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17日訊「賣完了,櫻桃地裡現在也就撿撿漏了。」張亞締在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彭莊村經營著200多畝的櫻桃園,剛進六月,近30萬斤的櫻桃就已銷售一空。「咱施肥只用有機肥、菌肥、農家肥,除蟲只用太陽能滅蟲燈,櫻桃生長自然無公害,味道特別好。今年我們平均批發價格是每斤15塊錢,純利潤已經達到了200萬元。」張亞締說。
毅然決定回鄉創業 拿出全部積蓄種櫻桃
今年37歲的張亞締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外工作,大學生、工作好、收入穩定的他一直是父母的驕傲,對於他選擇回鄉創業,家人是一百個不同意。「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幹,非得回來種地?供你上學就是為了讓你當農民的?」家人的強烈反對並沒有改變張亞締的選擇,認定了黃土地裡也能長出金疙瘩的他,拿出全部積蓄在村西頭承包了200畝地種櫻桃。
都說「櫻桃好吃樹難栽」,張亞締這個學習機械化的門外漢卻不懼困難、從零開始,上網課、找專家、勤培訓、請顧問、跑市場,很快他就從門外漢變成了行家裡手。
能不能吃好櫻桃這碗飯,最終要靠市場說了算。「一樣種櫻桃,人家憑啥買我這個新園子的?」張亞締站在顧客的角度換位思考,快速確定了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智能化的種植模式,生態有機健康的種植理念,生態採摘、市場批發與網絡銷售三合一的銷售模式。準確的定位、超前的思維讓基地建設的前兩年可謂是順風順水,眼見著來年夏天就可以結果見效益,卻在2015年冬季的一場幾十年不遇的大雪後,櫻桃樹死亡過半,兩年的心血、近百萬元的投資眼看著打了水漂。
用工優先考慮貧困戶 讓創業夢想更有價
開弓沒有回頭箭。在之後的5年時間裡張亞締再一次從零開始,先後投資400多萬元,進行移栽新樹、改良品種、悉心照料凍傷的「病號櫻桃樹」;在園區內投資建設了15噸冷庫遇冷車間、人工分揀車間、自動選果機車間等標準化車間,及時將櫻桃進行標準化、規模化分類、裝箱、儲存等全方位產業化加工儲存銷售設施,大大提升了櫻桃的產業價值鏈。
後來,憑藉著優良的品質和規模化的產品,張亞締的櫻桃園被「順豐豐巢商城」「每日優鮮」選定為直採基地,通過順豐快遞發往全國各地。單日最大包裝發貨3150單,7日內累計供貨近2萬單,總量超過6萬斤,佔同時期省內供貨量的三分之一,也是單基地供貨量最大的園區。其餘果品也銷售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成為多家高端超市的採購基地。
櫻桃園不僅實現了張亞締的創業夢,也為當地村民就近務工提供了條件。如今常年在基地裡打工負責採摘園日常管理的附近村民就有20餘人,這些都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修枝、摘果都是做慣的農活,沒尋思一個月還能掙兩千塊錢。」正在果園修枝的張慶賢是村裡的精準扶貧戶,說起來這份家門口的工作高興地合不攏嘴。「果園最忙的時候得有60多個人在這裡摘果、包裝,像我這樣的精準扶貧戶也得有4、5個。」
「一人富不算富,帶動更多人脫貧才讓我的創業夢想更有價值。」致富不忘鄉親的張亞締不僅在用工上優先考慮貧困戶,更多次對他們進行技術培訓,幫助他們掌握管理技術,提高就業技能,為精準扶貧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實現了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