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豔梅和丈夫侯德動正在做煎餅果子。
9:20左右,侯記煎餅果攤位前仍有多位顧客排隊等待。(王希濤 攝)
近日,有媒體報導千佛山西路便民市場內,一對夫妻賣煎餅果子月入10萬+,這引起廣大市民和網友的熱議,有人質疑其真實性,也有人要辭職賣煎餅果子。連日來,記者走訪我市多處發現,那只是極端個例,大部分煎餅果子攤主披星戴月,收入和上班族相差無幾。
8小時流水近3000元
10月31日10:00左右,千佛山西路便民市場內一家名為「侯記煎餅果」的攤位前,有近10位顧客在排隊等待。攤主侯德動和張豔梅站在攤位前,一人守著一個鏊子熟練地翻著煎餅。
記者計時發現,張豔梅做一個煎 餅果 子所用的時間大約為1分鐘。「如果不裝袋的話,30多秒就能做一個。一天能做七八百個,少的時候也得五六百。」侯德動稱,20多年來,他一直在千佛山西路附近做煎餅果子,積攢了很多回頭客。
侯記煎餅果售賣的煎餅果子價格從3.5元到5元不等,按平均每個4元計算的話,夫妻二人的日流水近3000元。記者了解到,侯德動夫妻二人每天6:00左右準時來到攤位前,此後便一直站在鏊子前,直至13:00左右。「中間連上廁所的工夫都沒有,顧客在這兒等著不好離開。」侯德動說。
品質成為銷量保證
超高收入的保障是接連不斷的客源,而煎餅果子的口味是保證客源的關鍵。家住燕山立交橋附近的一位中年女士稱,「他家的煎餅果子很筋道,每次來爬山都會買一個。」
據侯德動介紹,他做煎餅果子已有25年,平時經常研究煎餅果子的口味和做煎餅的技巧。「我有時候會去別的攤位買煎餅果子品嘗,遇到比較好吃的,就嘗試著調製面料。」侯德動稱,現如今的侯記煎餅果已經被他改良了10餘次,而他所用醬料也與眾不同,「是炒過的熟醬。」侯記的盛況不多見
11月1日8:00左右,位於燕山立交橋附近的一個攤主向記者表示,她每天只有7:00到8:00之間比較忙碌,「大約能做六七十個。」11:00左右,山東交通學院(無影山校區)南門附近攤主李女士稱,她每天5:00左右在堤口果品市場內售賣煎餅果子,中午則在學校門口附近一直盯到13:00左右。中建錦繡城小區周邊也有多個售賣煎餅果子的攤位,11月1日12:00左右,記者看到多個攤位前並沒有顧客。
記者計時發現,多數攤主做一個煎餅果子所用時間為2分鐘左右,照此計算,售賣100多個得忙活三四個小時。「一天做100個的話,和上班收入差不多。」李女士稱。
踏實才能做出名堂
大部分煎餅果子攤主表示,他們每天早上4:00左右起床準備食材,6:00之前準時到達攤位。除了凌晨4:00起床作業,還時常面臨被燙傷的危險。25年前,侯德動剛做煎餅果子時並不順利。「一開始就是摸索著幹,賺不了多少錢,手上燙的都是泡。」侯德動稱,決定做了就不能放棄,經過不斷摸索,他發現面做得越薄越不燙手,但這要求更高的技術水平,「不熟練的話,面就粘鏊子上了。」
侯德動也注意到了一些網友辭職做煎餅果子的言論,他表示,一開始就不能抱著賺錢的心態做煎餅果子,只有踏踏實實、一門心思地做出口碑,才能得到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