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後涼風習習,樓下飄來的桂花香氣將我的心思牽向了近在咫尺的蘇州,就著桂花糕聽崑曲還是十分愜意的。畢竟人人都說江南好,為此我曾臆想過無數種江南水鄉的美好,蘇州便是江南情結的癥結所在。
姑蘇城中最為精緻的一面濃縮在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這四座園子裡,分別代表了宋、元、明、清造園藝術的最高成就。於我而言,這些園林山水的美感早已無法煥發出生活的情調和氣韻,每一次去蘇州,都讓我望而卻步。
然而,蘇州的誘惑,不僅僅在園林。漫步在鈕家巷的午後,尋訪幾家曾經「錯過」的舊書店,徜徉在理想人文氣息的古街書香中,淘得幾本舊書,才不枉此番蘇州之行。
鈕家巷遊記
記得第一次來鈕家巷尋訪舊書店,當時僅僅是把舊書店當作一個標識,完全沒有買書的強烈欲望。如今再次來到鈕家巷,必然不願空手而歸。
十方書屋,那本袁珂的《山海經校注》已經不在書架上了,有人捨得買,我心裡的石頭也算落下。細看之下,書架上竟然還有好幾個版本的《金瓶梅》,摩挲著其中一套人文社的《金瓶梅詞話》,書脊是高貴中透著神秘的藍紫色。
十方書屋內景
最終入手了《花月痕》和《螢窗異草》,《花月痕》文辭細膩、內容哀豔,據說《玉梨魂》就是模仿它寫的,而《螢窗異草》在仿《聊齋志異》諸本中成就最高。
《花月痕》和《螢窗異草》
抱著僥倖的心理從十方書屋淘來了好書,心中塊壘已然消散十之一二,萬萬沒想到的是竟然偶遇了開門營業的葑溪書店。
葑溪書店,據說很多人來訪都不曾一見。
葑溪書店門口擺了個小架子,放有民國的字帖畫冊,小小的袖珍本,最容易引人注目。步入店內,左右兩側裝修簡潔大方,只有對門的牆上放了一排書架,主要是近現代歷史文化類書籍。一旁還有兩個書架,多是書畫碑帖和各種保真的線裝古籍。
葑溪書店裡只有一個阿姨在,一番交談才知道這是他兒子開的書店,平時上班,上午時都不會開門,只有下午才會開門營業,前來買書的人寥寥無幾。
詢問阿姨能否拍照,阿姨連忙說可以可以,趕緊給我讓出了位置,得知我前幾次來訪都沒能進店,還一直向我道歉,真是讓人汗顏。阿姨的座位背後分別掛著兩幅字,一幅書寫著「橫眠不學禪」,另一幅是書寫的王維的《竹裡館》,都是鬧中取靜,暗隱淡泊名利之志。
葑溪書店另一側是一套桌椅和幾張書畫,組合起來典雅精當,阿姨見我盯著香爐看了好久,就說便宜點賣我,一問,也就幾百塊錢,還是把我嚇了一跳。
靠近門口的位置放著一個玻璃書櫃,裡面收藏著極為少見的古籍善本。
書柜上方也掛著幾副畫,有扇面畫,有京劇中的李逵臉譜。
李逵臉譜
好不容易偶遇葑溪書店,當然不能只是拍照留念,挑到了一本錢鍾書的《圍城》匯校本,由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年出版,不知道和後來人文社的版本有哪些不同。
至此,終於圓了探訪葑溪書店的美夢,沿著鈕家巷繼續前行,又偶遇了沈氏筆莊。
沈氏筆莊,由一位阿姨照料,她就是這位沈氏。進門就是「一枝獨秀」四個大字,旁邊掛著「妙筆生花」和其他書法作品,筆筒裡滿是毛筆,都是沈阿姨親手製作。
進門時就聞到了一股動物皮毛的臭味,看到一盤子動物的毛髮做成的毛筆頭還以為是什麼吃的,窘死我了。
毛筆頭
一個年青人在買完兩支毛筆後拜別沈阿姨,我直接問阿姨有沒有兔毛的筆,阿姨拿出一支,告訴我兔豪僅此一種。
蘸水在水寫布上試著寫了寫,軟硬適中,很好寫。這時候進來一個大叔,也是開口就問兔毫的筆,我把自己剛寫字那支兔毫筆給他,說適合抄經,他也寫了幾個字,笑了笑。
臨別之際,買下了一支小純紫兔毫毛筆,再看了一眼製作筆頭的工具,不禁感嘆,這樣簡陋的工作環境,加上耐心細緻才能完成的製作工藝,沈阿姨實在別有匠心。
就這樣帶著幾本書、一支毛筆,離開沈氏筆莊,奔向了文學山房舊書店。
到文學山房舊書店時,恰逢江澄波老先生給一個小夥子籤名,我趕忙挑選了《李商隱詩選》《南唐李後主詞研究》和《杜甫詩醇》,老先生說只有他自己寫的書才給籤名。《吳門販書叢談》早有耳聞,遲遲沒有入手,如今老先生開口,果斷要了親筆籤名版。
江澄波老先生在為我籤名
九十四歲的老爺爺,一生的理想是以書為伴,修繕古籍維繫的又何止是他個人的命脈。
在籤書後我們一起交談,老爺爺得知我從常州過來,特意拿出他珍藏的《藏書報》,報紙上用了不止一整個版面記敘老先生販書的事宜。
藏書報報導江老先生吳門販書
註:江澄波老先生生於1926年,如今已95歲高齡。他一生與古書相伴,在古籍修復領域頗有建樹,對歷代古刻及名人抄校善本書具有較高的鑑定能力,被稱為「蘇州一寶」「書林活字典」。著有《古刻名抄經眼錄》《江蘇活字印書》。一年四季寒暑,江澄波老先生的舊書店很少關門歇業,幾個子女輪班陪著老人守候在這裡,等候著每一位未知的讀者。
江澄波老先生在文學山房舊書店整理書籍
江澄波老先生與我合影
很想握住江老先生的手,感受一下這雙手是怎樣的溫暖,合影之際,悻悻縮回了,緊緊端著《吳門販書叢談》,願江老先生健康長壽。
拜別了江澄波老先生,思量著書包中的毛筆和書,終於明白,我是個禁不起誘惑的人。每一次偶遇,都在誘惑著我,不僅僅是蘇州園林,園林山水不過是身心的休憩場所。誘惑我的,是江南的人文氣息和對未知永無止盡的探索。
而我,甘願沉淪。
山塘街遊記
蘇州的山塘街名氣不小,然而眾所周知的山塘街(景區),只是指渡僧橋到新民橋這一部分,其中只有一家琴川書店(位於古戲臺旁),除此之外,景區內沒有其他書店。
琴川書店
新民橋以北,直至虎丘,此間一個多小時的步行路程都是「七裡山塘」被眾人忽視的部分。這其中也隱藏著鮮有人知的幾家舊書店。
夏天的時候,我曾興致勃勃地去七裡山塘走了一遭。路過尋常百姓家,能聞到誰家炒菜時嗆鼻的辛香氣味,能聽到搓麻將的聲音以及笑罵聲……途中見聞,無外乎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些事兒。
行進中碰巧遇到一家「好德利麵館」,門口擺起了一筐筐舊書,乍一看,總有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感覺,怪怪的。不難想像這家麵館曾經的生意慘澹,蘇州人愛吃麵食,經營一家麵館不好盈利,轉行賣書倒不失為一個「好得利」的妙招。
轉行賣書的「好德利麵館」
「麵館」裡面的裝修一成不變,門口張貼的「歡迎光臨」更顯熱忱,進門是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笑迎人來笑送人去,看久了自己也會跟著咧嘴笑笑。彌勒佛背後是幾張餐桌拼湊成的書桌,堆滿了各種舊書,賣的不再是填飽肚子的麵食,而是填補思想的精神食糧。
抬眼望去,廳堂的正中位置懸掛著一幅虎嘯圖,濃墨重彩,威風凜凜,虎嘯圖後面就是麵館以前的取面處。
虎嘯圖
回字形的書店,右側擺滿了紫砂茶具、瓷器炊具和古代文學類書籍,還有大量介紹蘇州古今文化的書。從右側繞到虎嘯圖前,才發現虎嘯圖的裱背是類似於竹片的材質,枯黃色打底,頗顯厚重。虎嘯圖背後取面處的玻璃窗前擺放著各種童書,《安徒生童話》被店家擺在最上面的顯眼位置。
另一側堆放著的主要是中國近現代史書以及書畫碑帖之類的,還有幾副無產階級先驅者的畫像。店裡轉了一圈又一圈,終於在中間的書堆裡翻到了梁羽生的《風雲雷電》,可惜只有第一冊,詢問店家是否還有其他幾冊,店家告訴我左邊的桌子下面那一箱子都是武俠小說,還熱心地給我搬來一個小板凳讓坐下慢慢挑,我開始埋頭擦拭書上的積灰。
梁羽生《七劍下天山》
平江不肖生的《大刀王五俠義英雄傳》、王度廬的《玉嬌龍》、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被我從一籃筐書堆裡翻了出來,都是現今難得一見的版本。
最終空著手去到了隔壁的情王閣書店,情王閣書店,店名念著有點彆扭,不知道有什麼特別的涵義。店面狹窄逼仄,僅有「好德利」麵館的四分之一大小,不過書是真多。偶然看到了一本殘存的線裝《廣注古文觀止》,土灰色的書頁幾經翻閱已開始打卷,書角高高翹起,仿佛在做無聲的抗議。
《廣注古文觀止》
匆匆一瞥,轉身退出情王閣書店,留待原路返回時再來逛逛。
繼續向著虎丘方向進發,路過了疑似徽派建築的陝西會館,在一處狹窄的過道旁看到了一個寫有「四方書屋」的木牌,豎掛在人家門口,便走進去瞧了瞧。
四方書屋
四方書屋的店名不由自主地讓我想到了平江路上的十方書屋,前者質實,後者格大。沒有十方書屋那般精緻典雅的裝潢,四方書屋內,書架破舊,實實在在滿滿當當。
有很多原箱包裝的書被塞在袋子裡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依稀能辨別出精裝書硬朗的輪廓,也有摞的老高的書,像一座座摩天大廈,拔地而起,大多是文史類書籍。
四方書屋一角
四方書屋內,一個小朋友正趴在椅子上寫作業,看到我進來就瞥了一眼,有些想問的話最終沒有說出口。
在一摞摞書旁經過,生怕不小心碰倒了,只得躡手躡腳,感覺自個像個偷書賊一樣。一側的書架上掛著幾個相機,看起來成色不錯,不知道用來拍照效果怎麼樣。
書架上的舊相機
四方書屋大門敞亮,卻並沒有四方來客,想必店家是個豪邁之人,絲毫不在意門庭冷落,無緣一見,很是遺憾。
一直向前走,虎丘的那座塔越來越清晰,走到五人墓時,想起之前有人曾提到過旁邊有家舊書屋,只是今次未曾開門曬書,便也看不到書友提及的「壯觀」場景。
五人墓右側的書屋並未開門
那位書友拍的照片被我一直保存著,小小的屋子,稱之為書倉比書店更為精確,仿佛一開門那些書山就會傾倒而下。
五人墓右側的書屋
沿著舊時的「七裡山塘」一路遊玩,不知不覺就走到了虎丘,到了虎丘山門,卻絲毫沒有進去一看的念頭。雖然蘇東坡曾寫下「嘗言過姑蘇不遊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仍不足以打動我,反倒是那種「乘興而來,盡興而歸」更符合我遊玩的心境。
虎丘山門前呆了半刻鐘,看到有船泊在岸邊,有些人步行而來,乘船返回,我則原路返回。
時光荏苒,再次遊走在山塘街已是十月二日晚,只看到「好德利麵館」尚在營業,淘了幾本書;隔壁的情王閣書店大門緊閉;而四方書屋的招牌早已消失不見。不知這其中數月發生了什麼,也不知下一次到訪是否還能進去淘書?這一切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發展中似乎都還是未知數……
記於2019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