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泉州灣南岸
有一個畔江臨海、水陸交通便捷的村落
它位於晉江陳埭以東,石獅西北部
曾是眾多溪河
匯入泉州灣海域的地方
六十年前
它是一片海灘
可以遠見泉州灣的波瀾壯闊
在這裡停靠上岸的貨物琳琅滿目
六十年後
隨著晉南水文地形的變化
以及上世紀60年代的圍海造田
這裡逐漸形成陸地
「玉瀾浦」的簡稱
以前也叫浦內、浦邊(浦濱)
後來因為蓮埭、蓮塘蔡氏的遷入
又稱蔡浦
「玉瀾浦」
我們先從字面語義上稍加推測
浦,河流入海的地方
瀾,水勢翻騰的樣子
由此可見
古時的玉浦應該是一個
環江面海,可以遠見波瀾的地方
古人還頗有創意
加上「玉」字用以修飾
玉瀾,海浪就像白玉一樣
確是一個詩意的地名
「玉瀾浦,在陳埭之東。凡自羅裳東南、橫山東北諸澗水,匯於洑口,流於浦濱;凡自寶蓋西北諸澗水,流於前坑塘;凡曾坑匯於龜湖與象畔塘諸水,皆會於此以入海。」
——清道光《晉江縣誌》記載
可見,那時候的玉浦水系發達
是陳埭以東,寶蓋山以西
眾多溪流匯入泉州灣海域的地方
▲民國時期,玉浦華僑蔡仕傑回鄉建造的洋樓(僑批館),樓頂水泥匾額「海天一覽」四個字,也點明了古代玉浦的所處位置。
按照這個取名思路
我們還發現
與玉浦僅僅緊鄰的村落
雪上,同樣瀕臨泉州灣
擁有相同的水文環境
他們在得名上可謂異曲同工
都描述了在這個地方
可以遠見到
泉州灣白玉、白雪般的海浪
「玉瀾浦」
因為地處泉州灣南岸,與泉州灣相連
隨著宋元時期泉州港的興盛
這裡逐漸發展成為泉南重要的口岸
以前
因為山區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
所以泉州山區的杉木
大都通過水路運輸
由於浦內港
水陸兩通的貨物轉運樞紐優勢
這裡自然成為
杉木集散的天然良港
也因此衍生出了
眾多做木材生意的碼頭杉行
浦內杉行也是浦內港繁榮的一個標誌
玉浦村老人說,浦內杉行明清時就已經存在,甚至可追溯至宋、元時期,現在村中還有杉行和馬廝(飼養馬、驢的場所,馬、驢是當時杉木的重要運輸工具)遺址。
鋪錦村有一地名叫驢駝巷,據說是當年用毛驢駝運杉木到祥芝、伍堡、厝上等地經過的巷道。
位於石獅市區的鳳裡長寧路之前叫浦內路,是從浦內運送杉木到石獅的道路,因此稱之浦內路。
乾隆年間開啟的蚶江鹿港對渡,浦內港作為蚶江港的重要組成部分,盛極一時。
據鹿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陳仕賢所著的《鹿港不見天街傳奇》記載:鹿港原有一條杉行街,清代,由臺灣運載稻米至泉州,由泉州一帶運載布匹與中藥材至鹿港,由於布匹與中藥材貨物較輕,需以泉州石或福州杉等建材壓船艙,木材可用來興建廟宇、房舍。
源源不斷的木材運抵浦內港
造就這一帶發達的航海業和造船業
如今玉浦村還生活著
一個叫「造船祧」的蔡氏家族
直到解放後
杉行逐漸由人民政府接管
上世紀60年代後解散
在泉州灣,大凡每個古渡口
都有一座供奉著護海保民神靈的寺廟
浦內港亦然
壽昌宮就是這樣一座古老的寺廟
▲壽昌宮歷代均有修葺,最近一次是在上世紀80年代,玉浦村民修舊如舊,實屬難得。
以前
從浦內港乘船到海外的鄉民或商人
臨行前都要到壽昌宮拜拜
祈求出海順利
現在
每位從海外回來的玉浦遊子
也都要到壽昌宮上一炷清香
報報歸途平安
宋代孝子朱壽昌,安徽天水人,在他七歲的時候,生母被趕出家門。壽昌長大以後,登上仕途,幾十年間壽昌一直遣人找尋母親,無果。
直到他五十多歲的時候
思母心切,毅然辭官
長途跋涉找尋母親
相傳壽昌南下到石湖塔下
看到海邊一群船工正在修船
便上前探尋母親的去向
船工安慰壽昌「你只要有堅心,總有一天會尋得母親的。」又從身邊拿出三枚鐵釘,說「這鐵釘如能釘入石中,定能在附近找到你母親。」壽昌半信半疑接過鐵釘,又借了一柄鐵錘,找了一塊堅硬的海嶼石,掏出懷中鐵釘,一揮錘,果然把指頭粗細的鐵釘一個個砸入堅硬的石中。
後來,朱壽昌果真
在玉浦村附近的海岸亭找到母親
為了報答玉浦鄉民對母親的收留之恩
壽昌捐建了「壽昌庵」
鄉民擴建後稱「壽昌宮」,即「壽昌古地」
古時
出洋謀生的玉浦人眾多
把尋母故事和玉浦連在一起
或許意在告訴海外遊子
母親在這裡棲身
這裡才是你們的「搖籃血跡」
上世紀60年代
由於晉江注入灣內的泥沙不斷沉積
以及泉州灣沿岸的圍墾
浦內港最終與泉州灣隔絕,變成了陸地
浦內港的海運至此走到了盡頭
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從面向海,到居於陸
現在的玉浦村
已經納入了石獅城北片區規劃
憑藉著直通灣海的區域優勢
正在成為石獅邁向環灣發展的重要增長極