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稻盛和夫在盛和塾最後的告別演說中,宣布解散這一個已經存續了36年的組織。
事實上,很多人並不知道,稻盛和夫出於初心的考慮,在創立盛和塾之初,就已決定要在80歲的時候結束它。成立的時候就準備好了關掉的日期!這在常人眼裡,當然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1959年,27歲的他創立了京瓷,十年後,京瓷成為世界五百強公司;
1989年,52歲的他創辦了第二電電KDDI,2007年,第二電電進入世界500強。
他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創立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的人。
更為傳奇的是,他在2010年以78歲高齡接受日本政府的邀請,出任破產重建的日航會長,僅用一年時間,打破了日本輿論圈關於「日航必將二次破產」的預言,讓日航大幅度扭虧為盈,創造了日航60年歷史上、也是世界航空公司的奇蹟。
1983年,京都年輕一代企業家們希望稻盛先生向他們傳授經營知識和經營思想,發起組織了「盛友塾」——不久後改名「盛和塾」。盛和塾之名,取事業隆盛的「盛」、人德和合的「和」兩個字之義,又恰與「稻盛和夫」名字中間兩字相一致。
「盛和塾」後來成為稻盛和夫先生培養年輕企業家所設立的一所社會大學。從最初的25個會員開始,經過36年發展,遍布世界幾十個國家,在2019年末日本盛和塾解散時,盛和塾的規模達到為國內有56家分塾,海外也有48家分塾,塾生人數約達15,000人。
自從1992年開始,盛和塾每年都會召開一次全國大會。後來由於盛和塾在海外的拓展,海外塾生不斷增加,於是到了2011年,「盛和塾全國大會」更名為「盛和塾世界大會」。世界大會的會期一般在每年的7-10月舉辦,為期兩天。
稻盛和夫表示對於盛和塾的工作,如果不以賭上自己的性命的心態親自去面對的話,是無法真正履行自己的職責的。一個老人極度認真、親力親為的人生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至於為何決定「只讓盛和塾存世一代」,稻盛和夫有兩方面的顧慮,這種顧慮其實在成立之初他已經思考過了。
一、他擔心自己過世後,有人把盛和塾當成工具,利用盛和塾來謀私利,有違自己的初心。可能稻盛先生已經覺察到這個苗頭,感到亟需在生前解決這個問題。
二、稻盛先生擔心自己的學術系統被他人「講歪了」。事實上,有一些人確實是在打著稻盛心法的旗號,夾雜私貨,掛羊頭賣狗肉,宣揚一些其它思想。
表面上看是珍惜「稻盛」和「盛和塾」的名聲,但是,稻盛和夫更深層次的邏輯卻是對他人、對社會極其負責的態度,這與他一直堅守的「動機至善,私心了無」是一致的。在自己沒有精力繼續主持工作,關閉盛和塾,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三、稻盛先生也是打算用更多的精力潛心覺悟。
65歲那年,稻盛先生從高位隱退,在京都圓福寺出家,頭戴鬥笠,四處化緣。說起出家的原因,他說是為了再次學習人生意義,為死亡做好準備。
稻盛和夫將自己的人生設定為80年,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從出生開始後的20年,是為踏上社會所作的準備期;二是接下來的40年,是為社會、為自我提升的工作期;三是最後的20年,是為死,也就是為靈魂的啟程做準備的時期。
對他來說,人生的靈魂淨化,準備迎接死亡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
正是基於這幾方面的原因,稻盛先生才毅然決然地決定關閉盛和塾。
對於這種把自己從神壇上請下的勇敢舉動,人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欽佩之情與祝福之意。
盛和塾雖然已經解散,但稻盛先生對人生哲學的探索從未停止,他已站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進行著生命的覺悟。
稻盛先生用他當下的每一個行動,告訴我們:在面臨人生重要的選擇選擇時,要不斷拷問自己的動機是否是以善為出發點,是否是以「作為人,何謂正確」為基準做出的判斷。
一切始於心:動機決定一切!
《活法》圍繞著人要怎樣活,企業要怎麼經營去寫,企業管理,悟出了敬天愛人和人活著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遇見好書#
他的書籍得到很多名人的推薦,比如說海爾集團的張瑞敏,阿里巴巴的馬雲等。
這兩本書涵蓋了稻盛和夫的生活智慧,企業經營理念,不僅可以指點你企業的成長,還能讓你變成一個幸福的人!
稻盛和夫,這位王陽明心學思想的追隨者,「企業家中的哲學家,哲學家中的企業家」,堪稱「知行合一」的典範。稻盛先生反對空想,他的每一步成績取得其實都是他勇於挑戰,不斷在實踐創新中完成的,他的經營哲學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升華起來的!
世上沒有什麼靈丹妙藥,也沒有什麼可以一勞永逸的成功法則。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覺悟之路,而稻盛先生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就是以一顆光明之心引燃我們內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