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現代青年農場主」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2020-12-19 合肥網

  在巢湖市黃麓鎮蘆溪村,提起90後的女農場主趙九梅,是無人不曉。她大學畢業後,主動來到農村創業;她養殖的小龍蝦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她種出的「稻蝦米」以良好的口碑獲得了客戶青睞;她用學到的知識技術幫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她開啟網店銷售,在今年疫情期間實現了穩定的營銷……近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來到蘆溪村,見證了趙九梅和她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型農場。水田中綠油油的秧苗正積蓄著力量等待秋的收穫,小龍蝦在水草間自由玩耍,各種瓜果蔬菜也在旺盛地生長……不過,趙九梅並沒有滿足,在她的心裡,未來農場的工人們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工作,只需要一邊喝著茶或咖啡,一邊用手機、電腦完成各種作業。

  鄉村生活辛苦卻不選擇逃離

  她一直為做一個新型農民而做足功課

  趙九梅出生在皖北阜陽臨泉的一個小村莊,「爸媽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我骨子裡和農業、農村有著特殊的情感。」趙九梅告訴記者,在她小的時候,如果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或是受到了什麼委屈,只要跑到田野裡、莊稼堆裡,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一切煩惱就都忘記了。不過,看似美好的田園生活並沒有給辛苦務農的老百姓帶來太多的福利,甚至有些家庭連吃飽穿暖都比較難。在趙九梅的印象中,她的家庭由於比較貧困,政府很長時間都在進行貧困救助。

  有什麼辦法能讓農村的生活更好一點,讓爸媽不再那麼勞累?正在上高中那會兒,趙九梅被老師課堂上提到的美國農業深深吸引住了,「老師說,美國的農業很發達,全部機械化,一個人可以種植幾千上萬畝農田,而且產量、品質都高。我當時就想,將來做一個新型農民,用知識和技術改變中國的農業,讓更多農民都富裕起來。」

  高考後,趙九梅如願進入了安徽農業大學的農學專業,並以優異的成績從100多名學員中脫穎而出,入圍「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試驗班」。在新的班級裡,趙九梅的視野更開闊了,「課程既有植物生理學、遺傳學、農業生態學等基礎課程,又有農業植物病理學、土壤營養與肥料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等農業生產技術課程,同時還包括農場與合作社經營管理、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等綜合類課程。」通過學習,趙九梅不但儲備了新型農場主可能面臨的技術和經營方面的基礎知識,還對農業和農村有了更深刻認識,也更加堅定了她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信心。

  創業時被曬黑到反光

  男友說她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好姑娘

  在農場主試驗班的日子裡,趙九梅除了學到各種綜合知識,最大的收穫應該是獲得了創業的啟發。「之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參觀了許多農業項目和基地。其中,宣城的一家山羊生態養殖合作社給我的啟發最大。」趙九梅告訴記者,這家養殖基地是在一個背山靠水、生態環境特別好的地方,農場主通過生態養殖使羊肉的價格翻倍而且供不應求,實現了生態循環和商業利潤的雙豐收。

  「我之前曾帶隊到巢湖市黃麓鎮蘆溪村的巽風湖生態農業園進行為期一年創業孵化,那裡的生態環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趙九梅的眼中,這個農業園毗鄰巢湖,邊上就是美麗的蘆溪溼地,隨處可見各種水鳥……「簡直就是我理想中的花園式未來農場的雛形。」

  經過多方調研論證,趙九梅和一起創業的小夥伴認為在這裡做稻蝦綜合種養項目最好。「這裡是傳統的稻米產區,當地農民種植經驗非常成熟,且河網分布較密集,土地也肥沃,擁有稻蝦綜合種養的天然優勢條件。」

  據趙九梅介紹,稻蝦綜合種養是一種綠色種植和生態養殖模式,即利用龍蝦的雜食性和生活習性為水稻除蟲、除草、施肥、刺激水稻生長,同時天然的生態系統又為龍蝦提供了良好的覓食、棲息、活動、生長環境,蝦稻生長兩不誤,和諧共生互相促進。

  雖然信心滿滿,但「面朝黃土背朝天」並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改變的,趙九梅和她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很快就體驗到了創業的艱辛。凌晨兩三點起床,做龍蝦收購前的準備。然後吃早飯,到田間巡查,和工人一起幹活。吃完中飯,利用有限的時候打個盹(由於稻米種植養護需要,有時連午睡也沒有,需要頂著大太陽幹活),再繼續下地幹活。到了晚間,需要總結整理這一天的工作(包括銷售龍蝦結算等經營業務等),並準備第二天的工作計劃。「特別是農忙的季節,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超過5小時。」趙九梅告訴記者,自從開始正式創業,她似乎就成了連軸轉的陀螺,一刻都不能停止。「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黑得反光了。最開始是曬蛻皮,蛻了皮之後就自帶『美黑』效果。」但一想到男朋友給自己打氣的話——「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好姑娘」,趙九梅又再次元氣滿滿復活。

  遭遇一連串滑鐵盧

  她咬牙說再堅持一下最後竟然成功了

  創業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趙九梅最初的龍蝦養殖由於只惦記著養大蝦賣高價,忽略了龍蝦最佳上市時間,最終不但價格遭遇滑鐵盧,還趕上了龍蝦的「五月瘟」(龍蝦生病,死了一大半)。趙九梅簡單計算了一下,蝦田裡的水稻畝產能達到1200斤左右,而且賣相很好,加工成稻蝦生態米,即便是定價6元1斤,也能掙400多萬元,完全撐得起龍蝦的損失。

  現實再次給趙九梅一記重拳,由於銷路不暢,最終這批稻米只賣出一小部分,剩下的由於擔心過期變質等問題,只得以普通大米價格賣給米廠——第一次創業失敗了。除了經濟上的打擊,最直接的衝擊是原先的四人大學生團隊瀕臨解體。

  趙九梅決定:我要為自己的田園生活夢再堅持一下!在總結失敗教訓的同時,虛心向當地老百姓請教水稻種植和龍蝦養殖經驗,再經過自己的摸索,終於掌握了稻蝦共養的關鍵技術。為了獲得較早的上市時間,趙九梅著重攻堅龍蝦過冬環節的餵養,在安農大老師的指導下,研發了冬季發酵飼料,使龍蝦冬季也能生長,並嚴格控制龍蝦捕撈時間,錯峰「蝦瘟病」多發和龍蝦集中上市時節。

  在生態稻米的經銷上,趙九梅請安農大的老師幫忙精選了賣相好、口感好、產量高的水稻品種,不但保證了自家稻蝦生態米的高品質,也漸漸打出了品牌。與此同時,趙九梅還打造了網店,把自家的產品放在線上售賣。「今年疫情期間,我們的稻蝦米、小龍蝦、土雞蛋等農產品的線上銷售一直很穩定。」

  4年後新型農場有模有樣

  她還領著100多位鄉親脫貧致富了

  時光如梭,趙九梅已經在自己的創業路上摸爬滾打了4年。在打理自己新型農場的同時,趙九梅也做著另一件有意義的事——帶動周邊農民脫貧致富,讓更多的新時代青年紮根基層、投身農業。

  據統計,趙九梅所在的公司從創業之初便和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委、團省委開展戰略合作,將農業園作為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不但承接了15位在校大學生創業孵化,還接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500多人次。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下,周邊100多個農民在她的帶領下脫貧致富,其中女性村民約70人。

  「當然,這距離我的目標還很遠,我會帶著我的團隊繼續努力,繼續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趙九梅說。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 文/攝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
    央廣網銀川7月27日消息(記者郭長江 費磊)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文化小康助力脫貧富民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從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到文化大院,從村民示範性文化室到民間文藝團隊,寧夏從各個層面完善公共服務體系,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27日推出《黃土地上「文化莊稼」正繁茂》。在寧夏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活躍著一支農民合唱團。目前合唱團成員有80多人,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瓜果飄香富農家 「喊叫水」人不喊水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瓜果飄香富農家 「喊叫水」人不喊水繼續來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報導。近年來,寧夏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扶貧工程,不僅讓全鄉貧困村今年全部脫貧銷號,也讓喊叫水人走出了一條生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寧夏中寧縣喊叫水鄉賀家口子村管水員:馬天志,你趕緊接水,淌水40分鐘。寧夏中寧縣喊叫水鄉賀家口子村村民 馬天志: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清水河縣:大棚裡種出甜蜜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清水河縣:大棚裡種出甜蜜新生活 2020-07-06 2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人間煙火氣 最暖百姓心
    求是記者張芯蕊 攝不要小看這一道道小小廣味美食,在它門的背後,藏著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一筆筆精細的「脫貧帳」,承載著這裡一個又一個貧困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鄉村振興,人才是魂。人才匱乏,一直是影響和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大瓶頸。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德勝村:「土莊子」換新顏,小康路上「得勝」歸
    「總書記親自為鄉親們致富奔小康出主意想辦法,讓我回鄉創業備受鼓舞,現在就想著通過自己的奮鬥,為家鄉貢獻一份力量。」徐海成的二女兒徐亞茹對記者說。「這裡的環境太漂亮啦,我們要多住幾天。」 來自北京的遊客姚武彬對德勝村的美景讚不絕口。德勝村依託秀美宜居的環境,發展民宿旅遊,吸引了很多來自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遊客。「我以前也沒發現我這麼愛笑,是記者來的多了,總讓我說幾句,我一張嘴就想笑,一笑就停不下來。」孫貴英一邊說,一邊招呼我們進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特產觸網 咱農家樂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土特產觸網 咱農家樂和 2020-09-14 0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港口區:「飛地經濟」發展新模式 助力群眾走...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港口區:「飛地經濟」發展新模式 助力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 2020-08-13 17:5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佛山裡水北沙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nbsp&nbsp&nbsp&nbsp17歲,她承包了村裡的100多畝魚塘,經多年努力率先致富;35歲,她放棄舒適的經商生活,帶領村民開發集體土地、改造綜合市場,帶領村民發家致富。如今,她擁有自己的珍珠養殖基地,開了珍珠文化館,在南海商業版圖上有了一席之地。
  • 2020年全省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開班
    12月5日上午,2020年全省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在安徽農業大學開班,全省468名學員將接受為期兩年的培訓。本次培訓班由省農業農村廳、省婦聯主辦,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生物工程學校承辦。楊增權指出,在今年這樣一個特殊年份、特殊時期,繼續舉辦全省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班,充分表明了省農業農村廳推進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的決心和信心。首次開設現代青年農場主巾幗班,充分體現了對農業農村系統婦女就業創業的高度重視。充分肯定了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工作在培訓質量、培訓方式、培訓保障等方面取得成績。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梅:脫貧致富...
    8月28日,伽師縣英買裡鄉拉依力克村村民賽米·吾斯曼樂呵呵地說,「新梅已成為我們脫貧致富的『金果果』。」  像賽米一樣,喀什地區許多貧困戶通過發展新梅產業實現了脫貧,目前,僅伽師縣就已銷售新梅超6萬噸。如今,新梅產業不僅已成為喀什地區農民脫貧致富、走向小康的助推器,也成了當地一張亮麗名片。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興城大寨鄉賁家村:真抓實幹解民憂 脫貧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興城市大寨鄉賁家村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帶領村民苦幹實幹,譜寫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篇章水有了,路通了,如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成了村兩委班子心中的頭等大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金羊網  作者:趙映光、王漫琪、張送稔  2020-07-23 揭西縣是如何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 遼寧四年培養現代青年農場主千餘名
    日前,遼寧省青年農場主跟蹤服務暨產業扶貧培訓班召開,據了解,4 年來,我省培養現代青年農場主 1000 多名,這些 " 農場主 " 年產值平均 300 多萬元,平均帶動貧困戶 60 餘人。青年農場主培養是我省 2015 年起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框架下啟動的項目,旨在培養一批在推動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能發揮重要作用的人才。經過幾年實施,已探索形成了成熟的培養模式。近年來,我省通過召開報告會、匯報會等方式給青年農場主提供交流平臺。
  • 【榜樣】趙九梅:從農村來,回農村去的青年農場主
    一切按部就班,直到大二下學期時,她看到「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試驗班」招募第三屆學員。她了解到,現代青年農場主實驗班是安徽農業大學、共青團安徽省委員會、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開設的,致力於共同培養「有知識、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現代新型青年農民和農業經營者。「這不正是我想要的嗎?」趙九梅果斷報名了。  經過層層選撥後,趙九梅成為了實驗班第三屆學員。
  • 「烏蘇里船歌」唱出新故事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親切看望生活在這裡的赫哲族群眾,總書記對赫哲族奔小康的殷殷囑託,當地幹部群眾牢記在心。4年過去,這個民族寫就了屬於自己的小康故事。守著這十幾平方米的小店,雖無大富大貴,但能自給自足,對孫鳳華來說,這就是她最嚮往的小康。畢竟,這種平靜的生活,在以前她想都不敢想。「以前咱們靠捕魚為生。」孫鳳華回憶,漁民看天吃飯,又累又髒,收入也不穩定。直到在政府的幫扶下轉產,夫妻倆選擇開一家店,製作赫哲族傳統特色工藝品——魚皮畫。清白之藝,唯道守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報告文學】陳曉明:楊河小鎮
    小康承載初心、小康屬於人民;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秦州大地一派火熱的攻堅場面,廣大幹部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正在全力以赴、衝刺勝利的終點。從今日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主題報告文學專欄,連續刊發我市30餘位作家從基層帶來的脫貧故事,展現人們身邊和眼中的變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第一書記張冬冬:「戰馬加鞭」奔小康
    新華網貴陽7月29日電(盧志佳)初到「戰馬村」,張冬冬給鄉親們的錯覺是——村裡來了個「收雞蛋的」。戰馬村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茶馬鎮西南面的一處山坳間。據當地人介紹,戰馬村原來叫「戰馬田」,明清時期因草木茂盛,專門飼養「安南戰馬」而得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山西大同雲州區:小黃花做成大產業
    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曾是國家「燕山、太行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縣,貧困人口32000多人,近些年,當地靠著發展黃花產業帶領百姓逐步脫貧。今天《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報導,我們就走進大同市雲州區看一看。2012年,老唐和鄉親們的生活迎來了轉機,雲州區把黃花作為「一縣一業」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對黃花種植戶每畝每年補貼500元,集全區之力發展黃花產業。
  •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作為受惠於黨的扶貧政策,從靠零散打工謀生的貧困戶轉變成固定資產達百萬的合作社創始人的他,不僅是鄉親們的貼心人,也是勤勞致富的榜樣。他帶領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也贏得了群眾的心。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自己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們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只有幫更多的人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才算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才能表達自己對黨的感恩之心。讓大家一起致富是我最大的目標,這樣才能對得起共產黨員身份,才能配得上做一名人大代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腳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金書記來了以後,不僅村『兩委』班子強了、村莊變美了,還帶領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路。鄉親們致富的路子寬了,日子越過越紅火。金書記把群眾當親人,大事小事都放心上,是我們的貼心人。」在精河縣茫丁鄉北地中村,提起第一書記金德木,村民都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