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11月08日訊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去產能及環保限產等政策持續推進,臨近年末,去產能任務執行情況即將進入驗收期,而伴隨冬季採暖季的來臨,環保限產措施也逐步加碼。證券時報記者於近日赴唐山市,就去產能及環保限產等問題展開了調研。
據了解,去產能方面,按照河北省的要求,唐山市到2017年底必須完成化解煉鐵產能2800萬噸、煉鋼4000萬噸任務;具體到2017年,全年需壓減861萬噸鋼和933萬噸鐵。
環保限產方面,唐山市屢屢施策,例如,9月底,唐山市政府發出了《關於啟動應急減排措施應對重汙染天氣過程的通知》,決定自9月25日零時起,在全市啟動應急減排措施,具體措施包括全市鋼鐵企業球團豎爐、燒結機限產50%以及部分地區建築施工工地一律停止土石方作業等;10月底,唐山市又發出通知,要求10月24日至27日全市鋼鐵企業採用溼法脫硫的燒結機、豎爐全部停產。
鋼鐵工業在唐山市的經濟活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去產能、環保限產等政策影響下,作為傳統的重工業城市,唐山也正在探索如何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平衡。
談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城市產業轉型問題時,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向記者表示,由於唐山地處京津冀這一特殊區域,環境承載力有限,即使這裡具備鋼鐵產業發展的優勢,也不可能無限制的發展。「完全依靠鋼鐵、建材等產業支撐經濟是不行的,但是轉型也需要很長的時間。
「賣了好幾百噸、幾千噸,也沒看到錢啊」
經當地人介紹,從唐山市豐潤區唐豐路駕車向西數公裡,唐山本地規模較大的鋼貿商東坤物流坐落於此,無論是業務量還是鋼材種類,東坤的優勢都很明顯;記者從東坤物流公司的介紹中看到,公司常年庫存在4萬噸以上,年銷售總額達15億元以上,其中H型鋼年銷量達80萬噸,是華北地區最大的H型鋼銷售基地。
今年以來,鋼材價格出現一輪上漲,去年還在盈虧平衡線下掙扎的鋼廠效益均出現轉好;進入9月份,鋼價出現小幅回落,但是仍處在相對高位,10月初,由於假期囤貨等因素影響,鋼價出現短時走高,之後也穩定在較高位狀態。
不過,今年的好年景似乎並未讓鋼貿商們感到興奮。
「我們員工就在說,賣了好幾百噸、幾千噸,怎麼也沒看到錢啊!」一家鋼貿商的業務員告訴記者,鋼價上漲鋼貿商也能跟著賺錢,但是如果鋼價走跌,每賣一噸可能就要賠好幾百,「跌價的時候又不能不賣,否則跌得越狠虧得越多。」鋼貿行業的特性,決定了它的效益不能只看一時盈虧,必須將一年作為周期來算總帳,才能看出到底是賺了還是虧了。
老李是一家鋼貿公司的銷售經理,他認為,對於貿易商而言,今年的盈利狀況不好源於終端需求的低迷。
由於只能拿到鋼廠剩餘的一部分小單,老李更願意將鋼貿商的生意形容為「夾縫中求生存」。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公司一個月的業務量大概是2000噸,按照經銷一噸鋼材40~50元的差價,全年的毛利可以達到100萬元左右,按照唐山地區月均3500元的工資,公司每年為10位員工支付的工資合計42萬左右,再扣除一年3、4萬元的場地租賃費,最後只剩4、50萬元。「這4、50萬還不都是能掙到的,鋼材跌價期間還要賠錢。」
在獲知記者是從北京來唐山後,一家當地鋼廠總代的業務員小張迫不及待地詢問,「聽說北京下了冬季停工令,是真的還是假的?」在他看來,公司為鋼廠代銷的產品主要覆蓋京津冀地區,如果停工令坐實,業務量肯定會受到影響。
談到今年的鋼材供需形勢,遲京東認為,國內鋼材需求總體上比較平穩,沒有大起大落;供給方面,由於去產能政策效果逐漸顯現,鋼材嚴重過剩的矛盾有所緩解,但是還沒有達到供求完全平衡的水平。「總體上緩解了嚴重過剩,但並不是說不過剩,而且結構性問題可能還更突出了。」至於企業效益問題,遲京東認為,今年的行情讓產業鏈上的各方基本都沒有虧錢,無論是鋼廠、鋼貿商還是電商平臺都比較平穩。
效益回升下的隱憂
在老李看來,雖然鋼貿商的利潤沒有從鋼價上漲中獲益太多,但是鋼廠的利潤卻是實實在在的。這一點也能從鋼鐵上市公司的半年報中窺得一些線索,上半年,不少企業利潤扭虧為盈,甚至上漲數倍,這也成為7、8月份鋼鐵上市公司股價上漲的導火索之一。
鋼價的快速上漲,令「噸鋼利潤超過千元」的消息廣泛傳播。對此,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曾回應稱,今年前7個月,鋼協會員企業噸鋼利潤平均為179元,和社會上所流傳的噸鋼盈利千元差距甚大。
遲京東也告訴記者,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於未考慮環保成本以及鋼廠將設備折舊壓得很低等原因造成的。
新寶泰鋼鐵及天柱鋼鐵則屬於豐潤區兩家規模較大的民營鋼鐵企業,兩家企業官網分別顯示,新寶泰鋼鐵已發展成集燒結、煉鐵、煉鋼、軋材、鋼鐵渣複合粉為一體,具有300萬噸產能的河北地方重點鋼鐵骨幹企業;天柱鋼鐵則具備鋼坯360萬噸、鋼帶280萬噸、H型鋼120萬噸、高速線材120萬噸的年生產能力。
天柱鋼鐵一位負責環保工作的人士向記者表示,每次市政府啟動應急響應的時候會給各個縣、區發通知,各個企業怎麼限、停產一定要公示出來,以便上級領導或媒體監督檢查。「這幾天因為有重汙染天氣預警,這時候往往就會啟動應急響應,如果天氣晴朗,就會讓符合排放標準的企業和設備就能正常運行,但是重汙染天氣下即使排放達標也必須要停,因為必須把空氣汙染物總量降下來。」
「各個省市發布的動機限產方案基本上都是應急方案,例如在供暖季,汙染相對來講比較嚴重,如果此時出現惡劣天氣預警,鋼廠等高排放企業肯定要進行限產。」遲京東說道。
在上述環保負責人看來,不少小鋼廠之所以停產,正是因為環保排放不達標。他告訴記者,為響應要求,天柱鋼鐵在環保方面做了一些提升,例如,原來使用靜電除塵的工序改成了布袋除塵,原來30mg的布袋現在改成10mg或15mg的布袋,這些措施都使得排放進一步減少,這也構成了技術改造的一大部分。
不過,隨著環保投入的加大,環保成本在噸鋼生產成本中佔的比例也在增加,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噸鋼總成本中,環保成本佔170~180元左右,而去年,這一數字還是100元左右。
遲京東解釋稱,鋼廠環保改進措施種類多樣,比如,軋鋼廠以前燒煤,但是畢竟燒煤汙染大,現在不再燒煤,改成燒天然氣或者潔淨的煤氣;鋼廠裡燒結、焦化等汙染排放比較大的工序,脫硫、脫硝、除塵等設施都得配齊,並且還要達到排放標準。
反觀現在很多鋼廠說效益很好,遲京東認為,其中的原因在於之前的環保投入還不夠。他告訴記者,按現在的鋼材價格,如果考慮到環保成本實際上就沒有那麼高的利潤了。「很多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些環保設施,如果真的要達到國家要求的環保標準,一噸鋼的環保成本就得200-300元,事實上,現在很多企業的噸鋼環保成本連100元都不到,怎麼可能達到國家的環保要求?」
遲京東還向記者指出,不能僅看到今年鋼廠利潤的增長,更要考慮到,在鋼廠效益不好的年份裡,企業都是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將折舊率壓到很低的水平,甚至連保安全的措施都沒有做,其它該投入的項目也未投入。「如果把這些應有的投入都算進去,鋼廠的利潤還能那麼高嗎?可能就沒有了。」
事實上,2012、2013年開始,不少鋼廠將折舊年限延長,折舊率只有4~5%,而合理的折舊率水平應該是7~8%左右;這樣算下來,很大一部分成本還沒有考慮進來。
經濟與社會效益的權衡
小張告訴記者,今年6月底,某鋼企在唐山市去產能的過程中宣告關停,在這之前,他已在該企業工作了近7年。談到這次下崗再就業前後的變化,小張覺得,之前在鋼廠的後勤工作穩定但是不如現在的銷售工作自在,現在每天只要在微信群裡發布當日的鋼材報價,只要有客戶覺得價格合適,就可以從他這裡訂貨。
「以前是死工資,一個月4000多塊錢,現在就不固定了,賣的多掙得多,也能維持4、5000塊的收入水平。」小張向記者說道。一番交流下來,工作的變化對小張的影響似乎並不大。
但是,一位跑了近20年運輸的重型貨車司機卻認為,這些年的變化還是很明顯的,「原先一天可以跑兩趟活,也就是每天要來回兩次將鋼材從鋼廠運往客戶那裡。」
這背後的原因很容易理解,鋼廠產能控制了,產量降下來了,需要貨車運輸的量自然也少了。司機告訴記者,目前車上已經載有半車多(2、30噸)鋼材,他會在下午六點左右從鋼廠出發,運往一家罐廠,「單程大概2個小時左右,算上卸貨、返程的時間,回到家裡可能已經是晚上10點之後了。」
不過,銷售經理老李更在乎因為去產能政策執行得比較嚴厲,給老百姓所帶來的一些影響,「前幾年,人均每月基本也有3、4000元的收入,但是工廠一停,工人只能轉向別的崗位,一方面,換行業需要有個適應過程,但是如果幹慣了以前工廠的工作,是否能及時轉向;而轉換行業之後又能否為他提供原先水平的工資都是未知數。「
這些不同的看法背後,實際上是一座城市轉型過程中,對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權衡,或者說,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再選擇,想必這也是去產能與環保限產等政策執行背後需要著重考慮的。
調查期間,包括老李、小張等在內的不少本地人也向記者反映,一系列環境治理措施落實後,唐山的空氣品質比往年好一些了;但是,一些小企業或小個體戶也存在對於短期內經濟效益受損的疑問。
針對一部分「以犧牲經濟為代價來保護環境「的聲音,遲京東認為,這種想法實際上有失偏頗,因為環保本身就是把雙刃劍,「按照國家要求,環保做得好的就沒有太多限制,做得不好的肯定是要限制的,這也能夠督促企業抓緊做好環保工作。」
他向記者分析指出,以鋼鐵行業為例,一直在強調環保公平,但是環保不公平的現象始終存在,比如郊區的一些鋼廠還冒著濃煙、很多企業沒有設置專門的監測設施等,這與一些正規鋼廠相比差距甚遠。「要是所有企業都達到了環保標準,就不會有今天的汙染,至少也要比今天的汙染輕多了,環保問題的產生,既要從企業找原因,也要從政府監管方面找原因。」
國慶假期之後,隨著天氣的逐步轉冷,霧霾天也開始增多,11月4日起,河北省10個市啟動了重汙染天氣Ⅱ級響應,實施企業限產等應急減排舉措應對這一輪重汙染天氣,這也意味著環保限產力度將加大。
「環保強化之後,地方政府和企業都不應抱怨,因為環保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企業環保達標就可以生產,沒有達標的話就要投入設備改造,在現在的市場條件下企業能承受環保投入帶來的成本增加就趕緊投入,不能為了賺錢而不顧社會效益。」
遲京東認為,以前企業的環保設施沒有配備齊全就開工投產,是政府監督不到位,而企業沒有按照國家規定的環保標準執行也負有一定責任。談到對今冬限產政策的判斷,他認為,相比往年,今年對企業排放的監測、監督將會更加嚴厲,而政策的執行力度也會加大。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版權聲明】秉承網際網路開放、包容的精神,生意社歡迎各方(自)媒體、機構轉載、引用我們原創內容,但要嚴格註明來源生意社;同時,我們倡導尊重與保護智慧財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將版權疑問、授權證明、版權證明、聯繫方式等,發郵件至dana@netsun.com,我們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