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鮮小餛飩
餛飩餡並不是鮮肉、開洋、榨菜製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裡,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著的鮮肉,口感鹹香爽滑。餛飩是一種古老的麵食,餛飩的文字記載見於西漢,它源於中國北方,興於唐宋,初為祭祀,後為民間小吃。太古神祇盤古將混沌破開, 一分為二, 天地即成。清代同治年間,文人曾這樣讚譽過餛飩 :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後方知滋味長。價廉物美的三鮮小餛飩,可謂百吃不厭,小餛飩的包製,更是簡便、快捷。
據說上海人吃餛飩最講究,大餛飩、中餛飩、小餛飩……從餛飩皮到餡料再到湯頭,無一不精。北方人粗獷,吃餛飩卻也不含糊,雖然很難單純把一碗餛飩當做一頓正餐,但是有湯有水、有面有菜,卻也搭配齊全,再加一個滷蛋、一張酥餅,就是不錯的一餐——早餐,更是舒坦。
三鮮小餛飩 好像上海人對餛飩的大小分的特別清楚。上海的三鮮餛飩也有別於無錫的三鮮餛飩。餛飩餡並不是鮮肉、開洋、榨菜製成的餡心,而是純肉的。所謂三鮮名堂皆在湯裡,蛋絲、蝦皮、紫菜此三鮮調出薄皮包裹著的鮮肉,口感鹹香爽滑。 美味秘笈:湯燙、皮薄如紗,三鮮份量到位。哧溜一下溜入腹中。
上海擂沙圓
擂沙圓是上海市喬家柵點心店的特色傳統名點之一,已有70多年的歷史。清朝末年,上海城裡三牌樓附近的雷嫗以設攤賣湯糰為生。為多做些生意,想方設法彌補湯糰存放和攜帶不便的缺陷。開始,把湯糰表面滾了一層糯米乾粉,後又試製了各類乾粉,結果採用赤豆粉效果甚佳。在煮熟的各式湯糰上滾一層擂制的幹豆沙粉而成。既有湯糰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無湯水,便於攜帶,冷熱皆宜,別具特色。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鬱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攜帶方便,一直深受遊客的歡迎。
在煮熟的各式湯糰上滾一層擂制的幹豆沙粉而成。既有湯糰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無湯水,便於攜帶,冷熱皆宜,別具特色。喬家柵點心鋪經營的擂沙圓是將崇明縣大紅袍赤豆煮熟後磨成沙,曬乾後即成紫紅色的粉,然後,把包有鮮肉或豆沙、芝麻等各式餡心的糯米湯糰煮熟,瀝乾水分,滾上一層豆沙粉。這種湯糰,有色有香、熱吃有濃鬱的赤豆香味,而且軟糯爽口,攜帶方便,一直深受遊客的歡迎。
奉賢海棠糕
奉賢海棠糕是上海著名的傳統糕點小吃之一。創製於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後逐漸成為江蘇無錫風味小吃之一。同蘇州的梅花糕一樣,同為一道歷史悠久的花色點心。香甜可口,熱食尤佳。海棠糕可是點心中的老一輩了,年輕人恐怕有很多都沒吃過。
其梅花、海棠花的外形,讓人沒吃就有了賞心悅目的情懷。它們的外層是麵粉皮,裡面是豆沙餡,在特製的模具中烘烤而成。由於用了似梅花、海棠花形的模子,作出這樣的美人胚子也就再自然不過了。剛出爐的梅花與海棠糕,表面撒著飴糖,呈咖啡色,吃口分外香甜。上面還要加上果絲、瓜仁、芝麻等五色點綴,一朵朵花兒才完全的綻放開來。所以說吃海棠糕是一個樂趣,看店裡的師傅做海棠糕又有另外一番趣味。
奉賢海棠糕營養豐富,其中主要有:小麥麵粉: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睥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主治髒躁、煩熱、消渴、洩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赤小豆:赤小豆含有較多的皂角甙,可刺激腸道,因此它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解酒、解毒,對心臟病和腎病、水腫有益;還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具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解毒抗癌、預防結石、健美減肥的作用;赤小豆是富含葉酸的食物,產婦、乳母多吃赤小豆有催乳的功效。
黃瓜:黃瓜是老百姓最常食用的一種食蔬,它脆嫩清香,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使護膚美容的佳品,可以有效地對抗皮膚老化,減少皺紋的產生,並可防治唇炎、口角炎;因其中還含有鉻等微量元素,有降血糖的作用。黃瓜尾部的苦味素還有抗癌的作用,並有清熱、解渴、利水、消腫之功效。
蟹殼黃
當年在老常州的點心攤上有賣一種吃食,人們給這樣的點心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做蟹殼黃。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以上海石門一路威海衛路口的吳宛餅家製作的為最佳。
清末,常州列為對外通商口岸後,相繼吸取了各地風味小吃精華,幾乎包括了全國各主要地方的特色,並加以發展和提高,形成自己的特色,上海小吃特點是品種繁多,兼具南北風味;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應節適令,因時更變;供應方便靈活。
用發酵面加油酥製成皮加餡的酥餅。成品呈褐黃色,吃口酥、松、香,餅色與形狀酷似煮熟的蟹殼。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蟹殼黃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製成扁圓形小餅,外沾一層芝麻,貼在烘爐壁上烘烤而成。此餅味美鹹甜適口,皮 酥香脆。有人寫詩讚它「未見餅家先聞香,入口酥皮紛紛下」。
蟹殼黃的餡心有鹹、甜兩種。鹹味的有蔥油、鮮肉、蟹粉、蝦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棗泥等品種。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樓、老虎灶(開水專營店)的店面處,大都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邊做邊賣兩件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深受茶客喜愛。
20世紀30年代後期,出現了單賣蟹殼黃和生煎饅頭這兩個品種的專業店,如黃家沙、大壺春、吳苑等,名噪一時。
蟹殼黃是江蘇常州傳統風味小吃,俗稱小麻糕,常與大麻糕相配作禮品用。其餡心有薺菜、蔥油、白糖、明油豆沙等4種。其特點:形似蟹殼,色呈金黃,油多不膩,香脆酥鬆,糖餡甜醇,鹹餡味鮮。蟹殼黃做法主要由三種,海派的做法有甜有鹹:甜的主要以白糖豬油做餡,也有放玫瑰、棗泥、豆沙什麼的;鹹的以豬肉丁為主,考究的則要加進蟹粉、蝦仁一類了。
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將麵粉、菱粉、五香粉、雞蛋放在一起攪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這種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與紅醬油、排骨一起加上甜麵醬,澆上辣椒醬即可。入口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
豬大排佐以小而薄的年糕,經油氽、燒煮而成,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排骨肥嫩香鮮,味濃厚,年糕鮮潤不膩,經排骨油氽制,具有排骨香味。排骨色澤金黃,表面酥脆,肉質鮮嫩。糯中發香,略有甜辣味,鮮嫩適口。
排骨香酥鮮嫩,年糕香糯適口,汁濃色豔。為上海人喜食的小吃品種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上海有兩家著名的排骨年糕━━「小常州」和「鮮得來」。「小常州」排骨年糕選用常州、無錫等地的豬脊骨肉,用醬油醃漬後,再放入用醬油、油、糖、蔥薑末、酒等混合的油鍋中氽,氽至色呈紫紅、肉質鮮嫩、味道濃香時取出。與此同時,將松江大米煮熟後,放在石臼裡用榔頭反覆捶打,待捶打至米已無整粒後取出,每500克切20根,每根裡裹一小塊已經氽過的排骨,再入醬汁油鍋中煮氽。吃時,灑上五香粉,則既有排骨的濃香,又有年糕的軟糯酥脆,十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