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山出現在眾多電影大片中
還記得災難片《2012》的場景嗎?巨大的基督像從山上轟然倒塌。人類的精神信仰象徵在巨大的災難前自身難保,災難不僅摧毀了環境,還摧毀了人們的安寧與希望。當時看到那個場景時,我一度以為這是個虛擬的特效,直到後來發現這是著名的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基督山,位於巴西裡約熱內盧。更沒想到的是,幾年後,我會來到這裡,並在此邂逅他。
除了《2012》,《速度與激情5》,《上帝之城》,《裡約大冒險》等豆瓣高分電影都曾拍攝過這裡。麥可傑克遜的著名MV《They don’t care about us》的第一個鏡頭也是這座基督像。模糊的影子俯瞰著貧民窟,是悲傷,憐憫,還是希望?這座建造在山上的巨型基督像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讓眾多電影都選中了它,並成為電影中的著名場景之一?
巴西被葡萄牙殖民的歷史
讓我們先從巴西這個國家的歷史說起吧。眾所周知,南美洲最初並不是高鼻深目的歐洲人的聚居地。在這之前,一直是印第安人生活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1500年4月22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抵達巴西,巴西的命運至此發生了轉折。一系列的事件之後,印第安人的家園成為了歐洲小國葡萄牙的殖民地。從1500到1950年代,共有500萬左右葡萄牙人移居巴西。這麼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徹底改變了巴西的文化,生活形態和民俗。
如今,走在巴西的街頭,尤其是山下的繁華市區時,四目可及,大多數都是歐洲血統的白人,其次便是黑人。在裡約街頭,基本看不到印第安原住民的身影,就連黑人的比例似乎都超過了印第安人。至於我,則是在去了靠近亞馬遜的城市瑪瑙斯徒步雨林後才看到了真正的原住民。而原住民們基本仍處於社會階層的底層,處於偏僻的叢林中。想起多年前,他們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不免讓人唏噓這滄海桑田的變化從來都是令人措手不及。
歐洲人的到來不僅改變了巴西的社會結構,還改變了他們的宗教信仰。印第安人普遍信仰原始宗教,但葡萄牙人的統治迅速改變了這一狀況,他們信奉的天主教成為了巴西的國教。到今天,巴西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國家,88%以上的巴西人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在巴西的影響力隨處可見,就連總統宣誓就職時也必須有一名手持《聖經》的教士在場。
了解了這段歷史以及巴西的現況。就會明白為什麼這麼一座巨大的基督像會出現在裡約熱內盧這個城市。這座雕像實在是太顯眼,在市內的大部分地區都會看到他。之所以這麼惹人矚目,是因為這座基督像建在裡約熱內盧國家森林公園中高710米的科科瓦多山上的緣故。由於位置特殊,構思巧妙,這個景點不僅成為裡約熱內盧的標誌,同時還是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
我的基督山記行
我在一個陰天的周末登上了這座離市區不遠的科科瓦多山,這是它的原名。如今,它也被稱為耶穌山,基督山,駝背山。這裡是裡約最享有盛名的景點,自然也會有很多遊客。亞洲面孔極少,但我還是遇到了一位不知是日裔還是韓裔的小姐姐,請我幫她拍了張照。
上山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乘坐三節車廂的齒輪小火車,這也是大部分人選擇的上山方式。另一種則是乘汽車至山腰停車場,之後沿著山間石路步行而上。邊登山邊觀賞山景。我選擇的是第一種。到山頂時,最先看到的是基督像的背面。上到最上一層平臺,便來到了耶穌他老人家的身前。遊客們摩肩接踵,擠在一條巷道上,興奮地和這座巨大的基督像合影。
山上自然會比山下的風大,這座高達三十八米的基督像在風中如如不動,張開雙臂環抱著這座城市,環抱著芸芸眾生。如此特殊的位置和意義,難怪這裡會成為裡約的名片,巴西的標誌。陰天中,耶穌的面容顯得有些迷濛,但是這絲毫影響不了遊客們高漲的熱情。我也開心地和他合了影,之後便在山頂四處轉悠,不想錯過任何一處的精彩。山雖然不算高,但從這裡仍然可以俯瞰裡約市區,山與海皆在眼前展開,鋪陳出無盡的廣闊與奇妙。看著大西洋中的點點山脈,突然想起白居易的「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難道當年貴妃娘娘竟然是來了南美嗎?
除了這座高大的基督像,山上還有一個小小的教堂,當天剛好逢上一位嬰兒受洗,儀式完成後,媽媽高興地舉起嬰兒,一邊的牧師看著他們微笑。從生到死,巴西人的生活早已與基督與天主教密切相關。而這座基督像的來歷也正是為了慶祝巴西獨立100周年。1922年,巴西天主教團和修女們聯合籤名要求當時的總統佩索阿建立一座耶穌像。葡萄牙人的舊有統治結束了,但是留下的宗教卻徹底地融入了巴西人的生活,而原住民們依然在社會的邊緣掙扎,雖然處境已比之前好了很多。
山下的風景
基督山雖然出名,但山上地方不大,很快便可以看完。來到山下,這裡有專門售賣基督山紀念品的商店,連人字拖鞋上都印上了基督山上的基督像。巴西人真是有意思,一方面他們已經把宗教連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卻又把信仰的基督大喇喇地踩在腳底。想想東亞體系信仰的佛教吧。假如有人這樣把自己的信仰踩在腳底,一定會引起聲勢浩大的聲討。也許,這也是巴西人爽朗而不拘小節的個性體現?
更有意思的是,商店外的路口也擺著一尊基督像。一模一樣的姿勢,只是尺寸小了很多,材料也是鏽跡斑斑的鐵絲鐵片,甚有貧民窟風格。耶穌像的表情也不若山上的那麼聖潔莊嚴,而是帶著一絲凡間的無奈。甚至,有一隻黑色的鳥兒停在了他的頭頂,配上耶穌的表情,場面實在是有些好笑。
商店一旁還有個小小的美術館,美術館內的露天院子,是個小小的跳蚤市場,有一些手作和食物在這裡售賣。環境布置得很是雅致,你可以在這裡喝咖啡小憩一下。美術館有三層,除了本土藝術家的畫,還有來自中國,印度,中東,歐洲等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畫作,體現了巴西這個種族大熔爐國家的兼容並蓄。也許,藝術的愛與美,可以療愈一切,也可以包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