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促成了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首次聯展?
2020-10-21 08:41:55
|
| 字號:
A+|
A-中國三大石窟敦煌、雲岡、龍門,多少遊客為了一睹其風採而千裡跋涉。而10月18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幕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讓觀眾得以一站式盡享石窟藝術盛宴。
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
開展當天,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洛陽博物館嘗鮮後感慨萬千,「震撼」已經不足以形容,還要加一個詞「神奇」,是變戲法般的神奇。
除了可移動文物外,那些標誌性的大型石窟造像、洞窟也被「搬」進了展廳。身在博物館,卻有一種來到了三大石窟現場的感受。
三大石窟首次聯展之所以實現,契機當然是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這個時間節點,而更重要的基礎便是數位化、3D列印等技術的應用,讓石窟得以走出家門走向遠方。
「三大石窟為什麼可以在洛陽『開個會』?是數位化帶來的這種可能性。」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李志榮說,敦煌的壁畫從它的牆壁上飛到了這裡,龍門古陽洞從崖壁上飛到了博物館,雲岡20窟的大佛通過VR肉眼可見,這在過去都是不可思議的。
在聯展的「塞上皇冠 巍巍雲岡」展廳,3D列印窟龕、洞窟VR讓觀眾大開眼界,其中的第20窟大佛3D列印品、雲岡石窟第13窟南壁7立佛龕3D列印等比例複製品更是使觀眾宛若置身雲岡。
在接受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採訪時,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表示:「石窟的數位化既有數字的採集、存儲和檔案的建設,同時在三維雷射掃描的基礎上,進入到了更高的3D列印時代,雲岡對多個洞窟進行了複製,而且是高精度原真性的,實現了石窟走向世界。」
數位化讓文化遺產從保護研究的學術領域,真正走向公眾,但數位化應用的前景遠不止於此。前不久,龍門石窟流散佛首,首次實現「數字復位」,一比一3D列印複製的佛首造像順利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這種數字復位,為其他流失流散文物「回家」提供新的可能。
「數位化只是一個技術方法,我們希望為真正的學術研究打個底。」參與了龍門石窟數位化建設的李志榮說,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文化遺產資源形成一個礦藏級別的資源,和石油等礦產一樣,但區別是它取之不盡。現在數位技術已經達到了對文物記錄的可復原水平,也將為迎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時代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