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峰林鄉村旅遊
一景一炒飯 村民的「金飯碗」
萬峰林的春天。
師傅正在炒蛋炒飯。
貴州都市報記者祝慶慶 特約記者雷紹洪 攝影報導
伴隨著「吱吱」的聲響,一碗金黃的蛋液在滾燙的油鍋逐漸膨脹,放入大米與磨成粉的玉米面混合蒸好的飯,加上自製的糟辣椒,撒上一把蔥花。在炒鍋和鍋鏟的碰撞聲中,一鍋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飯就炒制完成了。
這是興義萬峰林將軍橋附近陳良彪生活的常態。
一碗「黃金飯」的誕生
蛋炒飯的製作工序並不複雜,略會下廚的人都能做,但是在萬峰林,愣是把蛋炒飯炒成一個旅遊附屬產業。
天蒙蒙亮,陳良彪一家老小13人就開始準備一天的食材,選購當地最好的土雞蛋、蔥花,「涼菜的材料也是關鍵哈,好的食材才能做出好的味道。」
食材採購結束後,家庭成員們就將大米及磨成粉的玉米面混合在一起放入當地特有的甑子中蒸熟。「蛋炒飯的飯用電飯鍋做出來味道不夠好,就得用甑子蒸,另外蒸的時間還有講究,時間長了過軟,時間短了太硬,用甑子蒸飯也是門技術。」陳良彪說。
陳良彪告訴記者,屠宰場每天早晨都要宰殺一頭約300斤重的豬供應他家,這訂製的豬肉肉質好,就連煉製豬油後剩下的油渣都是香的,所以不少客人會強烈要求在蛋炒飯中添加;瘦肉就用來炸酥肉,豬皮則用炭火烤醃製後作為滷菜供客人食用。
至於蛋炒飯中的糟辣椒,則是陳良彪家人在秋收季節時,收購當地村民的辣椒用手工製作。「用機器打的辣椒則會成辣椒醬,手工製作才適合蛋炒飯。手工製作也很簡單,用兩把菜刀同時開工,將辣椒剁碎,加點鹽、加點蒜、加點姜密封起來,用大罈子裝起,酸酸的帶點辣味,這是蛋炒飯的標配,這裡很多家庭中都會有製作……」陳良彪說。
把蛋炒飯的食材準備好,將購買來的涼菜食材洗乾淨切好,製作好,已經是接近中午時光。
不斷調製的蛋液,翻滾的大鍋,金黃色的蛋液,與金黃色的玉米飯、大米飯相互融合,蛋炒飯也就變成「黃金飯」。陳良彪說,蛋炒飯在萬峰林還有個外號叫——「跳跳飯」,那是因為在炒制的過程中,所炒的飯遇油受熱就會不斷彈跳而得到的美譽。
把萬峰林「炒」火
提供蛋炒飯的陳良彪家在萬峰林屬首創。他告訴記者,最初做蛋炒飯是送給前來釣魚的客人吃,隨後就有人陸續排隊來買。
如今,在萬峰林景區裡專業蛋炒飯的餐館也從一兩家,發展到現在的20餘家,除了專業的蛋炒飯餐館,其餘的飯店90%以上都可提供蛋炒飯。特別是在將軍峰附近,老闆們都在不停地忙碌,店中的桌子更坐無虛座。
一碗金黃的蛋炒飯,似乎已經成為人們在萬峰林景區的必選佳餚。
此外,2011年,貴州省第六屆旅遊發展大會在興義市召開,興義市政府投入9000萬對下納灰民居、道路等基礎設施進行改善,同時派遣30多個市直單位對口幫扶該村成立18家農家樂,以此為契機,大力發展山地旅遊業。
如今的萬峰林中,民宿也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住宿看山峰美景,呼吸喀斯特山區清新空氣,吃一碗蛋炒飯,品一點涼菜,一景一蛋炒飯,就這樣把萬峰林「炒」得火熱。
陳良彪說,得益於這碗蛋炒飯,原本在外打工的兄弟姐妹紛紛選擇回鄉,發展旅遊,開始經營這碗蛋炒飯的生意。
「以前剛剛開始每天營業額幾百到一千元,到現在平均每天幾乎都是兩三萬元;不僅如此,家中隨時需要備上200餘斤玉米面,否則不夠用。」陳良彪說,每日兩甑子玉米面蒸出來發脹後,也最多只供應到15時就全部售完。
離家近了,賺錢更多了,這碗蛋炒飯不僅把萬峰林炒得很火,還為返鄉農民帶來了「金飯碗」。
人間伊甸園的蛻變
「山巒起伏情萬丈,花海林間茶一杯。全域旅遊人浪湧,夜郎國裡盡朝暉。」現任文化和旅遊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李金早在2016年來到興義萬峰林時,寫下了這首七言詩。
確實,群山環繞碧波蕩,濃綠掩映花草香;連綿的山巒、金色的田野、彎曲的河流、古樸的村寨,構成一幅喀斯特山地特有的田園風光水墨畫。
但誰曾想到,這個地處國家4A級旅遊景區萬峰林腹地的興義市納灰村,一個布依族聚居的村寨,在十多年前,則是偏遠、貧窮、落後的鄉村。兩萬多座山峰從地面拔地而起,並把下納灰村「包裹」起來,用當地人的話說,曾經的下納灰村是「走不出去,也進不來」。
然而,隨著萬峰林核心景區5268戶農戶共流轉土地8200畝入股萬峰林旅遊集團公司,實施萬畝花海、扶貧示範基地建設,人均通過租金、務工、管理、分紅等增收2000元左右;納灰村110戶農戶流轉房屋45000平方米入股萬峰林旅遊集團公司,實施精品民宿客棧及商業配套建設,戶均通過租金、務工、管理、分紅等增收20000元以上;萬峰林甕本村47戶貧困戶通過「農戶 合作社 公司」模式,以「特惠貸」資金入股萬峰林旅遊集團公司,年均每戶以12%的利率分紅。
2002年僅萬峰林納灰村全村人均純收入為1000餘元。但經過十年的發展,至2012年底,納灰村人均純收入達8200元,一躍成為中國美麗鄉村的代表、貴州省數一數二的小康村。
如今,一座座山峰成了搖錢樹,綠水青山成了金山銀山,這樣的蝶變得益於萬峰林美麗鄉村建設。
綠水青山賺來金山銀山
「納灰」二字是布依語,翻譯成漢語是「美麗的田園」。
近年來,藉助山地旅遊大會東風,納灰村改變了千百年來山區的貧窮局面,農業從第一產業轉變為第三產業,農產品變成旅遊商品,農民也變成了以旅遊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從業人員。
現在,「農家樂」、鄉村旅館、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民族商品經營等均已具發展規模。同時,為了豐富鄉村旅遊內容,納灰村利用村內布依族民間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的優勢,通過組建文藝隊的方式,打造鄉村旅遊文化品牌。先後組建了萬峰林景區文藝隊、納灰村老年協會文藝宣傳隊、布依儺儀隊等多個民間文藝組織,並邀請一些文藝界的知名專家來指導節目編排,精心打造一批獨具特色的布依族民間花燈、八音坐唱、布依儺儀、高臺舞獅等文藝節目。其中,《布依儺儀舞》 進入2007年「多彩貴州」舞蹈大賽決賽,榮獲優秀獎,《布依八音》 獲2008年「多彩貴州」原生態歌舞決賽銀瀑獎。
鄉村旅遊風頭正勁,依託民族文化和山水風光,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下納灰村,成了貴州旅遊脫貧致富的典型例子。2016年,下納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8元,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人均可支配收入4605元。
這些在萬峰林的旅遊中已經漸漸顯現,2018年五一小長假中,萬峰林單日接待遊客在3萬人次以上。僅4月29日一天,遊客量就在2017年同比中增長了51%。
今日的萬峰林納灰村,留住了綠水青山,也賺來了金山銀山。
來源:貴州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