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個非常低調的城市
沒有熙攘的遊客,沒有網紅的打卡地
城市很破,建築很舊,交通也不發達
我就是喜歡這種千年歷史的破舊
如同覓得一本舊書,偶然撿到,愛不釋手
泉州是第一眼就愛上的城市
喜歡穿梭在騎樓裡,
在街道的轉角處聽見濃厚的閩南語
喜歡徜徉在文廟廣場,
聽著南音帶著些許哀愁的古風古調
或者在伊斯蘭清淨寺仰望穹頂,
感受千年前的禱告
一街一廟
泉州府文廟
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泉州歷來以開放、包容的氣度雄踞東南。
而建城之初就開始形成的文廟、西街,
正是泉州的一個縮影。
從塗門街過來看見一座五門的大牌坊,2016年央視春節晚會,文廟作為泉州分會場,被全國人民熟知。泉州文廟是中國東南規模最大的孔廟,這裡可以看見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建築。
穿過牌坊門,有一條河道橫在前面,橋名「洙泗橋」,這是明代嘉靖年間立的碑。洙泗,是孔子家鄉的兩條河流——洙水和泗水。傳說孔子曾在洙水和泗水之間設壇施教,所以「洙泗」成了儒家的代名詞。
文廟的佔地面積很大,周圍有狀元樓、文莊蔡公祠等建築,露庭鋪著石板三千條,暗喻孔子弟子三千多人。泮池旁邊豎有橋板七十二條,隱喻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
走入正廳,上方懸掛三代皇帝御書:康熙「萬世師表」,雍正「生民未有」、嘉慶「聖集大成」等匾額,整個大殿金碧輝煌。
每年高考的時候,大家都來這裡拜孔子,泉州歷屆高考狀元都可以獲得「泉州府文廟獎學金」。
一街一廟
西街
一條古街千年史,
一日西街一千年。
西街是泉州最大的寶藏,1300年的歷史,夠老的了,市聲嘈雜,人車混亂,很慶幸這裡沒有被規劃成千篇一律的所謂老街。它破舊著,保留著最為真實、完整的歷史街區,是一條「活著的」民俗街。
西街
西街有古大厝、騎樓洋樓,還有不少名人宅第在小巷深處熠熠生輝。自唐代歐陽詹開始,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大人物與西街結緣。隨時隨意進入一古厝,依然雞飛狗叫,養狗逗貓,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
西街是原生態的使用中的普通民宅,在「老西街」們的記憶中,這裡盛行「拳頭燒酒麴」,南少林武術、燒酒、南音……一代代泉州人在這裡暢快地生活。
西街還是一條美食街,東壁龍眼、潤餅、滿煎糕、面線糊、蒜蓉枝、田螺……各種傳統美食令人眷戀,吃貨在這裡根本毫無招架之力。
西街道路中心矗立著一座燈火通明的鐘樓,這座鐘樓始建於1934年,融合了西洋、閩南風格,已經成為泉州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三個寺
開元寺
神靈在泉州有點擠,
每一條巷子間也許都會邂逅一座廟宇。
試問在哪一座城市,
有道教,佛教,還有伊斯蘭教的多彩呢?
唐玄宗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建寺為開元寺。現在各地都還有開元寺,唯獨泉州開元寺規模最大,是閩南第一古剎。
大殿用近一百根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34;,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製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的真實寫照。
走進大殿,最吸引人的就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中國國內古建築中罕見,因為這些雕像都長著翅膀,很像西方傳說中的丘比特。
印度教石柱
殿前月臺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後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是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
檀樾祠
開元寺有一個很神奇的檀樾祠,常年門關著,門口有很多信眾在祈禱和祭拜。開元寺正是檀樾祠的主人黃守恭捐地建造的(檀越的意思:就是向寺院捐資的施主)。
黃守恭是當時泉州城有名的富戶,為人謙虛好客,博通經史,有「郡儒」之稱,有儒商風範,故檀樾祠也成為諸多考取功名利祿的學子前來求學拜佛的原因之一。
千年桑樹
寺廟中有一顆1300年的古桑樹,這是國內現存最為古老的一顆桑樹。當年黃守恭正是把自家桑樹地捐獻建寺廟的,大殿的匾額寫的「桑蓮法界」說的就是這個傳說。
東塔
整個寺廟中最有名的就是東西雙塔了,兩個古老建築真是百看不厭。東塔為鎮國塔,西塔為仁壽塔,始建於唐朝,修建以來經歷過多次的翻修和損毀,現在看到的是南宋重修後保留下來的。
須彌座上有浮雕
雙塔塔基須彌座上有浮雕的釋迦牟尼本生故事39幅,雙塔塔身的每一門龕有浮雕的佛像。共八十尊保護神像,每一尊的服飾、姿態、表情等都不相同。
雙塔雕塑
瑞士人戴蜜傲、德國人艾克1935年合著的《刺桐雙塔》一書,對泉州雙塔的每幅圖像都拍了照片,內容都作了詳細說明,值得去看一下這本書。
三個寺廟
關帝廟
關帝廟香火很旺
在眾多的寺院中,香火氣息最濃鬱的一定是塗門街的關帝廟,和旁邊的清淨寺和府文廟的清靜來說,關帝廟真是人山人海。不論什麼時候來這裡,你都可以感受到熱鬧的場景。
供奉關公和嶽飛
關帝廟早年主祀關聖帝君,明代開始附祀嶽飛。泉州當地商業貿易發達,傳統商業文化注重「信譽」二字,而關公正直的形象就成了這種美德的代表,於是被奉為商業的保護神,也叫「武財神」。
關公
很多生意人來祈福求財都會捐些香火錢,而關帝廟便拿出大部分香火錢救災辦學,積德善事,因此關帝廟成了閩南地區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
閩南風格
關帝廟是一個濃濃閩南建築風情的建築,極具當地風情。正殿內有宋代大儒朱熹手書「正氣」和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書「充塞天地」等名匾,讓關帝廟多了幾分文化底蘊。
三個寺廟
清淨寺
清淨寺
清淨寺,又稱艾蘇哈卜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於北宋,迄今1000餘年。這個清淨寺就在關帝廟旁邊,兩種宗教友好的相處著。
大門
從清淨寺的大門進入,這是一個仿照了敘利亞大馬士革倭瑪亞清真寺樣子建造的大門,頂蓋則採用了非常中式的傳統圖案,可謂是非常多元的風格。
穿過門樓,不妨回過頭看看後牆上兩排阿拉伯文石刻,據說記載著清淨寺的創建年代重修時間以及最早的名稱。
明成祖石碑
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個外框紅色的石刻,這是明成祖在永樂五年頒發保護清淨寺和《敕諭》,是清淨寺中重要的遺存。
禮拜大殿
禮拜大殿又稱奉天壇,是叩拜真主的地方。奉天壇屋頂原為巨大的圓頂,於明萬曆年間地震中倒塌,只留下大殿四壁和圓柱,雖已搬移或散失,可是柱基、柱礎卻大部分依舊遺留原地。
清淨寺
翻開清淨寺的歷史,有不少阿拉伯人在修建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耶路撒冷人阿哈瑪就曾在公元1309年出重資修建,20世紀的時候,阿曼蘇丹國王全額捐資,在清淨寺東邊新建了規模龐大的禮拜堂。
雙橋
洛陽橋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連接跨海的石橋是交通要道,
曾千帆萬富雲集,貫通南北
如今歷經波折,記錄著歷史和生活回憶。
洛陽橋
洛陽橋有近千年的歷史了,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明明是建在福建,為什麼叫洛陽橋呢?
洛陽橋
唐朝初年,社會動蕩不安,戰爭時常發生,不少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中原人帶來了中原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當他們來到泉州時,看到這裡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地方也取名「洛陽」。
牡蠣加固
洛陽橋是在泉州知府蔡襄號召下建造,過程異常艱苦,因為連江接海之處,深受海水侵蝕之苦,橋基必須特別堅固,防止海潮侵蝕。當地人民發明了種牡蠣加固橋基的辦法。
紀念蔡襄的蔡公祠
他們先沿著橋的中軸線拋入江中大量石塊,然後使用「牡蠣固基」法,牡蠣殼可以附生在巖礁或者其它的牡蠣殼上,繁殖能力很強。
利用牡蠣的這種迅速繁殖的特性,把原來鬆散的石堤膠結成牢固的整體,防止基石被潮水衝走。然後再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這種造橋法歷時7年之久,真正是和大自然一起打造的精品,所以千年不倒。
精美石雕
洛陽橋的橋面,有500根欄杆石柱,並用28隻雕琢精緻的石獅子作為裝飾,這些精美的石雕生動展現了古代「石雕之都」惠安的特有風韻。
雙橋
安平橋
安平橋又叫「五裡橋」,至今已近900歲,是世界上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
去之前腦補的畫面是那種跨海大橋之壯觀,不免心嚮往之。及至實地,眼中的安平橋是這樣的:
已經成為一個公園
古樸滄桑,水波不驚,如一條巨石長龍靜臥一汪湖水之上,悠然看著我這個興致勃勃慕名而來的遠方人。想像中的壯觀呢?想像中的海灣呢?
安平橋周圍已成陸地,找不到橫跨海灣的痕跡,更像建在溼地公園內的景觀橋了。
睡木沉基
當年,安平橋發明了更為科學的「睡木沉基」法,由於安海灣水深泥爛,拋石容易陷下導致浪費石料,就於枯水期先在淺灘上將椿木平列分層交叉,然後壘壓上大石條,隨石條的加高,重量不斷增大,木頭排便漸漸沉陷至水底,從而奠定橋墩的基礎。
橋成之後,在墩基周圍養殖牡蠣,加固橋基,「睡木沉基」法既簡便,又省工省料。
安平橋
安平橋歷時15年建成,最感人的莫過於建造者黃護死後,他的兒子黃逸繼承父志,繼續到處募捐資金造橋,這種執著與頑強非一般人能做到。
泉州,真是一個適合慢節奏的生活,
人文氣息濃厚,隨便都能遇上千年景點
這一街一廟、三個寺廟、兩座橋
基本上無收費,就這麼放著隨便你玩
泉州太好吃了
今天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泉州好玩的
下回介紹一下泉州的美食
因為太好吃了,真的值得單書一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