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蘇州的幾家舊書店

2020-08-10 2456873503

秋後涼風習習,樓下飄來的桂花香氣將我的心思牽向了近在咫尺的蘇州,就著桂花糕聽崑曲還是十分愜意的。畢竟人人都說江南好,為此我曾臆想過無數種江南水鄉的美好,蘇州便是江南情結的癥結所在。

姑蘇城中最為精緻的一面濃縮在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這四座園子裡,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造園藝術的最高成就。於我而言,這些園林山水的美感早已無法煥發出生活的情調和氣韻,每一次去蘇州,都讓我望而卻步。

然而,蘇州的誘惑,不僅僅在園林。漫步在鈕家巷的午後,尋訪幾家曾經「錯過」的舊書店,徜徉在理想人文氣息的古街書香中,淘得幾本舊書,才不枉此番蘇州之行。

鈕家巷遊記

記得第一次來鈕家巷尋訪舊書店,當時僅僅是把舊書店當作一個標識,完全沒有買書的強烈欲望。如今再次來到鈕家巷,必然不願空手而歸。

十方書屋,那本袁珂的《山海經校注》已經不在書架上了,有人捨得買,我心裡的石頭也算落下。細看之下,書架上竟然還有好幾個版本的《金瓶梅》,摩挲著其中一套人文社的《金瓶梅詞話》,書脊是高貴中透著神秘的藍紫色。

十方書屋內景

最終入手了《花月痕》和《螢窗異草》,《花月痕》文辭細膩、內容哀豔,據說《玉梨魂》就是模仿它寫的,而《螢窗異草》在仿《聊齋志異》諸本中成就最高。

《花月痕》和《螢窗異草》

抱著僥倖的心理從十方書屋淘來了好書,心中塊壘已然消散十之一二,萬萬沒想到的是竟然偶遇了開門營業的葑溪書店。

葑溪書店,據說很多人來訪都不曾一見。

葑溪書店門口擺了個小架子,放有民國的字帖畫冊,小小的袖珍本,最容易引人注目。步入店內,左右兩側裝修簡潔大方,只有對門的牆上放了一排書架,主要是近現代歷史文化類書籍。一旁還有兩個書架,多是書畫碑帖和各種保真的線裝古籍。

葑溪書店裡只有一個阿姨在,一番交談才知道這是他兒子開的書店,平時上班,上午時都不會開門,只有下午才會開門營業,前來買書的人寥寥無幾。

詢問阿姨能否拍照,阿姨連忙說可以可以,趕緊給我讓出了位置,得知我前幾次來訪都沒能進店,還一直向我道歉,真是讓人汗顏。阿姨的座位背後分別掛著兩幅字,一幅書寫著「橫眠不學禪」,另一幅是書寫的王維的《竹裡館》,都是鬧中取靜,暗隱淡泊名利之志。

葑溪書店另一側是一套桌椅和幾張書畫,組合起來典雅精當,阿姨見我盯著香爐看了好久,就說便宜點賣我,一問,也就幾百塊錢,還是把我嚇了一跳。

靠近門口的位置放著一個玻璃書櫃,裡面收藏著極為少見的古籍善本。

書柜上方也掛著幾副畫,有扇面畫,有京劇中的李逵臉譜。

李逵臉譜

好不容易偶遇葑溪書店,當然不能只是拍照留念,挑到了一本錢鍾書的《圍城》匯校本,由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出版,不知道和後來人文社的版本有哪些不同。

至此,終於圓了探訪葑溪書店的美夢,沿著鈕家巷繼續前行,又偶遇了沈氏筆莊。

沈氏筆莊,由一位阿姨照料,她就是這位沈氏。進門就是「一枝獨秀」四個大字,旁邊掛著「妙筆生花」和其他書法作品,筆筒裡滿是毛筆,都是沈阿姨親手製作。

進門時就聞到了一股動物皮毛的臭味,看到一盤子動物的毛髮做成的毛筆頭還以為是什麼吃的,窘死我了。

毛筆頭

一個年青人在買完兩支毛筆後拜別沈阿姨,我直接問阿姨有沒有兔毛的筆,阿姨拿出一支,告訴我兔豪僅此一種。

蘸水在水寫布上試著寫了寫,軟硬適中,很好寫。這時候進來一個大叔,也是開口就問兔毫的筆,我把自己剛寫字那支兔毫筆給他,說適合抄經,他也寫了幾個字,笑了笑。

臨別之際,買下了一支小純紫兔毫毛筆,再看了一眼製作筆頭的工具,不禁感嘆,這樣簡陋的工作環境,加上耐心細緻才能完成的製作工藝,沈阿姨實在別有匠心。

就這樣帶著幾本書、一支毛筆,離開沈氏筆莊,奔向了文學山房舊書店。

到文學山房舊書店時,恰逢江澄波老先生給一個小夥子籤名,我趕忙挑選了《李商隱詩選》《南唐李後主詞研究》和《杜甫詩醇》,老先生說只有他自己寫的書才給籤名。《吳門販書叢談》早有耳聞,遲遲沒有入手,如今老先生開口,果斷要了親筆籤名版。

江澄波老先生在為我籤名

九十四歲的老爺爺,一生的理想是以書為伴,修繕古籍維繫的又何止是他個人的命脈。

在籤書後我們一起交談,老爺爺得知我從常州過來,特意拿出他珍藏的《藏書報》,報紙上用了不止一整個版面記敘老先生販書的事宜。

藏書報報導江老先生吳門販書

註:江澄波老先生生於1926年,如今已95歲高齡。他一生與古書相伴,在古籍修復領域頗有建樹,對歷代古刻及名人抄校善本書具有較高的鑑定能力,被稱為「蘇州一寶」「書林活字典」。著有《古刻名抄經眼錄》《江蘇活字印書》。一年四季寒暑,江澄波老先生的舊書店很少關門歇業,幾個子女輪班陪著老人守候在這裡,等候著每一位未知的讀者。

江澄波老先生在文學山房舊書店整理書籍

江澄波老先生與我合影

很想握住江老先生的手,感受一下這雙手是怎樣的溫暖,合影之際,悻悻縮回了,緊緊端著《吳門販書叢談》,願江老先生健康長壽。

拜別了江澄波老先生,思量著書包中的毛筆和書,終於明白,我是個禁不起誘惑的人。每一次偶遇,都在誘惑著我,不僅僅是蘇州園林,園林山水不過是身心的休憩場所。誘惑我的,是江南的人文氣息和對未知永無止盡的探索。

而我,甘願沉淪。

山塘街遊記

蘇州的山塘街名氣不小,然而眾所周知的山塘街(景區),只是指渡僧橋到新民橋這一部分,其中只有一家琴川書店(位於古戲臺旁),除此之外,景區內沒有其他書店。

琴川書店

新民橋以北,直至虎丘,此間一個多小時的步行路程都是「七裡山塘」被眾人忽視的部分。這其中也隱藏著鮮有人知的幾家舊書店。

夏天的時候,我曾興致勃勃地去七裡山塘走了一遭。路過尋常百姓家,能聞到誰家炒菜時嗆鼻的辛香氣味,能聽到搓麻將的聲音以及笑罵聲……途中見聞,無外乎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些事兒。

行進中碰巧遇到一家「好德利麵館」,門口擺起了一筐筐舊書,乍一看,總有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怪怪的。不難想像這家麵館曾經的生意慘澹,蘇州人愛吃麵食,經營一家麵館不好盈利,轉行賣書倒不失為一個「好得利」的妙招。

轉行賣書的「好德利麵館」

「麵館」裡面的裝修一成不變,門口張貼的「歡迎光臨」更顯熱忱,進門是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笑迎人來笑送人去,看久了自己也會跟著咧嘴笑笑。彌勒佛背後是幾張餐桌拼湊成的書桌,堆滿了各種舊書,賣的不再是填飽肚子的麵食,而是填補思想的精神食糧。

抬眼望去,廳堂的正中位置懸掛著一幅虎嘯圖,濃墨重彩,威風凜凜,虎嘯圖後面就是麵館以前的取面處。

虎嘯圖

回字形的書店,右側擺滿了紫砂茶具、瓷器炊具和古代文學類書籍,還有大量介紹蘇州古今文化的書。從右側繞到虎嘯圖前,才發現虎嘯圖的裱背是類似於竹片的材質,枯黃色打底,頗顯厚重。虎嘯圖背後取面處的玻璃窗前擺放著各種童書,《安徒生童話》被店家擺在最上面的顯眼位置。

另一側堆放著的主要是中國近現代史書以及書畫碑帖之類的,還有幾副無產階級先驅者的畫像。店裡轉了一圈又一圈,終於在中間的書堆裡翻到了梁羽生的《風雲雷電》,可惜只有第一冊,詢問店家是否還有其他幾冊,店家告訴我左邊的桌子下面那一箱子都是武俠小說,還熱心地給我搬來一個小板凳讓坐下慢慢挑,我開始埋頭擦拭書上的積灰。

梁羽生《七劍下天山

平江不肖生的《大刀王五俠義英雄傳》、王度廬的《玉嬌龍》、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被我從一籃筐書堆裡翻了出來,都是現今難得一見的版本。

最終空著手去到了隔壁的情王閣書店,情王閣書店,店名念著有點彆扭,不知道有什麼特別的涵義。店面狹窄逼仄,僅有「好德利」麵館的四分之一大小,不過書是真多。偶然看到了一本殘存的線裝《廣注古文觀止》,土灰色的書頁幾經翻閱已開始打卷,書角高高翹起,仿佛在做無聲的抗議。

《廣注古文觀止》

匆匆一瞥,轉身退出情王閣書店,留待原路返回時再來逛逛。

繼續向著虎丘方向進發,路過了疑似徽派建築的陝西會館,在一處狹窄的過道旁看到了一個寫有「四方書屋」的木牌,豎掛在人家門口,便走進去瞧了瞧。

四方書屋

四方書屋的店名不由自主地讓我想到了平江路上的十方書屋,前者質實,後者格大。沒有十方書屋那般精緻典雅的裝潢,四方書屋內,書架破舊,實實在在滿滿當當。

有很多原箱包裝的書被塞在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依稀能辨別出精裝書硬朗的輪廓,也有摞的老高的書,像一座座摩天大廈,拔地而起,大多是文史類書籍。

四方書屋一角

四方書屋內,一個小朋友正趴在椅子上寫作業,看到我進來就瞥了一眼,有些想問的話最終沒有說出口。

在一摞摞書旁經過,生怕不小心碰倒了,只得躡手躡腳,感覺自個像個偷書賊一樣。一側的書架上掛著幾個相機,看起來成色不錯,不知道用來拍照效果怎麼樣。

書架上的舊相機

四方書屋大門敞亮,卻並沒有四方來客,想必店家是個豪邁之人,絲毫不在意門庭冷落,無緣一見,很是遺憾。

一直向前走,虎丘的那座塔越來越清晰,走到五人墓時,想起之前有人曾提到過旁邊有家舊書屋,只是今次未曾開門曬書,便也看不到書友提及的「壯觀」場景。

五人墓右側的書屋並未開門

那位書友拍的照片被我一直保存著,小小的屋子,稱之為書倉比書店更為精確,仿佛一開門那些書山就會傾倒而下。

五人墓右側的書屋

沿著舊時的「七裡山塘」一路遊玩,不知不覺就走到了虎丘,到了虎丘山門,卻絲毫沒有進去一看的念頭。雖然蘇東坡曾寫下「嘗言過姑蘇不遊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仍不足以打動我,反倒是那種「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更符合我遊玩的心境。

虎丘山門前呆了半刻鐘,看到有船泊在岸邊,有些人步行而來,乘船返回,我則原路返回。

時光荏苒,再次遊走在山塘街已是十月二日晚,只看到「好德利麵館」尚在營業,淘了幾本書;隔壁的情王閣書店大門緊閉;而四方書屋的招牌早已消失不見。不知這其中數月發生了什麼,也不知下一次到訪是否還能進去淘書?這一切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中似乎都還是未知數……

記於2019年秋

相關焦點

  • 書店尋蹤|蘇州的舊書店(補遺)
    粵海廣場舊書攤是蘇州極好的淘書之地,之前的未收錄《蘇州的舊書店》,完全在於筆者的孤陋寡聞。而問題在於,前兩家舊書店規模既小,書籍品質又不盡人意;第三家書雖略多而又較貴(81年版的《魯迅全集》⑨賣家要100元),因此都易陷入無書可買的境地。隨著書店的競爭及貨源的更新,未來也許會有更多的變數,但那就是以後的事情了。
  • 蘇州古舊書店 從舊書回收中「披沙揀金」
    1958年,古舊書店從東山造紙廠的原料堆裡搶救出明末崑山名人歸莊手寫的《恆軒詩稿》,此書流傳極罕,三百年來未曾刊刻,此書後為著名藏書家路工購藏。1959年中華書局據此本影印了1600部。  1960年,書店從本市藏家處收購到《吳中水利全書》28卷,此書為明代江南巡撫張國維所編,是蘇州地區歷代興修水利的珍貴治療資料,內容極罕,流傳也稀,三百年間未曾翻印。  練就故紙堆裡「披沙揀金」的法眼  因為經手了大批的古舊書籍,古舊書店工作小組的成員們幾乎都練就了從故紙堆裡「披沙揀金」的法眼。
  • 高顏值書店推薦:蘇州文青必打卡,臺灣在大陸的第一家誠品書店
    高顏值書店推薦:蘇州文青必打卡,臺灣在大陸的第一家誠品書店蘇州是一個讓人非常驚喜的城市,除了各色美食、濃鬱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古色古香的城鎮和園林,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現代化生活氣息。位於新城區文藝的金雞湖邊上的誠品書店,是臺灣的連鎖書店誠品在大陸開的守家分店,據說是臺灣老闆送給其小女兒的生日禮物。由於臺灣的文藝感是出了名的,所以誠品書店的每個元素幾乎都流露著臺灣的影子。書店無論是建築本身十足的創意設計、時尚潮流的經營內容還是滿是文藝風的裝修風格都與蘇州園區的時尚現代融合得毫無違和感。
  • 南京與蘇州,先鋒書店與誠品書店,誰更勝一籌?
    這幾天氣溫迅速上升,著實讓一部分不想邁開外出的步伐。如果外面太熱,那就找個清涼的地方歇歇腳,為自己的心裡去去火吧。如果你在南京,先鋒書店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你在蘇州,或許誠品書店也是個絕佳的去處。小編的五一假期已經畫上了句號,這次去南京感受了一趟文藝之旅。先鋒書店——這次給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讓我聯想起之前去過的蘇州誠品書店。
  • 在琴川書店觸摸舊時光陰
    □記者  管有明  攝鄭振鐸、顧頡剛、葉聖陶等都曾來這裡「淘書」—— 在琴川書店觸摸舊時光陰蘇報訊(記者 管有明)雖然蘇城已進入冬季,但夜晚的山塘街上依然人流如織。書店裡,最多的是一排排古典文學、國學書籍、藝術書籍和蘇州文史書籍等,也有不少難得一見的線裝書。拓印、畫譜、地圖、抄本,只要和文史、蘇州有關,李彪都能侃上一二。這不僅是他愛讀書,也跟他的經歷有關。接手琴川書店前,其實他是個「書販子」。文廟的舊書古籍市場裡,經常出現他的身影,這也讓他養成了識書、愛書的習慣。他對蘇州文史典故頗為熟稔,還有一手修復破損線裝書的獨特技藝。
  • 到蘇州旅遊,不去中國大陸第一家誠品書店?一定會遺憾!
    誠品書店就是這樣的存在。來到蘇州,除了蘇州博物館、拙政園等這些經典的旅遊景點,蘇州誠品在近幾年快速晉升成了必打卡的地方,躥紅各大蘇州旅遊攻略,那麼,它到底有著什麼魅力?是不是真的值得逛呢?雅倫我特地來這裡幫大家探個究竟!
  • 蘇州熱門的網紅打卡點,大陸第一家誠品書店,不僅僅是一家書店
    蘇州有許多的「網紅打卡景點」,除了七裡山塘、平江路及眾多的江南古典園林外,許多人對於蘇州「誠品書店」或許已經非常熟悉了,自2015年開業以來就深受文藝青年及眾多遊客的喜愛。誠品書店是臺灣省的原創品牌,於1989年在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了第一家,蘇州誠品書店是在大陸的首家分店,坐落在風光秀麗的金雞湖畔,是一個集文化、藝術、商業、觀光、人才培養等為一體的大型商業中心。在蘇州誠品書店中有一個網紅打卡點,是在去年底打造的一個「蘇州大步梯」,一時間引得不少市民及遊客前來拍照打卡。
  • 揭秘:內地第一家誠品書店為什麼開在了蘇州?
    傳說中的誠品書店在蘇州的金雞湖畔開業了,儘管這比原定開業時間整整推遲了半年。文藝青年新一醬怎麼會錯過「誠品書店」這充滿「文藝細菌」的地方呢?讓機智的新一醬告訴你為什麼它開在這個有園林有蘇繡有吳儂軟語的城市!
  • 蘇州誠品書店,不僅僅是書店
    每到一座城市,都應該去當地的書店看一看,尤其是有一些十分有設計感的地方,比如蘇州的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是大陸第一家誠品書店分店,位於金雞湖畔,一進門就是標誌性的高18米、寬6米的72級大臺階,是一個拍照聖地,很多遊客都會選擇在樓梯拍下誠品的第一張照片,不過這還只是個開始,接下來還有一大批的驚喜等著你。
  • 記憶——兩岸四地舊書店的那些事
    記憶——兩岸四地舊書店的那些事  新華網北京4月22日電  舊書店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它帶給許多愛書人收穫,或許是重拾昔日的閱讀體驗,或許是久尋不獲的心儀愛書,又或是舊書批註上與同好的一次心領神會……新華社駐上海、臺灣、香港、澳門記者尋訪這四座城市的舊書店,領略都市流光溢彩背後
  • 十一蘇州必去之地——蘇州誠品書店
    小編力推一個景點——蘇州誠品書店。在遊蘇州的同時來一場文化的洗禮。外地遊客來蘇州,除了看蘇州園林,逛觀前街,誠品書店也成為了很多人,尤其青年人另一必選的觀光景點。蘇州誠品書店共四層,從B1F到3F,每一層都各具特色:B1樓結合蘇州地方文化元素,將蘇繡、緙絲、蘇扇、核雕、桃花塢木刻年畫五大傳統工藝和民間文創團體相融合,以手作和實演加乘遊逛,給人慾罷不能的美好體驗。
  • 逛完6家舊書店,找到了武漢讀書人的理想國
    舊書店,一本好書值得被買上兩次的地方。但所幸,在武漢,還有一些樸實的舊書店在角落裡安靜頑強地守「舊」。 去年,武漢豆瓣書店迎來了自己的第十個生日。十周年帆布袋上,印著這樣一句話:十年是個終點,或,是個起點。
  • 蘇州最美網紅書店 「 螢火蟲書店」(鍾書閣)
    現代化的書店設計風格這個書店拍照真的沒有死角 ,隨便一個角落都可以拍得很好看,蘇州的鐘書閣在蘇州書店應該是最美了的,雖然不大,但是書很多,分了四個板塊。入門的是新書展示區域,第二個就是推薦閱覽區。沿著書店的盡頭,進去的時候一個小朋友也沒有看到哈哈哈。裡面小朋友可以無拘無束的瀏覽圖書,也可以玩耍。很多小房子小滑梯。這個地方適合帶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們。
  • 蘇州開了大陸第一家誠品書店,關杭州什麼事?
    文/住在杭州網記者 詹慧雯  要說近期江浙滬文藝界最火的一件事,莫過於蘇州開了大陸的第一家誠品書店。  終於找了個不加班的周末,帶著一顆朝聖的心北上蘇州。蘇州站出來之後,2號線轉1號線,時代廣場站下車,這樣的路線,對於來過蘇州數次的我已然駕輕就熟。只是不知道,熟悉的金雞湖、熟悉的圓融,能否承載的起這片泛海漾舟而來的「一頁臺北」?  高18米、寬8 米的72級厚重臺階,具有強烈的入戶儀式感  走進誠品書店正門,濃濃的文藝範撲面而來。
  • 幫舊書店諗計
    確實,廣州嘅舊書店都搵食艱難,呢兩年有啲執笠,譬如長壽西路著名嘅「寶山書屋」,開店30年,舊年3月個鋪頭改為珠寶店。呢間特色書店嘅老細蘇伯,多次拒絕人哋出高租金引誘出租鋪位,最後因生意確實蕭條,不得不改行。文津閣結業後,佢對面嘅「同行」小古堂獨力撐場,不過亦賺唔到大錢。印象中,舊書店嘅常客越來越成小眾群體,且年齡偏大。
  • 深扒蘇州4大「牛逼」商業 誠品書店是大陸第一家分店
    雄厚的經濟實力,也催生了蘇州商業的發展,目前有不少高端商業,但是整個大陸總共有幾家基本都是屈指可數,而這些屈指可數的商業,據小編搜羅,蘇州就至少有4家:誠品書店、新光天地、久光百貨和山姆會員店。   誠品書店(需求面積:15000-30000平方米):大陸第一家分店   誠品書店1989年由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   蘇州誠品書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這也是臺灣誠品書店在大陸的第一家分店。
  • 書店寫作計劃04 | 蘇州東大書店:何須淺碧深紅色
    書店」活動主辦方廣西師大出版社將聯手澎湃新聞·湃客,共同邀約對實體書店發展這一議題較感興趣的作者、學者、讀者等,親身走進書店進行觀察、體驗與訪談,並用文字記錄當下實體書店最真實的一面。文 | 唐文森 東大書店正門,作者供圖立秋時節,又到姑蘇。這次專來訪書店。蘇州經濟文化發達,市域又大,稱得上書店雲集。大店名頭響亮,如慢書房、誠品等,幾乎成了文青眼中蘇州地標,我在幾年前也曾訪過。
  • 《心靈的遠方》蘇州誠品書店籤售首批攝影集驚豔受追捧
    主辦單位丨誠品書店、《城品》雜誌承辦單位丨誠品書店書籍介紹《心靈的遠方》挑選壯觀動人的畫面,展現攝影師伍韜23年來的攝影佳作,並由其本人執筆撰文記錄。誠品書店 分享會下午3點整,伍韜老師在大家期待中走入誠品書店,向讀者們的到來表示感謝:「今天在誠品書店舉辦分享會,我很感謝,又來到蘇州。
  • 支持上海舊書店發展
    10萬冊舊書的「小朱書店」的關停一事,引起媒體的重視,反映出上海市民對舊書店的需求。30家民營舊書店。與每月都有新書店關門相比,舊書店經營相對穩定。    2、主要原因,一是讀者有「淘書」的需要,而是舊書價格有競爭優勢。有店主反映,舊書店的經營,已經給新書店的經營帶來壓力。
  • 中國大陸唯一一家誠品書店——蘇州誠品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位於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東畔,毗鄰洲際酒店,於2011年5月27日正式奠基開工,2015年11月25日開業。誠品書店於1989年由誠品書店創辦人、董事長吳清友在臺灣臺北仁愛路圓環創辦第一家開始,本著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初衷,發展為今日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複合式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