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十一即將來臨,許多的中國景點都在翹首以盼著,今年的十一秋意盎然,非常適合大家出遊,而說起旅遊,今天小安要說的這個地方非常有趣,除了風景如畫之外,它的話題一直都在歷史上眾說紛紜,那就是濟南的大明湖,一起去看看吧。
談及濟南,很多人小的時候都應該看過中國著名作家老舍的濟南的秋天,散文裡面描繪的濟南更是多了秋的韻味,少了秋的蕭瑟,而濟南的三大名勝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也被眾人逐漸熟知,不同於其他景點的人潮鼎沸,這裡人不太多,(十一多不多,無從下結論)主要是相對靜謐的,很多的遊客更喜歡購物以及山川,濟南更有一種隨緣的美,秋天觀賞,時辰俱佳。
今天就來著重說一下大明湖,它坐落在濟南市中心的舊城區,由很多的濟南泉水匯流形成的,整個湖面有58公頃,平均的水深有2米左右,這是濟南以及中國境內極為難得天然湖泊。也是濟南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風景名勝,在大明湖邊,經常會看到一些國外的遊客慕名而來,拿著自拍杆相機,和如畫風景合影留念,大明湖也被親切地稱之為「泉城明珠」,大家不妨趁著十一假期,好好把玩一下濟南大明湖的靜謐秋色。
當然,去過大明湖的遊客往往還會被一個話題所吸引,那就是在大明湖的周邊醒目碑石上,「大眀湖」,三個勁道的大字映入眼帘,許多的當地濟南人早已習以為常,但是對於諸多的外地遊客對此卻非常的上心,把注意點放在了這個「眀」字上面,怎麼大明湖還多處了一橫呢?難道如此大的「錯」字都看不見嗎?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被大家津津樂道,給出的答案也眾說紛紜。
濟南導遊最喜歡說的就是趵突泉的石碑上「突」字少了一點,那一點泓水被呂洞賓拂塵一甩,降落在了「大眀湖」的石碑上,因此多出了這一點,但是這樣的說法許多較真細緻的遊客並不買帳,畢竟傳說是為了更好地美化了大明湖,沒有多少實際的科學根據。
其中一種說法是,這石碑是在清朝嘉慶時期拓下來的,碑文當初是由嘉慶時期登州人於書佃主筆,這「眀」字就是於書佃家鄉的寫法,在藝術創作中,為了使「眀」字更加的具備美感,當然這說法想當然了,畢竟碑文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如果都按家鄉的寫法,後人都不認識豈不是尷尬了。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靠譜了,那就是清朝避諱,眾所周知,明清都實行「文字獄」,到了清朝的時候更為嚴重,明朝不讓用「明」字是因為和年號有衝突,要保留皇室尊貴,清朝不讓用明則是因為文字獄對於明朝的很多忌諱。到了嘉慶事情,正值「文字獄」盛行,當時的清朝文人肯定會想到這一點,為了防止生出不必要的麻煩,就改用了「眀」字,而並不是網友簡單的認為清朝文人不小心寫錯了。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首詩詞也反映了濟南的大明湖之魅力,十一假期,泛舟在大明湖畔,盡享兩岸秀麗風光,徒步走在靜謐園中,觀看那一縷泛黃秋色,大「眀」湖的石碑是否拓錯了,就留給網友們評說吧!歡迎留言評論、點讚並分享,感興趣的可以添加關注,謝謝大家。(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