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月
很多人都嚮往陶淵明筆下的隱居生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遠離了城市的喧囂,選擇山林某處一片淨土,從此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
1998年,北大教師王青松和妻子張梅也是秉承著對隱居生活的嚮往,毅然雙雙辭職,藏入深山老林,不用現代設施,不和外人打交道,從此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但是,10年後她們花光350萬積蓄,為了兒子能接觸社會,又毅然決定從深山裡搬出來。
01 北大學霸考博失利決定隱居
王青松從小就是一名學霸,當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大,在學習上他似乎有著過人的天賦,在北大學習期間他一直成績優異名列前茅。
王青松最大的優點就是記憶力超強,他能把一段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看一遍就能記住,也可以一天背誦500個電話號碼,他憑藉超強的記憶力,在學習上一路過五關暫六將,大學畢業後又繼續上了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就留在北大任教了。
在學校工作的王青松,雖然閒暇時間多,但是他沒有浪費,於是,利用這些時間在各地探索新的事物。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內颳起一陣養生的熱潮,而王青松憑藉對新鮮事物的高度敏覺力,他利用閒暇時間研究養生術,甚至開啟了養生班。
他的養生班吸引了很多人前來報名學習,王青松也因此賺到了一筆不菲的學費,幾年下來也掙了350萬左右。
他與妻子張梅的認識也是緣於養生班,兩個人互有好感,並且互相留了電話,然後一直聯繫,隨著聯繫的加深,感情越來越好,後來兩個人就決定在一起,結為夫妻。
結婚後的王青松繼續考博士,第一年他報考了湯一介先生的哲學博士,單科和總分第一名,但是因為沒有關係,也沒走後門,如此高的成績卻被拒絕了,但是他不氣餒,第二年繼續考,這次報了北大的法學專業,成績依然優秀,單科和總分又是第一名。但是這次不知為何又被刷了下來。
經歷兩次挫折以後,王青松有些心灰意冷,考博失敗一直是他的心病,但是卻不知道什麼原因。
與此同時,在北大任教的妻子張梅也因為評定職稱的事屢屢受挫,對於學校的人事關係也疲於應對。
常年接觸養生之道的王青松這個時候產生了歸隱山林的想法,他和妻子一商量,沒想到妻子也十分支持他。
於是兩個人一起離開了北大校園,來到了張梅老家,一個北京與河北交界的山區。
02 王青松的隱居生活
他們在老房子附近租了十畝的田地,在地裡種上了蔬菜和各種果樹,剛開始沒辭職的時候,兩個人在北京和山區兩地來回跑,但是時間長了,兩個人覺得太麻煩,也太耽誤時間,為了專心在山區務農,只好雙雙辭了職。
王青松和張梅放棄令人羨慕的北大老師的工作,而來到農村耕田種地,引來了村裡人紛紛猜測和議論,他們很多人把他倆當成神經病來看:放著好好的工作不幹,跑到山裡當農民?真是腦子有病。
但是,他倆並不在乎村裡的流言蜚語,在2000年王青松花20萬在當地承包了2500畝荒山,由於承包的地多,兩個人根本忙不過來,只好僱傭了十多個村民不定期來幫忙幹活。
兩個人在山裡的生活非常簡單,為了養生,他們幾乎排斥社會上一切先進的發明,他們幾乎不用電燈,不通網絡,天黑只點一支蠟燭,僅僅靠收音機獲取外界信息。甚至她們僱傭的農民來幫忙的時候,要求他們不要帶任何先進的現代設備,不然就罰款200元!
他們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日子,如非必須很少與人打交道,在生活上也是自給自足,種什麼就吃什麼,就連洗衣服用的都是草木灰和皂莢,沒有也不去買,怕出去一趟汙染了他們的生活環境。
他們的朋友如果要來,也讓他們把車停在山外面,讓這荒山成為與人類文明的隔絕地。
他們真正過上了隱居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煩躁,生活過得安穩而踏實。
03 為了兒子,決定回歸社會
在隱居期間,王青松的妻子為她生下了一個兒子,為了避免外界人打擾,就連兒子出生都是王青松自己親自接生。兒子出生後,也一直沒讓他接觸外界的事物,每天打交道的就是山裡的這些東西,自己玩泥巴,跟豬、牛、羊說話,連一個玩耍的小夥伴都沒有。
王青松夫婦對兒子的教育也是僅限於書本,不讓他去幼兒園,自己在家裡做啟蒙教育,讓孩子跟他們一起上午在地裡幹活,下午晚上讀書寫字,教孩子學傳統文化,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
但是長期的與世隔絕,讓他們的兒子對一切社會文明一點也不了解。一次朋友帶著相機來拜訪他們,當他們的兒子看到這個相機的時候,眼裡充滿了驚奇,也充滿了疑惑:「這個古怪的東西是什麼?能幹什麼用?」
當朋友拿起相機給他拍照時,兒子本能地往後躲,當閃光燈亮的時候,他竟然被嚇哭了!
朋友感到不好意思,一遍又一遍地解釋:這是相機,用來拍照片的,拍下來的照片可以長久保存。
他們兒子對他所說的信息,似懂非懂,像是隔了好幾個世紀的文明。
看到兒子的表現,讓王青松夫婦觸動很大,再加上朋友一直勸他:再這樣下去,真的毀了孩子的未來,他不應該對現代文明的物質一點不了解,不然以後怎麼適應這個社會?難道一輩子就在這個山區裡當「野人」嗎?
朋友走後,他們也深刻思考了兒子的未來,決定為了兒子,要回歸社會,讓孩子去接觸現代文明。
從他們隱居山裡到決定出山,不知不覺過了10年的時間了,在這期間,為了維護荒山的開墾和運營,他們把之前的掙得350萬也基本花光了。
04 寫在最後
俗話說「大隱隱於世,小隱隱於山」王青松夫婦隱居的這十年,說好聽點是為了心中的世外桃源,其實是為了逃避社會責任,他們身為北大教師,本來可以在自己崗位上教書育人,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但是一個因為考博失利,一個因為評職稱失敗來躲避人事的糾纏,躲起來不與人交往。
也許是為了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社會的不滿,選擇隱居並不能展現他們的高潔情操,反而恰恰說明他們對承擔挫折的畏懼心理,一兩次挫折就打垮了自己的鬥志了?
如今,王青松夫婦倆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決定搬出山裡,回歸社會。這無疑是對孩子成長十分有利的決定,也能讓孩子儘快適應這個社會,不然等他長大後,真的就與社會文明完全脫軌了!
你怎麼看待王青松夫婦隱居的事情?歡迎大家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