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風光來自網絡
湛江,廣東西南港口城市,地處南海之濱、中國大陸最南端,與海南島一葦可航。地圖上,湛江的地理區位十分顯眼。
湛江之名何來?她本是遠離大江大河的濱海城市,歷史上曾屬椹川。1945年,改名為湛江。據說當年林木多而少雨水,主事者心有寄託,改木字為水旁,以江代川,更顯氣象。
夏季的南海,熱浪、颱風是熱詞,當整個南中國裹挾在季風肆虐中,湛江的氣候也變得悶熱多雨。不過,這裡有著南方最熱烈明媚的驕陽,用當地人的話說是高純度無一點雜質的陽光,還有豐富的嶺南佳果、蔥蘢的植被、柔細的沙灘。此外,這個美麗的海濱城市,還深藏著悠久的歷史和人文風華。
一
大隱隱於市,如果不是親臨其境,就不會知道離市區18公裡處有一座火山湖泊,靜臥了億萬斯年。十四五萬年前,地殼運動,湖光巖瑪珥湖橫空出世。來到湖區才得知,這個火山口湖,是「因水灌入火山口,導致局部地區水蒸汽過多,排不出去,爆炸後形成的」。湖的直徑約2公裡,周長約7公裡,面積與景致可與另一類似的火山口湖長白山天池媲美。不過,瑪珥湖與市區僅半小時車程。它隱臥在平緩山丘上,有茂林修竹簇擁,數處陡峭如削的石壁,經風雨剝蝕留下了大自然的生命印跡,故有「地質年鑑」之稱。
「瑪珥」一詞,出於拉丁文音譯,意為沼澤和湖泊,是德國萊茵地區對火山形成的湖泊的稱呼。2004年,湖光巖瑪珥湖與德國的艾斐爾瑪珥湖建立協作,籤署了《中德瑪珥湖友好合作協議書》。東西方兩大典型的瑪珥湖就此攜手,繼續探討自然神奇之秘。
午後的湖面,清碧如洗,不見雜草浮物,水線與草地花叢幾乎平齊,對面山林歷歷可見。親水近岸,掬一捧湖水,入口甘甜,說是因有多種礦物質,含有遠古的「地質養分」。有人笑言,一口清水可品古今。據科學測定,湖水深30米,而底層有數百米的沉積層,經年不斷變化,形成特有的「水底運動」,為潔淨湖水起了重要作用。這湖水源自何處,仍是一個謎,考察研究也沒有定論。更神奇的是,經過長年的自然沉積,湖底形成厚厚的火山泥沉積層,但湖水無論乾旱還是澇災,水位變化都不大,湖水封閉與外界水源並沒有交集。特殊的自行淨化功能,使湖水長年澄碧清澈,樹葉花草落入湖中不見所蹤。老鄉們說,湖中多有魚蝦和龜,卻不見蛇蛙、螞蟥等。因此,被當做是「有靈性的湖」。沿湖觀光者,或騎行或電瓶車代步,湖面不見遊船。得益於志願者們及時的環保宣傳,這灣特別的瑪珥湖,才能永葆美麗。
湖邊有當年的火山遺蹟——巨大的石壁廢墟,可上前觀看。層次分明的肌體紋理,是「湧流凝灰巖石」剖面。這些由亞粘土、亞砂土構成,或暗紅,或赭褐,或土灰,色澤不一,凸凹光滑的遠古遺存詮釋了大自然的威力。
湖邊的火山博物館,記錄了火山口湖的歷史,也記錄了近年關於此類自然現象的研究成果。周圍有隋代的寺廟、宋代的道觀,還有當代的清風林、望海樓和詩廊。老舊與新生,古雅與時尚,具象與文字,林林總總,共時共生。自然生態能滿足大眾旅遊休閒的需求,而館堂廟宇、碑林詩章,對於求知者則是一個難得的科普殿堂、文化學堂。
二
從沒有見過如此大面積的菠蘿地,而且冠之以「高大上」的詞——「菠蘿的海」。據說是經濟學家厲以寧參觀後脫口而出,便成了徐聞菠蘿產區一個響亮的名號。像海一樣的菠蘿世界,形象、詩意、上口且好記,取了世界名勝的諧音,但凡聽聞,心嚮往之,多好的廣告詞。
雷州半島徐聞曲界鎮,有一偌大的山野闊地,溝嶺坡梁間,有菠蘿的大海,一望無際。這些溝溝嶺嶺也是菠蘿們的家,那堅挺昂揚、蓬勃向上的葉子,團團緊圍,密密匝匝,形成蒼茫如海的氣勢,裝點著夏日的半島景色。菠蘿的海,一個名字叫活了一個果品。
這「海」的形成,名副其實。徐聞是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小縣,生產中國1/3的菠蘿。曲界是重要生產基地,約有26萬畝。一篇文字介紹,菠蘿產區的景觀也十分迷人:「大地曲線優美,田園四季斑斕,村莊散落在綠樹花叢,巨大的白色風車群在瓦藍的天空中悠然轉動,村道蜿蜒,空氣中飄散著菠蘿的清香,怡然的風情為『菠蘿的海』,添上無限詩意和美好情懷。」無論幅員還是景觀,這海的稱謂,當之無愧。
南國的水果,多在盛夏瘋狂,個頭上也一個賽一個。而菠蘿卻低調地長成,樹枝也是矮壯植物,二三年生,因為皮實,無多嬌矯之氣,遂成了嶺南大地果品的主角之一。
雷州半島是嶺南水果豐產地,擁有良好的氣候條件、土壤條件。一些名優水果是這裡的專屬,也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七月流火,果品飄香,雷州半島上各個縣鎮享受著「甜蜜事業」的幸福。
三
在去往愚公樓果園的路上,一個休閒涼亭內,擺放著幾排關於徐聞特色產業、名勝典故、百姓日常與半島風情的銘牌,圖文並茂,吸引人們。徐聞早在漢代即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班固的《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歷史上諸多名臣先賢,如寇準、蘇東坡、李綱等都逗留過雷州半島。1990年,漢代的瓦當出土,證實歷史上的繁華。
這裡也是臨時的交易平臺,我們嘗著不同品質的菠蘿、名貴的黃金果,感嘆其美味名不虛傳。未動口先出汁液,酥脆甜蜜,香氣襲人。幾塊下來,一改以往菠蘿酸澀的印象。近年來,徐聞縣打造特色果業,科學種植,產供銷一體化,培育了「愚公樓菠蘿」的品牌,收益上了臺階。利用網際網路,信息互通,在銷售與旅遊上做文章,開發名牌,打開思路。縣裡的領導說,偏遠的徐聞,因為一個佳果的生產,逐漸有了「旅遊文創」、特色產品,還有電商合作社,搞小靈快的行銷模式。熱銷的鮮菠蘿、便於攜帶的菠蘿乾,也許這才是菠蘿的「大海」,保持不竭的「水勢動能」。
樹蔭下,幾名從果田出來的果農,頭戴半島居民特有的鬥笠帽,隨意地在石凳上或坐、或趴,閒聊歇息。一名年輕人與我們說著種菠蘿的收成。前幾年,菠蘿豐收運不出去,都爛在地裡,成本收不回,價賤傷農。今年雨水不太好,瓜果有的差一些,天熱也經不起折騰,運不出去壞得快,好在有了教訓,政府早有安排,想辦法保證他們的利益。
問及他們經濟來源,說是種果品,以菠蘿為主,也種甘蔗,還有的養殖、打工。說起這塊地方,這個有意思的名字,他們說,菠蘿的海,我們也開了眼界,就想著,等收成好了,去國外那個「波羅的海」,看看那裡是不是也有我們徐聞這麼好這麼多的菠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