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傳統的四大古都,大家都知道是北京、西安、南京和洛陽,其中前三大城市大家都非常熟悉了,首都北京,從元朝開始,延續到明、清兩代,一直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安和南京作為國家副省級城市,各自省份的省會城市,也都是所在區域的中心。
就是洛陽的位置有些尷尬,作為曾經的十三朝古都,西有長安,東有洛陽,建都時間長達885年之久,尤其是在盛唐武周時期,洛陽和長安一樣,是享有世界地位的「神都」。而且要論歷史建都政權數量,在洛陽曾經建都的政權達22個,居四大古都之首。
從宋朝之後,隨著陸上絲綢之路漸漸衰敗,長安與洛陽也隨之沒落,尤其是洛陽,風頭逐漸陸續被周邊的開封、鄭州超越,不過如今的洛陽也是省內僅次於鄭州的第二大城市,人口800多萬,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是河南經濟正在重點打造的新增長極。
在洛陽城南十公裡開外,還藏著一個世界級的頂級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整片石窟處於東香山、西龍門山兩山之間,面朝伊水,它和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而且和這兩大石窟相比,龍門石窟無論是從窟龕數量,還是造像數量上,都是規模最大的,堪稱「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由此開始了龍門石窟幾百年的開鑿期,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直至隋唐、北宋時期,前後延續400多年之久,是我國開鑿累計時間最長的石窟。密密麻麻的石窟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約1000米,現存窟龕2340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60多座,數量均為我國之最。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
整個龍門石窟其中80%的造像誕生於唐代,尤其是奉先寺,是所有石窟中最大的一個,寺依山開鑿,長41米,寬36米。裡面坐落著9個相貌、氣質各異的佛教神像。尤其是坐於正中位置的主佛盧舍那,通高17.14米,頭部高4米,僅耳朵的長度就有1.9米。只見大佛雙眼如一泓秋水,深情而寧靜地俯視芸芸眾生。而據說,盧舍那大佛的面容是按照一代女皇武則天真容塑造的。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駕崩,武媚娘和其他妃嬪一樣被迫落髮長安感業寺出家為尼,後被一直藕斷絲連的太宗之子李治接回皇宮寵幸。武則天在被立為皇后之後,立即大興工程,在龍門開窟鑿像。唐高宗後期,武則天逐漸掌握朝政實權,更是大興土木造窟。
公元672年,盧舍那大佛開工建鑿,武則天為工程捐了兩萬貫脂粉錢。三年之後的公元675年,大佛橫空出世。傳說,唐高宗上元年除夕,時值奉先寺竣工之日,武則天親自率領文武朝臣駕臨龍門,參加主佛盧舍那的開光儀式,而此時朝中大權早已落在武則天一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