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運營商的隊伍不斷擴大。
據悉,中國電信近日已敲定了第三批虛擬運營合作夥伴,十家企業中不乏製造業巨頭富士康、聯想、海信等。
作為「11屏3網2雲」轉型規劃中的一環,富士康在電信行業前已顯露野心,繼去年10月取得臺灣運營4G頻段的牌照後,今年5月又獲得了臺灣第四大移動運營商亞太電信14.99%的股權。
而對於此次在大陸的申請動作,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富士康的用意主要是基於園區做移動信息化服務,包括移動生活、全區辦公等,未來可能會對外發展。據其介紹,目前富士康是以一家深圳的移動網際網路公司名義做牌照申請。
就牌照申請問題記者致電富士康總部相關人士,但目前尚未獲得回應。
牌照申請背後
「移動網際網路可能是富士康在大陸市場的重點布局方向。」鄒學勇對記者說。
此前,富士康內部人士曾這樣表述富士康在移動網際網路上的布局,即針對行業和企業級的應用,提供一個移動互聯完整的解決方案和一站式服務,包括私有雲、行業應用商城、行業應用APP、行業定製終端、運營商資費套餐、資金物流平臺等。
但據接近富士康人士透露,虛擬運營商牌照的申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其對物聯網等市場的覬覦。富士康科技集團CEO郭臺銘近日在股東大會上提出「11屏3網2雲規劃,其中著眼於鴻海未來遠景成長的發展規劃中的「3網」,指的就是網際網路、物聯網與智能電網。
「其實富士康並不是想成為像大陸三大運營商那樣的電信運營商,而是希望通過合作或者聯盟的方式進入到這個行業,從而打通全產業鏈。」此前富士康內部人士曾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這也是富士康近年頻頻投資電信行業的原因之一。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目前鴻海也在賣自己的電視,電視的內容都需要走網絡傳輸,如果我們有這方面的資源和技術,就能更好地支持內容傳輸。」上述內部人士對記者說,而做好通信行業的周邊技術也能提高富士康的產業規劃。
事實上,富士康目前在做的一件事有點像「小米盒子」模式,即通過終端打通網際網路(物聯網)入口,而終端製造正是富士康此前的強項。目前,這些終 端需要大量、實時的數據作為內容與服務供應的基礎,通過對電信牌照的申請和一系列的整合,富士康有機會成為最具有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供貨商,是另一種成功 轉型商貿的模式。
而在此前一年,富士康網絡的相關投資主要集中在臺灣地區。
今年5月,富士康旗下企業國碁電子以116億元新臺幣認購臺灣第四大電信運營商亞太電信的私募增發股份,成為亞太電信的最大單一股東。此外,國 碁電子還將與亞太電信以100%換股的方式進行合併,換股完成後,亞太電信將作為「續存公司」繼續運營。業內人士評價,作為電信市場的新進入者,此前富士 康儘管獲得了4G頻譜,但要從無到有建設一張完善4G網絡尚待時日,而收編現有運營商則可以大大縮短入場角逐的時間。
而對於大陸市場,介於政策因素直接投資電信行業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是虛擬運營商牌照,鄒學勇對記者表示,介於其外資身份,尋找一家合適的公司作為夥伴才能申請。
進化路徑
網絡上的布局只是富士康轉型中的一步。
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明確表示將重點布局「11屏3網2雲」,這11屏包括手機、平板、NB、PC、手提電視、傳統電視、教育平板、平板 電視,以及新增的電動車、機器人和穿戴型裝置。富士康的規劃是,未來通過「三網」串聯這11屏,打造BIG DATA(大數據)。
過去,作為蘋果iPhone 等明星產品的代工商,富士康一向以代工面目示人。富士康於今年5月發布的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其營收為8834.8億元新臺幣,比去年同期的8090億 元新臺幣增長9%;淨利潤為198.3億元新臺幣,比去年同期163.5億元新臺幣增長21%。鴻海一季度的超預期財報與蘋果iPhone的需求強勁息息 相關。
為了擺脫對單一產品的依賴,富士康在2012年起開始啟動轉型計劃。
據了解,目前已承接了小米、華為以及亞馬遜手機Fire Phone的訂單,富士康還計劃在印度及印尼與分銷商一起設計和營銷一直由其裝配的黑莓手機——此舉也被解讀為富士康向價值鏈上遊邁出的最大一步。
此外,富士康也推出名為Coverbank的自主品牌手機配件以及名為Candyard的藍牙耳機。但或許是為了避免與客戶產生競爭關係,它曾 多次否認有製造自有品牌手機的意圖。然而,無論是此前與夏普合作的「睿俠」電視機,還是最近與美國公司富可視聯合推出「富可視」手機,都是採用了權益各半 的合資公司模式。
郭臺銘強調,鴻海仍處調整階段,預計在2015年至2017年間,鴻海會以結構型、技術型公司的樣貌出現。他承諾往後幾年鴻海必將持續成長,且引領的動能非來自單一產品客戶,而是全面結構性轉變所誘發的成長。
從股東大會上的信息來看,鴻海今年將會積極布局「11屏3網2雲」,並且結合實體營業和虛擬平臺,從科技製造業轉型成為科技服務業。「往日的硬體品牌戰,將轉變為生態系統戰。」郭臺銘說。
(家電網® H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