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4日到6日,博鰲亞洲論壇和美國中美清潔能源論壇等機構,在美國西雅圖市聯合舉辦了「能源、資源與可持續發展會議」。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美國華盛頓州州長英斯利、西雅圖市市長莫瑞,美國前駐華大使、前商務部長駱家輝,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蓋茨基金會主席比爾. 蓋茨等來自亞太地區各國政要、企業家、和專家學者200多人,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會議。美國華盛頓州州長英斯利在會議致辭時指出:這次會議在西雅圖召開恰逢其時,會議所討論的問題,不僅涉及今天,更事關我們子孫的未來。此次會議取得的最大共識是,無論亞太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安全領域存在怎樣複雜的分歧和多樣性,但是面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性挑戰,各國存在最大的共同利益。從對子孫後代負責的高度,各國應該採取切實措施,把共同利益轉化為強有力的共同行動。這是亞太各國面臨的最急迫任務。
這次會議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性挑戰,圍繞能源革命、環境保護、新型城市與零碳建築、科技創新與技術合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金融合作、建立全球合作的夥伴關係等多方面,展開了專題性交流探討。整個會議呈現三個鮮明的特點:
一是求同存異、加強合作成為整個會議的基調和來自各國與會代表的一致呼聲。
許多代表在發言中指出,亞太地區各國呈現多元化多樣性發展,在政治、安全領域也存在諸多差異和複雜分歧,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兩個大國,美國和中國之間,更是存在著複雜的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但是面對日益緊迫的全球氣候變化挑戰,所有亞太國家乃至世界各國,存在著最廣泛最直接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為了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子孫後代的福祉,沒有什麼分歧和差異,比這種共同利益共同責任更重要了。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等更是直接呼籲,現在最重要的,是把這種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責任,轉化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共同行動。
二是強調通過全方位創新來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
這次集官、產、學、研各界人士於一堂的會議,創新思維活躍,探討問題的思路十分開放,代表們從不同角度反應出必須從機制創新、政策思路創新、技術創新等全方位,來綜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資源能源、環境汙染、都市化負面效應等綜合挑戰。
首先,現在應該在行動機制上有所創新。許多代表指出,過去二十年來,世界各國政府為應對氣候變化,召開了不少會議,其中不乏各國領導人峰會,但是始終沒有拿出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挑戰的強有力行動。事實上,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答案不在政府,但政府肯定是答案的一部分,是解決氣候變化挑戰的夥伴之一,現在應該建立一種合作與行動機制,在政府、企業、非政府組織、乃至公民個人之間形成全面的合作夥伴關係框架,在這個機制性框架中,各方都充分參與和協調行動起來,才能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綜合性挑戰。
其次,從政府的角度看,政策思路也應該有所創新。不少代表從環保、節能、城市建設與公共運輸等公共政策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政策思路。西雅圖市市長莫利提出,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根本目標是宜居,一個沒有停車空間、居民休閒鍛鍊空間的城市,就不是一個好城市。他還提出了建設「城中村」的政策思路,推動西雅圖在市內規劃和建設帶有鄉村和田園氣息的社區,通過設計適量的公共運輸設施,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閒娛樂可以集中在一個步行可及的區域內。
再次,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迫切需要科技創新與技術合作。來自企業代表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精英,在討論中更加強調科技創新與技術合作。他們指出,傳統能源以及某些能產生負面效應的能源例如核能,不是要不要使用和利用的問題,而是如何環境友好型地使用和利用的問題。這就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鑑於環境、能源等挑戰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應對這種挑戰的科技創新及其技術應用,也應該通過加強合作來實現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華盛頓州州長英斯利提出,現在應該建立「環太平洋科技創新圈」。美國前能源部副部長桑戴爾羅指出,大氣汙染是不分國界的,因此各國有必要在分享汙染治理的技術與信息方面,加強合作。
三是思路開闊務實,提出不少意義深遠切實可行的觀點和建議。
許多代表指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追求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減少碳排放同樣重要,要想二者兼顧兼得,就必須採取綜合措施,特別是跨國跨領域合作。與會代表從智慧型城市建設、零碳建築、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中的金融合作等廣泛領域,探討了政策、技術與商業等領域可採取的務實措施。
此次會議的東道主美國華盛頓州政府和總部設於西雅圖市的微軟公司等當地企業,還把這次會議看成是加強該州企業界同中國企業加強合作的巨大商機。會議期間,微軟公司專門贊助舉辦了「投資北美研討會」,並邀請與會的中國代表和其他各國代表參觀了微軟總部;會議還專門舉辦了中美省市長對話會,圍繞促進貿易於雙向投資、加強環保合作等問題,進行了務實交流與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