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皆知,德雲社是中國最出名的大型專業相聲社團之一,由著名相聲演員張文順、郭德綱於1995年創建。「德雲社」以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培養曲藝人才,服務大眾為主旨,用曲藝演出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藝術,頗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而就是在這個充滿著文化和藝術細胞的德雲社,其大門匾額上,其中的「德」字卻多了一橫,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是寫錯了,還是另有其他的原因呢?
德雲社的這一塊門匾上的字,是著名相聲大師侯耀文先生生前所書,而且是郭德綱拜其為師之後沒多久,特地為德雲社所題寫的。如果根據漢字的書寫規範規則,和漢字在歷史上的演變過程,很顯然,這個多了一橫的「德」字,毫無疑問應該是個錯字。因為無論是古今,關於「德」字,只曾經存在過下半部的一橫爭論質疑問題。現在通用的「德」字寫法有兩種,一種是我們平常打字或手寫常用的標準「德」字,在「心」的上面有一橫。還有一種是諸如全聚德招牌上的那一種,「心」字上邊沒有一橫的寫法,目前在書法界仍然還有使用。依據普遍的說法是,清康熙以前,德字都是沒有下面一橫的,而《康熙字典》頒布實施後,下面帶一橫的德字一直沿用至今。
按照常理推測,作為著名的相聲作家侯耀文先生,應該不會真的因為疏忽大意而寫錯了這個字的。假設是當時的一時之誤,作為名人,又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恐怕早就改換掉了,絕對不會保留下來的。那麼,是不是有意為之,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之,筆者個人認為,這個不一樣不一般的「德」字應該是侯先生故意這麼寫的,而其中包含的意義和信息,作為徒弟的郭德綱,也一定知道師傅的深意,所以才能得以一直不動地掛著的。
其實,我們還是可以在歷史上許多書法作品中得到一些啟示的。在古今文化歷史中,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墨客,亦或平民百姓,在題字書寫時,有時就會故意寫錯字,而且將寓意深刻的含義,隱藏在字裡行間。比如最有說法的「花港觀魚」碑,是康熙的御筆,故意把「魚」字少了一點。據說是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連題字時他都不想「魚」下面有火烤著,於是有意少寫了一點,而三點成「水」,魚便能在水中快活地暢遊了。再如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所提的,極富哲理的「風流宛在」牌匾,故意將「流」字上面的一點不寫出來,寓意為少一點風流,而「在」字卻多了一點,寓意多一點實在,從而起到了警示後人的良好效果等等。
可見,書法是門高深的藝術之一,完全可以寄託豐富的內涵。那麼,侯先生所書的「德」字,難道不可能如此嗎?也許是用「士」字做頂,「士」與「師」近音,暗示「師德」之意。是侯先生以師之名,希望郭德綱們能光大德雲社,弘揚相聲藝術和事業。也許是在告訴已身為人師的郭德綱,能時刻牢記師德,帶好徒弟。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故意寫錯,期望德雲社的全體人員,都能夠永遠牢記住這個「德」字,真正做到德藝雙馨,做好藝術,不要忘記了把「德」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在此,也衷心祝願深受群眾喜愛的郭德綱們,永遠無愧於「德」字,以德為先,為人師表,厚德重藝,努力傳承和弘揚光大我國的相聲曲藝事業,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力爭做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