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上周筆者的《「人類文明起源在臺灣」?呵呵》一文,得到臺中市政府的正式回應。臺中市新聞局長卓冠廷表示,鄙文對林佳龍市長的批評「斷章取義」;臺灣擁有「多元史觀」,「期盼相關人士早日正視臺灣對民主價值、本土文化、言論自由的社會基礎」。
說實話,那篇文章的相關論據用的都是當局有關部門和臺媒所公布的內容,相信它們具有一定權威性也經得起檢驗。而對於卓局長高舉起的「多元史觀」和「民主自由」大纛,筆者倒是有話要說。至少對於綠營「獨」派人士而言,「多元史觀」不過是媚日的藉口,而所謂「自由民主」現實中也幾乎是只許喊「獨」不能提統的偽象。
比如說總是喊著「本土文化復興」的林市長,一天到晚要「復興」日本神社,仿佛得了「神社控」。早在2015年3月,他就宣布要把臺中公園日本神社舊址入口、外觀狀似牌樓的鳥居重建,讓臺中人「重拾城市光榮感」。而對於清代建立、日據時拆毀、臺灣光復後重建的孔廟,卻硬要說成是國民黨用來推行威權統治的手段。標榜尊重「多元史觀」的林市長,為何「厚此薄彼」呢?
如果說修建臺中車站多少有些日據「遺澤」,那麼日軍登臺時丘逢甲在臺中傾盡家產、與學生組成5萬餘人的軍隊抗日護臺,難道就不是臺中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歷史?霧峰林家作為臺中望族,三代人先後投入抗日活動,難道不應成為臺中當地歷史的重要一部分?很顯然,「多元史觀」很多時候不過是媚日的代名詞。
至於「自由民主」,臺灣的「獨」派人士顯然沒有海納百川的氣度。罵國民黨可以,罵日本就不行;說「獨立」可以,說統一就不行,何來「自由」與「民主」?
前些年,「行政院」某部門公務員張瑋珊因為寫下《我如何從感性「臺獨」變為理性統派》一文,稱自己認同中國文化、支持兩岸統一,被幾家親綠的臺灣媒體抨擊為「媚中」「媚共」。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王世堅受訪時竟然公開稱,應該將她「斬立決」。這種言統者格殺勿論的恐怖氣象,就是臺灣言論自由的真諦?2015年,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大陸學生張逸帆在島內臉書貼出文章,分享自己對於陸生納健保的看法,結果卻遭瘋狂檢舉再也顯示不了,後續兩篇文章也遭同樣命運。最後,帳號被迫關閉的張逸帆,感慨臺灣是「鳥籠民主」。
由於綠營人士從中作梗,面對陸生與陸配時,臺灣就把「自由民主」那一套收起來,臉不紅心不跳地改行專制之道。陸生陸配們的待遇不僅不如臺灣人,甚至比外籍學生和外籍配偶還差。當然,一到選舉時,抹黑、攻擊對手確實又變得任性而「自由」了。發黑函、放竊聽錄音帶、抖對手病例、造謠誣陷,不知道這樣的不講規則的民主,是誰的民主?這樣的無法無天的自由,又是哪門子自由?
「臺灣民主之所以偉大,除了可以罵大陸不民主外,就是可以選出蔡英文和民進黨,把臺灣徹底搞爛!」這是臺中市政府對筆者前文作出回應後,臺灣前「立委」蔡正元在臉書上的留言。蔡先生的話是諷刺還是讚美,是嘴利還是心苦,請林市長及「獨」派人士,拿出民主胸襟和言論自由的氣度,公開論之可也。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7年02月27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