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是拿米來釀酒,其他國家釀的都是簡單的米酒,日本人卻不停將過程繁複精緻化,造出口感細緻舉世無雙的清酒來。原料很單純,做法很繁複,味道很華麗。清酒(釀造酒)是在日本以米、米曲和水發酵而成的一種的傳統酒類,在日本又稱之為日本酒(nihonjiu)或是直稱為酒(sake),酒精濃度平均在15%左右。在日本的酒稅法中,日本酒的正式名稱為清酒。
清酒在日本約有兩千年的歷史,從日本的遊牧時代轉移到農耕時代的過程中,將農作物釀造成祭天神的一個重要祭品──清酒。發展過程一開始即是以米釀酒,直到中國唐朝文化風靡全日本,也一併將中國的釀酒技術帶進,米釀酒逐漸轉變成為特有的細緻清酒。
最早,日本清酒起源於近畿一帶,大約是從前日本天皇首都的所在地,現在為奈良、京都、兵庫這些區域。日本的國土南北狹長延伸,從北到南將近三千多公裡長遠的土地上,不同地區氣候各異,溫度帶還有地域帶的不同以及水源、米質和釀酒技術的關係,所孕育出來的酒風味與風情也不盡相同。
據中國史書記載,古時候日本只有「濁酒」,沒有清酒。後來有人在濁酒中加入石炭,使其沉澱,取其清沏的酒液飲用,於是便有了「清酒」之名。公元7世紀中葉之後,朝鮮古國百濟與中國常有來往,並成為中國文化傳入日本的橋梁。因此,中國用「曲種」釀酒的技術就由百濟人傳播到日本,使日本的釀酒業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和發展。到了公元14世紀,日本的釀酒技術已日臻成熟,人們用傳統的清酒釀造法生產出質量上乘的產品。這就是聞名的「僧侶酒」,其中尤其是奈良地區所產的最負盛名。後來,「僧侶酒」遭到荒廢,釀酒中心轉移到了以伊丹、神戶、西宮為主的「攝泉十二鄉」。明治後期開始,又從「攝泉十二鄉」轉移到以神戶與西宮構成的「灘五鄉」。灘五鄉從明治後期至今一直保留著「日本第一酒鄉」的地位。
日本清酒的牌名很多,僅日本《銘酒事典》中介紹的就有400餘種,命名方法各異。有的用一年四季的花木和鳥獸及自然風光等命名,如白藤、鶴仙等;有的以地名或名勝定名,如富士、秋田錦等;也有以清酒的原料、釀造方法或酒的口味取名的,如本格辣口、大吟釀、純米酒之類;還有以各類譽詞作酒名的,如福祿壽、國之譽、長者盛等。
根據日本造酒工會中央會的調查,日本各地每年釀製的日本酒大概有140萬公升。最近10年來,產量略有減少的傾向。不過,價位較高、有特定名稱的日本酒卻大受歡迎,以明顯的幅度持續增長。以本釀造酒為例,1986年的年產量大約有8.7萬公升,到1992年就增長了一倍多,達到21.2萬公升,包括大吟釀酒在內的吟釀酒也同樣由9500公升成長到2.65萬公升。
從日本酒的名稱可以猜得出日本酒的等級,從酒瓶上的標示也可以看出酒的來歷。一般日本清酒的標示內容包括產地、釀造者(日文漢字以杜氏稱之)出身地、原料米比例、日本酒度以及胺基酸度等。從釀造者的出身地可看出不同流派的釀造法。日本北部的口味較清淡、西部的味道來得較為豐潤,品嘗時可以從中體驗不同的風味。
大吟釀- 精米度50%↓,等於米的雜質已磨掉五成以上,可謂是清酒中的極品。
吟釀- 精米度60%↓,等於米的雜質已磨掉四成以上,運用特殊酵母低溫發酵,酒香濃鬱帶果香味。
純米酒- 精米度70%↓,等於米的雜質已磨掉三成以上,釀酒過程只加原料米、米曲與水,不能添加釀造用的酒精和糖類,純米酒味道濃鬱充滿米了的香甜。
清酒是一種穀物原汁酒,因此不宜久藏。清酒很容易受日光的影響。白色瓶裝清酒在日光下直射3小時,其顏色會加深3~5倍。即使庫內散光,長時間的照射影響也很大。所以,應儘可能避光保存,酒庫內保持潔淨、乾爽,同時,要求低溫(10~12℃)貯存,貯存期通常為半年至一年。
日本法律規定酒的酒精度只能在15°-16°上下,醇香入口,略飲會有益身心,舒筋活絡,美顏壯陽。清酒有檔次之分,由低至高的順序是清酒—上撰—特撰—吟釀—大吟釀酒,無論哪一樣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美食當前,絕對不能沒有與日餐匹配和諧的既輕度又爽口、既香又易入口的日本清酒。
要知道冷藏5°的酒是最爽最美味的,特別是大吟釀、吟釀的清酒,經過用精選的上好日本米(世界上最好的米是日本米,由於品質好、產量少,一般都用於本土供應)以及礦泉水釀製而成。如上善如水,男山大吟釀,菊源氏大吟釀,久保田(萬壽、千壽)等,清酒把飲酒的藝術推至至高點。
菊正宗——菊花在繁花叢中顯自然淳樸,到處可見。人人喜愛的花卉,不求高貴但求人人喜愛。
朝香——酒的清香就好像清晨撲面而來的空氣一樣,怡人愜意。
松竹梅——松、竹、梅,日本庭園自然高貴的植物,此酒就像他們一樣給人和諧自然又不失高貴的感覺。
千壽、萬壽——長壽之人必不可少之意。
上善如水感覺就像奔流的水一樣向四面八方流傳。
這張圖顯示的是人們用來描述清酒香氣的風味類別。其中,讓我們比較難以理解的水果風味主要來自酵母發酵過程中產生的酯類物質,在吟釀酒類別中較常見。
年末了,在日本的朋友們也要開始忘年會了,看完這篇文章,你是不是也對日本的酒文化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在忘年會上也可以多一個話題與人分享。歡迎關注亞洲人材研究所的公眾號,了解日本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