心實意付出、真金白銀投入、真抓實幹攻堅,著力推進產業扶貧、技能扶貧、消費扶貧等,幫助四川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2019年4月,與我市結對的四川5個縣(區)全部提前脫貧摘帽,對口地區累計512個村5萬餘戶17萬餘名貧困人員退出貧困序列。
  • 稅收「帳本」裡的「小康密碼」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近年來,遂昌稅務部門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通過政策扶持、結對幫扶等方式,助力昔日鄉村美麗「蝶變」,以「稅力量」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添磚加瓦」。多年來,張根土與妻子堅持古法放養中蜂,走上了致富路。今年,他又藉助網絡平臺,在懸崖上直播賣蜂蜜,帶領著全縣近300戶蜂農共同增收。
  • 佟福興:勇當行業領頭雁 共奔致富小康路
    說起食用菌,綠康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始人佟福興侃侃而談。走進由佟福興管理的菇棚,一排排菌棒像一個個等待檢閱的士兵,碼放得整整齊齊。「感謝服務隊大力支持,讓我更有勁頭和能力帶動群眾致富。」面對鏡頭,膚色黝黑的佟福興激動不已地說道。「佟福興愛鑽研肯吃苦,甚至能自主研發新品種,發揮好他的『領頭雁』作用,有能力帶領更多群眾致富。」
  • 蓬溪縣殘疾人杜炳乾:自立自強當「明星」 帶領鄉親奔小康
    蓬溪縣殘疾人杜炳乾:自立自強當「明星」 帶領鄉親奔小康 新聞來源:遂寧新聞網
  • 賀燕昌:發展鄉村旅遊 帶領鄉親致富
    賀燕昌:發展鄉村旅遊 帶領鄉親致富 2020-12-08 11:12:54   來源:安慶新聞網
  • 「昌農牌」大坡胡椒打好組合拳帶領農戶共奔小康路
    近年來,東昌農場公司聯合大坡鎮委鎮政府,將胡椒作為該鎮發展農村經濟的主產業之一,並全面推動胡椒產業發展計劃,積極推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其從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轉型升級,樹立了一批胡椒良好生產規範示範點,帶領脫貧戶發展胡椒產業,幫助貧農戶就業增收。同時,將「昌農」牌胡椒打造成拳頭產品,在全國各地開花。
  •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作為受惠於黨的扶貧政策,從靠零散打工謀生的貧困戶轉變成固定資產達百萬的合作社創始人的他,不僅是鄉親們的貼心人,也是勤勞致富的榜樣。他帶領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也贏得了群眾的心。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自己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們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只有幫更多的人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才算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才能表達自己對黨的感恩之心。讓大家一起致富是我最大的目標,這樣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身份,才能配得上做一名人大代表。」
  • 村支書墊支百萬家產助修路 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
    圖片來源:廣西文明網 把「路」當路子,這是伍錫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走的第一步,他組織挨家挨戶發動村民籌集資金、投工投勞修建進村道路,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點燃了鄉親們的熱情。任職前,他有5輛大卡車,3臺挖掘機,兩個加工廠,為了修通修好村裡與外界聯繫的道路,他先後賣掉了自己的5輛卡車,1臺挖掘機,加工廠也丟在一旁,無暇顧及。
  • 「地評線」齊魯漫評:中國農民豐收節,讓農民在「C位」享受豐收喜悅
    各地要在此前兩年農民豐收節成功舉辦的基礎上,堅持以小康為「主題」、以農民為「主角」、以農村為「主場」,以因地制宜、開放創新、節儉熱烈為原則,讓農民在「C 位」享受豐收喜悅,真正將農民豐收節辦出特色、辦出成效、辦到農民群眾心坎上。堅持以小康為「主題」,充分展示脫貧攻堅成就,凝聚共奔小康合力。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 零陵:昔日貧困戶 帶領鄉親奔小康
    今日永州訊(通訊員 胡國際)走進零陵區接履橋街道冶木塘村種植專業合作社,鄉親們在忙碌的採摘蔬菜,打包、裝箱,一派繁忙的景象。「以前我們也不知道做什麼,在外打打零工,自從村裡有了合作社,我們工作穩定多了,每月收入有3000多元,太感謝合作社的老闆了。」
  • 烏蘇里船歌新唱(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經過長期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們就要取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勝利。這是不屈不撓、長期奮鬥的果實,更是啟航新徵程、揚帆再出發的動員。」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在黨和政府支持下,種植、養殖、旅遊多業並舉,走上多元化發展新路,黑龍江省赫哲族群眾已全面脫貧,很多人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總書記關心赫哲人,共產黨跟赫哲人就是親!」即興唱完一段新改編的伊瑪堪,吳桂鳳意猶未盡,「這些年的變化唱不盡,現在鄉親們的生活,比歌裡唱的更美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政府領著奔小康,咱農民趕上了好時代!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政府領著奔小康,咱農民趕上了好時代!老陶邊說邊拿出手機,打開一個微信群,繼續說:「有啥新的種田技術,政府都第一時間進行普及,縣農委還建了微信群,大家可以在群裡探討、交流經驗,培訓的老師也在群裡,請教起來很方便。平時有啥問題,就給鄉裡的農機技術員打電話,他們上門指導。這些在過去想都不敢想,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真好,服務也好!」
  • 【我們的小康】海南: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如春風化雨,洋溢在我們村民的幸福生活裡,為我們博後村幹部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注入強大動力。領袖的厚愛,溫暖億萬農民的心窩,也從這裡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幾年來,博後村兩委班子,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團結帶領全村3600多名黎族鄉親,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博後村走上了一條全面小康的發展之路。節日的博後村,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
  • 做好「領頭雁」 帶領鄉親一起富
    做好「領頭雁」帶領鄉親一起富省人大代表劉準幫扶了西渡鎮7個村208戶661個貧困人口在他眼中一人致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共同富才是他最大的夢想。2010年,劉準帶頭創建了衡陽縣富農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現代農業為主線,以產業扶貧為主題,通過合作社、貧困戶、村集體三方資源整合、共建共享,形成村委會搭臺、合作社唱戲、貧困戶受益的可複製、可推廣的產業扶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