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青浦曲水園,與醉白池、豫園、古猗園和秋霞圃並稱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
圖說:曲水園 來源:網絡
曲水園原是青浦城隍廟的附屬園林,青浦城隍廟建於明萬曆元年,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初有頭門、戲臺、大殿、後殿、寢宮等建築。在明朝崇禎年間,皇帝以「昭示報功之典」,封已故四川布政使沈恩為青浦縣城隍。當時,範圍只有二市畝左右,西面造廟,東面為廟園,範圍很小。隨著城隍廟香火日益旺盛,廟園也逐漸擴大。清乾隆十年起,於城隍廟東先後建有覺堂、得月軒、歌燻樓、迎暉閣等建築,供香客小坐休憩,初顯廟園形制。乾隆三十二年,又沿園內小溪流建旱航、夕陽紅半樓、凝和堂等。舊時,城隍廟向有「廟捐」,用以維持修廟,因曲水園與城隍廟為一體,廟園的修復經費亦來自「一文願」(向居民每人徵募一文錢),故曲水園又有「一文園」之稱。至乾隆四十九年,王希伊來青浦任知縣,他在任期內將原有園地加以拓展,在得月軒東面浚池壘山,架水為梁,植以紅蓮,亙以長堤。至此,一石一水、一亭一閣,盡皆成趣,初具園林規模,取名「靈園」。「曲水園」之名是清嘉慶三年改稱的,因園中有一溪水貫之其間,曲流滿園,水到之地,處處皆景。當年,江蘇學使劉雲房到青浦尋訪,應知縣楊東屏之邀,在園中吟詩宴飲,見其美景,就借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典故之意,將「靈園」改名「曲水園」。
整座曲水園以水景取勝,以荷花池為中心,池水與城河相通,堂堂近水,亭亭靠池,山架兩池水,遊閒必繞池。全園有凝和堂、有覺堂、荷花池等勝景。
新民晚報記者 唐敏 夏菁岑
【來源:新民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