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羅霄山脈中段的遂川縣五鬥江鄉茂密的次原始森林,不僅有著珍貴稀有的樹種和瀕於滅絕的野生動物,還有滿山遍野的植物花卉。早春有油菜、紫雲英(小紅花草);夏初有毛慄、板慄、山烏桕;秋季有稻花、球木(當地名,慄科,五倍子,別名鹽膚木);冬季有茶花、柃花(野桂花),還有山區的長年草木雜花(百花)。這些花卉都是蜜蜂採集的蜜源,一年四季,勤勞的蜜蜂都在忙碌,和它們一起忙碌的還有養蜂人——遂川縣五鬥江鄉莊坑口村養蜂人李海斌。近日,記者走進大山,採訪了這位養蜂能人。
李海斌
養蜂採蜜成能人
今年38歲的李海斌,養蜂生活已經有10個年頭。他從小喜歡看蜜蜂,坐在家門前的蜂箱前,觀看蜜蜂飛進飛出蜂巢一直到夜幕降臨,八九歲就能準確分辨蜂王、蜂后。李海斌當過兵,幹過輔警,養過蜂,外出打過工,輾轉回鄉成了真正的養蜂人。
2015年,在外務工回鄉後,李海斌發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原生態食品越來越重視。他產生了紮根農村的決心,利用好家鄉五鬥江林區的自然優勢,開始試著蜜蜂養殖。為了保證蜂蜜的質量,他在閱讀養蜂技術書籍的同時,結合自家原有的幾箱土蜂,認真琢磨蜜蜂的生活習性以及家鄉林區蜜源植物種類和其開花流蜜的情況,還時不時去老蜂農家交流學習養蜂經驗,現已掌握了當地土蜂(中華蜜蜂,簡稱中蜂)可與當地蜜源相結合的科學管理方式與技術。如今,他從當初的幾箱蜜蜂發展到現在的200多箱,場地分布本村的三溪組、高且組、大灣組三個林區及井岡山黃坳、下七、遂川戴家埔鄉等十多個蜂場,蜂蜜年產量為3000斤左右。2015年,李海斌籌集資金創辦了五鬥江海斌中蜂園,2018年11月正式註冊為五鬥江依翔家庭農場。
由於蜜源好,質量好,服務好,又充分利用了網際網路平臺,蜂蜜銷售遍布本市及北京、新疆、雲南、四川、天津、廣東、山西、福建等十幾個省市,年產量也逐年增加。憑著對養蜂的鑽研與熱愛,他如今成了附近十裡八鄉享有名氣的養蜂能人。
創業初期路艱難
談起當初的養蜂之路,李海斌告訴記者,養蜂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2015年冬天,由於在創業初期,技術不成熟,再加上受氣候影響,他養的蜜蜂出現了狀況。蜂場的大部分蜜蜂一起逃離,在附近的大樹上形成一個大球,俗稱「亂蜂團」,這是養蜂中最大的損失。蜂王離巢而去,受此影響,蜜蜂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巨大的蜂團,撕咬其他群的蜂王,最後,全部蜂王死去,形成一個無王群。解決的唯一辦法就是迅速找到蜂王,蜂箱必須及時轉移,分去蜂團。當天,李海斌從上午忙到天黑,午飯只喝了一點水和蜂蜜補充體能。此次損失慘重,從當初的60多箱減少到30多箱,資金也斷裂,家人勸李海斌放棄養蜂,他卻沒有選擇放棄。
2018年春,蜂群大量繁殖,分蜂季節的來臨,蜂王自己分蜂,從蜂群中帶走大半工蜂去外界尋找新的家。養蜂人的任務就是趕在分蜂前,通過人工培育蜂王,將蜜蜂人工分家,以免造成損失。當時,李海斌面臨缺少勞動力的情況,妻子正在坐月子,年邁的父母無力幫忙,李海斌在百餘箱蜂巢裡查找蜂王,再將產蜂王的臺基放入分蜂群,從早上6時一直忙到次日凌晨1時許,睡個囫圇覺,次日趕在天未亮前把蜂箱轉運至5公裡外的新蜂場。
一年四季無空閒
李海斌說,他們一年四季都不閒著,但春天最忙。2月份開花前,就得把蜂王放出來進行繁殖,這叫「春繁」。到了秋天,就得忙著培養新的蜂王。蜜蜂忙碌了一個夏天,身體比較虛弱。這時候,養蜂人就不讓蜂王產卵,目的是讓工蜂不用勞動供養它,以保持體力延長壽命。冬天也不閒著,需要更換巢框、修理蜂箱,還要滿山尋找野蜂源。
憑藉多年的實踐經驗,李海斌把隨身攜帶的蜂蜜倒在碟子上,放在野蜂經過的地方,蜂蜜的香氣引來採集蜂,根據蜜蜂飛行的規律判斷它們的蜂巢遠近。樹洞、土洞往往是野生蜂安家的地方,找到野蜂的窩,割下蜂巢,把野蜂王帶回去,培育優質強健的下一代蜂王。
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雖然也曾在創業路上遇到過無數困難與挫折,但懷揣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建設家鄉、服務家鄉的初心,李海斌打算擴大經營,提高檔次,搞好服務,更好地為家鄉、為當地經濟發展盡心盡力。
遂川縣五鬥江鄉莊坑口村是「十三五」重點貧困村。近年來,莊坑口村在扶貧開發整村推進中,根據山村實際,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產業發展等,走產業脫貧致富之路。
去年開始,在李海斌養蜂成效的示範引領下,從家庭周邊逐步輻射本村及周邊多個村,30餘戶40餘人嘗試蜜蜂養殖。李海斌多次傳授養殖經驗,目前已有三四戶養殖初具規模,其中有養殖戶在40多箱以上,蜂蜜年產量達600多斤,逐步從家鄉純林業擴大到多樣化發展,開始走上產業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
特約記者肖遂冬、記者張苡歆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