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巢湖市黃麓鎮蘆溪村,提起90後的女農場主趙九梅,是無人不曉。她大學畢業後,主動來到農村創業;她養殖的小龍蝦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她種出的「稻蝦米」以良好的口碑獲得了客戶青睞;她用學到的知識技術幫鄉親們一起脫貧致富;她開啟網店銷售,在今年疫情期間實現了穩定的營銷……近日,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來到蘆溪村,見證了趙九梅和她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型農場。水田中綠油油的秧苗正積蓄著力量等待秋的收穫,小龍蝦在水草間自由玩耍,各種瓜果蔬菜也在旺盛地生長……不過,趙九梅並沒有滿足,在她的心裡,未來農場的工人們不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工作,只需要一邊喝著茶或咖啡,一邊用手機、電腦完成各種作業。
鄉村生活辛苦卻不選擇逃離
她一直為做一個新型農民而做足功課
趙九梅出生在皖北阜陽臨泉的一個小村莊,「爸媽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我骨子裡和農業、農村有著特殊的情感。」趙九梅告訴記者,在她小的時候,如果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或是受到了什麼委屈,只要跑到田野裡、莊稼堆裡,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氣,一切煩惱就都忘記了。不過,看似美好的田園生活並沒有給辛苦務農的老百姓帶來太多的福利,甚至有些家庭連吃飽穿暖都比較難。在趙九梅的印象中,她的家庭由於比較貧困,政府很長時間都在進行貧困救助。
有什麼辦法能讓農村的生活更好一點,讓爸媽不再那麼勞累?正在上高中那會兒,趙九梅被老師課堂上提到的美國農業深深吸引住了,「老師說,美國的農業很發達,全部機械化,一個人可以種植幾千上萬畝農田,而且產量、品質都高。我當時就想,將來做一個新型農民,用知識和技術改變中國的農業,讓更多農民都富裕起來。」
高考後,趙九梅如願進入了安徽農業大學的農學專業,並以優異的成績從100多名學員中脫穎而出,入圍「現代青年農場主創新創業試驗班」。在新的班級裡,趙九梅的視野更開闊了,「課程既有植物生理學、遺傳學、農業生態學等基礎課程,又有農業植物病理學、土壤營養與肥料學、作物栽培與耕作學等農業生產技術課程,同時還包括農場與合作社經營管理、會計學、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學等綜合類課程。」通過學習,趙九梅不但儲備了新型農場主可能面臨的技術和經營方面的基礎知識,還對農業和農村有了更深刻認識,也更加堅定了她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信心。
創業時被曬黑到反光
男友說她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好姑娘
在農場主試驗班的日子裡,趙九梅除了學到各種綜合知識,最大的收穫應該是獲得了創業的啟發。「之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參觀了許多農業項目和基地。其中,宣城的一家山羊生態養殖合作社給我的啟發最大。」趙九梅告訴記者,這家養殖基地是在一個背山靠水、生態環境特別好的地方,農場主通過生態養殖使羊肉的價格翻倍而且供不應求,實現了生態循環和商業利潤的雙豐收。
「我之前曾帶隊到巢湖市黃麓鎮蘆溪村的巽風湖生態農業園進行為期一年創業孵化,那裡的生態環境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趙九梅的眼中,這個農業園毗鄰巢湖,邊上就是美麗的蘆溪溼地,隨處可見各種水鳥……「簡直就是我理想中的花園式未來農場的雛形。」
經過多方調研論證,趙九梅和一起創業的小夥伴認為在這裡做稻蝦綜合種養項目最好。「這裡是傳統的稻米產區,當地農民種植經驗非常成熟,且河網分布較密集,土地也肥沃,擁有稻蝦綜合種養的天然優勢條件。」
據趙九梅介紹,稻蝦綜合種養是一種綠色種植和生態養殖模式,即利用龍蝦的雜食性和生活習性為水稻除蟲、除草、施肥、刺激水稻生長,同時天然的生態系統又為龍蝦提供了良好的覓食、棲息、活動、生長環境,蝦稻生長兩不誤,和諧共生互相促進。
雖然信心滿滿,但「面朝黃土背朝天」並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改變的,趙九梅和她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很快就體驗到了創業的艱辛。凌晨兩三點起床,做龍蝦收購前的準備。然後吃早飯,到田間巡查,和工人一起幹活。吃完中飯,利用有限的時候打個盹(由於稻米種植養護需要,有時連午睡也沒有,需要頂著大太陽幹活),再繼續下地幹活。到了晚間,需要總結整理這一天的工作(包括銷售龍蝦結算等經營業務等),並準備第二天的工作計劃。「特別是農忙的季節,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超過5小時。」趙九梅告訴記者,自從開始正式創業,她似乎就成了連軸轉的陀螺,一刻都不能停止。「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黑得反光了。最開始是曬蛻皮,蛻了皮之後就自帶『美黑』效果。」但一想到男朋友給自己打氣的話——「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的好姑娘」,趙九梅又再次元氣滿滿復活。
遭遇一連串滑鐵盧
她咬牙說再堅持一下最後竟然成功了
創業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趙九梅最初的龍蝦養殖由於只惦記著養大蝦賣高價,忽略了龍蝦最佳上市時間,最終不但價格遭遇滑鐵盧,還趕上了龍蝦的「五月瘟」(龍蝦生病,死了一大半)。趙九梅簡單計算了一下,蝦田裡的水稻畝產能達到1200斤左右,而且賣相很好,加工成稻蝦生態米,即便是定價6元1斤,也能掙400多萬元,完全撐得起龍蝦的損失。
現實再次給趙九梅一記重拳,由於銷路不暢,最終這批稻米只賣出一小部分,剩下的由於擔心過期變質等問題,只得以普通大米價格賣給米廠——第一次創業失敗了。除了經濟上的打擊,最直接的衝擊是原先的四人大學生團隊瀕臨解體。
趙九梅決定:我要為自己的田園生活夢再堅持一下!在總結失敗教訓的同時,虛心向當地老百姓請教水稻種植和龍蝦養殖經驗,再經過自己的摸索,終於掌握了稻蝦共養的關鍵技術。為了獲得較早的上市時間,趙九梅著重攻堅龍蝦過冬環節的餵養,在安農大老師的指導下,研發了冬季發酵飼料,使龍蝦冬季也能生長,並嚴格控制龍蝦捕撈時間,錯峰「蝦瘟病」多發和龍蝦集中上市時節。
在生態稻米的經銷上,趙九梅請安農大的老師幫忙精選了賣相好、口感好、產量高的水稻品種,不但保證了自家稻蝦生態米的高品質,也漸漸打出了品牌。與此同時,趙九梅還打造了網店,把自家的產品放在線上售賣。「今年疫情期間,我們的稻蝦米、小龍蝦、土雞蛋等農產品的線上銷售一直很穩定。」
4年後新型農場有模有樣
她還領著100多位鄉親脫貧致富了
時光如梭,趙九梅已經在自己的創業路上摸爬滾打了4年。在打理自己新型農場的同時,趙九梅也做著另一件有意義的事——帶動周邊農民脫貧致富,讓更多的新時代青年紮根基層、投身農業。
據統計,趙九梅所在的公司從創業之初便和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委、團省委開展戰略合作,將農業園作為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不但承接了15位在校大學生創業孵化,還接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500多人次。在「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下,周邊100多個農民在她的帶領下脫貧致富,其中女性村民約70人。
「當然,這距離我的目標還很遠,我會帶著我的團隊繼續努力,繼續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趙九梅說。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姜志遠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