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林海生 陳驍鵬 通訊員 王錠銓
惠州的冬天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引來大批候鳥到此過冬。據不完全統計,惠州全市現有鳥類317種,西湖鳥島上就有307種,總數已經超過10000多隻。每年9月底到次年4月,早晚6點,惠州西湖都有一道壯麗景觀:上萬餘只鳥盤旋飛舞於西湖鳥島上空,清脆響亮的鳥叫聲響徹湖區,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惠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在近年的調查中還發現不少有趣的現象:蒼鷺本為候鳥,如今卻成了西湖鳥島上的留鳥;常年身居深山的赤紅山椒鳥也常在西湖現身。更加難得的是,鳥島位於惠州市中心,這在全國範圍內十分罕見。
惠州市人大常委會最近對外發布公告,《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條例》(下簡稱「條例」)將於2020年3月1日起施行。條例中明確提出,將白鷺、灰鷺等野生動物納入風景資源保護名錄,這意味著西湖鳥島上的鳥類,將受到法規的保護!
景觀:湖面之上百鳥飛
現下正值冬季,行舟於西湖,碧水泛起漣漪,兩旁鬱鬱蔥蔥的樹上,能看到鳥兒們或站在枝頭上「打盹」,或盤旋在空中,或在湖面上嬉戲打鬧。
待到日落時分,西湖上又是一番盛景,鳥兒們從東江覓食歸來,成群地在空中上下翱翔,伴著西湖的山光水色,時常給遊客「如在畫中」的錯覺。
惠州西湖為何吸引來這麼多的鳥?原惠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曾花9年時間專門研究惠州鳥類,曾編寫過《惠州野生鳥類》一書的教授級高工周紀剛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惠州西湖風景區氣候適宜,樹木茂密,湖水面積大,水中魚蝦資源也比較豐富,是鳥類覓食、棲息和繁殖的理想場所。
奇事:候鳥留下變留鳥
據惠州西湖風景區管理處不完全統計,目前鳥島上有300餘種鳥類,總數已經超過10000多隻,其中包括常見的候鳥鸕鷀。
「鸕鷀冬季在惠州過冬,次年3月後陸續離開,飛往北方繁衍後代,它們對環境的要求極高,故又被稱作生態指示鳥,數量的多少預示著環境的好壞。」 周紀剛說,近些年遷徙到惠州西湖的鸕鷀越來越多,目前已達到200多隻。
惠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近年來的調查中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蒼鷺本為候鳥,每年9月初會從北方遷往南方過冬,但現在卻有不少蒼鷺寒冬過後,仍繼續留在西湖,成為留鳥。
另外,一般來說,赤紅山椒鳥常年身居深山,而近年來,西湖鳥島上也可見其身影。「這說明了西湖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受越來越多的鳥類喜愛。」周紀剛說。
成因:湖底淤泥砌成島
鳥兒大多數棲息在遠離城市及工業等生態環境優美之地,像惠州這般在城市中心有這麼大的「鳥的天堂」,周紀剛說,這種景象在全國範圍內都很罕見。
但西湖鳥島並非一直都有,是後來形成的。惠州處在東江之濱、西湖之畔,歷來農耕發達,因此不少鳥兒會來此覓食,但不會在此棲息。
在惠州西湖邊生活了數十年的老畫家黃澄欽回憶,大約在20多年前,惠州開展市政工程建設,清理西湖中的淤泥時,因工期比較緊,挖出的淤泥沒來得及運走,堆在湖中形成了小島。沒想到後來淤泥上滋生出不少植物,意外引來眾多鳥類棲息其上。惠州市有關部門見狀,不再運走淤泥,而有意識堆砌島嶼,並將之綠化好。此後,鳥群帶鳥群,有更多的鳥兒前來栖息,逐漸形成了現在的鳥島。
保護:專為鳥類設圍欄
若要觀看百鳥飛翔的景觀,最佳觀景點在西湖豐渚園。登上豐渚園暢遠樓,能望見湖上的小島,島上樹木枝葉上都蒙著一層白茫茫的「霧紗」。
周紀剛介紹,那是鳥的糞便。鳥糞是天然的肥料,但因島上的鳥太多,不少樹木因土壤太過肥沃而枯死了!
鳥兒站立在枝頭,湖水與其相映,宛如一幅畫卷 王錠銓 攝
為防止鳥群過於集中,惠州相關部門經過三次人為調整。現在西湖上劃出了4個鳥島,專為鳥兒提供棲息地。鳥島邊上設置有繩索式的圍欄,利於鳥類站立。鳥島周邊還設置有中英文觀鳥提示牌。
每當到了鷺鳥繁殖期,景區工作人員還會提醒遊客,觀鳥時不要過於靠近鳥島或高聲喧譁,也不要餵食,更不能爬上鳥島驚擾小鳥。
【文脈探源】
蘇東坡曾寫詩 號召保護鳥類
千百年來,蘇東坡、唐庚等大大小小几百位文豪來到過惠州,他們源源不斷地將中原文化帶到了嶺南,使惠州成為嶺南地區一個重要的文化接納地。「惠州存在一條清晰明朗的傳承文脈。」黃澄欽說,這條文脈不單單指的是文學,而是包含意識形態等多種內容。
提起惠州西湖,大家就會想到北宋文豪蘇東坡。但不為人知的是,蘇東坡也是惠州生態保護的代表人物。據史料記載,蘇東坡極愛到西湖遊玩,當時白鷺是農戶餐桌上的美味,遭到過分獵殺。他在遊玩西湖時很少能看到鳥,這令他感覺非常遺憾,留下了「何當禁畢弋,看引雪衣兒」的嘆息。「雪衣兒」指的就是白鷺。他通過詩詞告誡農戶,再勿隨意獵殺白鷺。
清代,惠州農耕發達,不少農戶圍湖造田,魚蝦變少,西湖上的天空再難見到鳥兒翱翔的身影。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寫道:「十裡湖光蕩翠煙,近湖人總種湖田。莫教全割湖雲去,留取眠鷗沐鷺天。」他警醒世人,要注重生態平衡,莫過分開發。
無論是蘇東坡還是丘逢甲,他們呼籲保護鳥類的故事,在黃澄欽的畫作中都可看到。黃澄欽今年80歲,已畫了30多年的西湖。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創作注重寫意,通常會從古時文人的詩句中獲取靈感,將靈感注入西湖現狀,在宣素紙上描繪出來。「我創作西湖畫作,也是希望提醒世人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黃澄欽說,這種意識也是惠州文脈傳承的重要內容之一。
黃澄欽只是當今西湖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代表。西湖保護條例的公布與即將實施,將生態保護意識的傳承落到了實處。
來源 | 羊城晚報
責編 | 夏楊
實習生 | 梁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