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軍:關稅開放後面臨新壁壘
坐在《法人》記者對面的江蘇鹽城捷康三氯蔗糖製造有限公司(下稱「捷康」)CEO安立軍雖然剛贏得甜味劑337案才幾個月,但他並沒有太多勝利的喜悅。「中國企業如何在海外貿易中保護自己的權益?首先要清楚一點,進入國際市場等於搶別人地盤,別人肯定會打你,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在接受《法人》記者專訪時,法律系畢業的安立軍如此告誡中國企業。
當然,作為中國規模最大、全球排名第二的三氯蔗糖生產企業,捷康公司免除了未來在國際貿易中被訴侵權的幹擾,但安立軍表示,中國眾多出口企業仍將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到2020年,按照WTO貿易協定,全球成員國之間均實行零關稅,接下來的10年是中國企業走向非關稅壁壘的關鍵時期,「但估計很多企業目前並不知道這個事實,如果不做好準備,中國企業將面臨極大的危機。」安立軍認為這絕非危言聳聽。
在他看來,未來10年中國經濟將有兩個明顯的發展趨勢:一是經濟對外依存度佔70%以上,競爭模式由關稅壁壘轉向以智慧財產權競爭為主;二是中國製造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創造的比例高於製造的比例。這個過程中,中國對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管理的力度也將越來越大,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言,中國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將像鋼鐵一樣硬,這意味著國外的技術可以輸入到中國來,同時他們對中國企業的「侵略性」將更強。「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儘快崛起,否則很容易淪為外資的製造基地,給別人打工。」安立軍表示。
捷康公司正是看到了這兩大趨勢,在甜味劑市場做了巨大的超前投資。在一系列的企業運作中,安立軍的理念是將法律訴訟當做一項投資,在訴訟中主動出擊搶出牌權,「從戰略上來講,我們是用市場戰來養法律戰,用法律戰來促市場戰,這二者的有機結合使捷康可以在國際市場縱橫馳騁。」
從長遠來看,中國企業註定要參與國際競爭,中國的法治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向國際靠攏。安立軍認為,這對民營企業而言也是一種機會,國家肯定會保護本土企業,「但保護並不等於你能長大,你要去適應這種法治環境,同時也要看到這種法治環境會發展、會變化。」安立軍表示,民企要有能力適應今後不斷發展變化的環境,而政府也要有意識地在中國市場建立一種競爭性的環境,鼓勵企業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樣會使企業敢於在智慧財產權上進行投資,對拉動整個社會加大對創新、創造的投資都具有積極意義。
當然,法制建設也是需要成本的,在安立軍看來,法制建設是對誠信建設的外部制約,它只有配合企業甚至個人的自律的道德制約,才能有效推動法制建設的發展,降低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